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鐘蘭萍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小學)

作為啟蒙階段的小學教育,要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放在首位。在新課標下,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是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部分,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很多美術教師積極探索的問題。作為美術教師,要做到教學與心理健康相互結合、相互促進,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學習和生活。
小學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及發現力。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通過學習美術,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體驗,發展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創造精神以及美術的實踐能力,用美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完善人格。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雖然在新課標的不斷改進下,小學美術教學得到了重視,但是還存在個別教師思想觀念不夠進步的問題,在課堂上只關注學生畫什么,并沒有將美術學科的特點很好地發揮出來,也沒有深度解析美術作品,造成了個別學生對美術課程不重視。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害怕表達自己,也不愿意表達自己,因此教師需要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的課堂參與,讓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
例如教師在教學“奇怪的夢”時,首先應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描述自己奇怪的夢,并且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給予正面的引導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創作,給學生足夠的創作空間,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使其在美術學科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聽到夸獎和稱贊的聲音,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夸贊與鼓勵尤為重要。但是由于一些外力因素,個別學生缺乏自信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有的學生不愿意參與課堂,不愿意在課堂互動,害怕出錯被其他同學笑話,課堂參與度比較低,學習態度比較消極。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該多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想象,創作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給學生樹立信心,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多給學生提供展現機會,使其逐漸找回自信。
例如教師在教學“各式各樣的鞋”時,可先問問學生鞋子的樣子,并且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將自己心目中鞋子的樣子畫出來進行分享。在課堂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作畫能力,對于課堂中積極活躍的學生,要提出表揚;而對于課堂參與度較低的學生,教師要了解清楚原因并鼓勵這些同學大膽地嘗試創作。教師應運用激勵、鼓勵的語言并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創作信心。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評價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美術教學中,評價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科學的評價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師在教育階段,要注意正確地進行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例如教師在上完“魚的紋樣”這節課之后,可要求學生結合教師課堂所講的繪畫技巧,根據自己對魚的紋樣的認識在課后完成一幅作品,畫出至少三種魚的紋樣形態,并且在班級中舉辦畫展,每個人的畫作都不標注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學匿名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教師統計票數并進行獎勵,讓得獎的同學分享自己的創作靈感?;A稍差的同學,其畫作可能不太符合要求,對此,教師也應該進行鼓勵,因為這是學生自己想象出來的,是他們眼中的世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己的審美能力,而且適當的鼓勵會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對身心健康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美術作品中既有個人感悟又有情感體驗,心理健康在美術教學中無處不在。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因為每個人的感悟和情感不同,學生呈現出的作品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美術教學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將心理健康融入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完善學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