文_杜明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

素質教育主要是指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教師結合教材以及課堂環境對學生進行積極教育、影響,從而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的實施對改變教育中面臨的困境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所以在這一教育理念下,作為中學九大學科構成之一的地理也應該創新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同時也使素質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深入,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行。
初中學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懵懵懂懂,在此時期,其思想初步發展,對事物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但由于其經驗、知識不足,有時候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在此時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至關重要。在開展初中地理課程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辯證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要讓學生養成一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讓學生在接觸地理時能有正確的理念,明白人類與環境協調關系的重要性。
例如,《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了我國的水資源、土資源等。教師在講授課程時,可以首先讓學生明白了解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之后,教師還要向學生講述我國資源的優勢以及劣勢,讓學生在自豪的同時也認識到我國資源存在的不足。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這些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環境的意義,讓學生從小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到節約資源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懂得該如何更合理地運用這些資源。學生是將來國家的建設者,只有在此時對其進行素質教育,讓其有良好的思想,才能使其在今后更好地為國家、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設置學習任務是給學生設定一個小目標,讓學生有前進的動力,這種教育方式適用于任何學科,包括初中地理。地理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初中第一次接觸地理學科時難免感到陌生,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合理設置任務,可以降低學生學習難度,讓學生的地理學習循序漸進,不斷進步,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例如,《水資源》一節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明白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通過學習了解現在世界上水資源的狀況,讓學生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在學習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設置任務的方式來進行。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世界上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對于班里比較善于溝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走出課堂,在現實生活中調查我國的水資源現狀;對于比較喜歡拍照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留心生活中的水資源浪費、污染現象并拍成圖片在課堂上展示;對于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其布置制作相關知識內容的任務,讓這類學生把關于水資源以及水資源浪費的問題以及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意義制作成PPT,在課堂上給其他學生講解。這樣一來,每一類學生都有不同的任務、目標,教師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進一步促進素質教育在地理課堂中的進行。
為了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除了常規的教育方式外,還可以采用討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方式。個人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總歸是有限的,所以如果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必定會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程度。當然,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如果僅僅依靠談論這種方式,雖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最大化提升學生的地理素質,對于其中需要親自動手操作的內容,教師就需要同時運用實踐的形式。
例如,《地形和地勢》一節主要講述了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以及主要山脈的走向,要求學生正確觀看、分析中國地圖。在講解這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我國主要的地形、地勢以及山脈在走向上呈現出的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去閱讀教材。在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在紙上畫一下我國幾大重要山脈,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得出我國山脈主要走向的特點的結論。討論與實踐并重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素質,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這幾種素質又是素質教育組成的一部分,所以采用這種方式有利于擴大素質教育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影響下,素質教育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歡迎。社會倡導可持續發展,而地理這一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很大一方面與這一理念契合,如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的保護等,所以地理教育對素質教育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地理教師要及時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進行地理教育工作,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