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汪黎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濱海縣坎北初級中學)

“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孝老敬老,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孝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讓他們的家庭關系變得更融洽,使其能尊重家人、體諒家人。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與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學生孝文化的教育。學校要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利用廣播、網絡、手抄報、宣傳欄、黑板報等媒體向學生介紹孝德理念,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誦讀有關孝文化的傳統經典,讓他們講述有關中華孝德人物的故事,開展孝德文化的演講活動,從多角度、多層次開展孝德文化教育。學校要開辟孝文化的論壇,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孝文化的交流活動,共同探討孝文化的知識,增進他們對孝德理念的理解以及對孝善行為的感悟。
學校要通過孝德大講堂的開辟,通過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教師要通過孝行善舉實例的介紹、師生之間的探討交流,讓學生體會孝文化教育的意義,讓他們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他人的援助之恩,知道什么是孝老敬老,能懂得知恩感恩,懂得回報社會。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讓孝德融入學生內心。教師要合理選擇孝文化的素材,一些脫離生活實際的內容往往會使學生對孝文化產生誤解,因而教師要選擇經典的、貼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孝文化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的素材能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進行有效指引,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讓孝文化能真正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如在學習部編本七上《親情之間》的內容時,教師可播放歌曲《父親》,渲染課堂氛圍,讓學生體會深深的情感,引發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呈現《為兒撐傘》《雙手》《地震圖片》等內容,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體會平凡而偉大的親情之愛,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從而懂得要孝敬父母和長輩。教師要借助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作正面指引,將“遙遠”的孝文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引發學生的認同,讓學生感受到孝文化就在自己的身邊。
此外,教師還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對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予以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能力的鍛煉、思維的培養、情感的體驗融為一體,讓智情相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重組教學內容,拓展孝文化的內容。教師要引入愛國主義、生命教育的內容,將富有“孝文化”標簽的內容引入課堂,實現孝德育人的功能。教師要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將有關感恩教育、師長情誼的內容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融入孝德的內容,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每個地方對孝文化的理解與接受程度不一,教師要依據地方特色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各地、各行業、各領域的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引入當地的傳統文化設計內容,選擇當地的孝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孝德教育更能“接地氣”。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改編、重組,將難懂的內容加以簡化,易于學生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要變得生活化,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做到以理育人,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
教師還可以利用新聞事件、時事熱點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教學內容更具創造性。孝德文化經過數千年發展,已深深地鐫刻進民族的血液,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一些人能克服重重困難,以孝德感動人心,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最美孝心少年”等,他們詮釋了孝的內涵,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要將相關熱點新聞事件作為孝文化教學的內容,增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將孝德的理念外化于心,從而實現孝文化教學的目標。還要將孝文化的理念與實踐結合起來,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增進學生對孝文化的理解,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例如,在學習部編本七上《親情之間》的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制訂孝敬長輩的行動計劃,提升學生的行動力,實現知行合一目標。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孝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其懂得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