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顧斌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濱海中學)

高中歷史涉及較多內容,除了理解歷史的深刻內涵,還要記憶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這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要真正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愛上歷史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巧妙地借助歷史故事的優勢。故事的趣味性很強且深入人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同時也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歷史故事的價值,結合課程內容加以利用,為課堂注入新鮮元素。
通常來說,學生初期對學科建立的認知和情感態度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效果,為了讓學生對歷史保持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中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征、認知表現,在多媒體中播放動人心魄、趣味橫生的歷史故事片段或者電影,同時要緊扣內容,激活歷史課堂,使學生在歷史故事的誘導下主動進入教材,學習更豐富的歷史知識,以此滿足個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以部編版高中必修課文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內容為例,高中生對歷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感知,但個別學生缺乏積極的探索欲。那么,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首先精選與之相關的故事,其中包括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影視劇等,以視聽效果來刺激學生的歷史感知,比如1914年全面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三個階段內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諸多戰爭故事,其中第二階段內發生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是學習重點;而我國在1917 年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同樣屬于重點關注內容。結合多種戰爭故事情節,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歷史故事的引導下加強學習效果。
進入高中階段,歷史學科難度增加,重點知識煩瑣,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很多,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在教學中如若一直采用平鋪直敘的講解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從而降低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影響學習效率。所以,針對歷史教材中出現的重點知識,教師應巧妙應用歷史故事,針對學生遇到的關鍵點、疑難點,借助故事指導學生理解,深入淺出地闡述,使得課堂更具吸引力,學生更高效地突破重難點知識,加強對歷史事件、精神、含義等內容的理解。
以高中部編版必修課文“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為例,這一內容中學生要全面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領悟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重要意義。其重難點包括了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那么在課堂中,針對此內容,教師可以引入與之相關的故事來深化理解,比如關于明朝所面臨的問題,在歷史中出現了很多故事,爆發的農民起義、宰相制度的廢除等,都深刻體現了明朝所產生的諸多問題。這要求教師講解關鍵知識點時將知識點與故事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
通常來說,歷史課堂由多個環節組成,如課前導入、課中探索、課堂結尾等,其中課堂結尾是學生建構完整歷史思維且持續探索的關鍵。好的結尾往往可以反映學生在課堂的吸收效果,對知識進行鞏固,同時還可以引發思維高潮,讓學生主動整合課堂知識,多方位思考,搜集更多的材料,投入歷史學習中,發展個人的歷史水平。所以在課堂結尾,教師要巧妙地穿插歷史故事,引出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持續性地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在課后主動深入探究、思考,不斷完善歷史思維,使個人在歷史中擁有獨立的見解。
以高中統編版必修課文“辛亥革命”為例,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初步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并就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有一定理解。從學情來說,這一階段的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思維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那么教師要在理論講解的過程中可靈活融入多個與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故事,以更好地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課堂結尾可講述相關革命志士的事跡,提高學生的情感記憶點,讓學生感悟革命者為贏得革命勝利的犧牲精神,從而結合課堂的指導,主動搜集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內容,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加強歷史素養。
將歷史故事巧妙融入課堂具有現實意義,這需要教師把握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同時分析學情,在恰當的環節運用歷史故事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除要創設歷史故事情景來激活課堂氛圍外,還要結合重難點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降低學習難度,同時借助故事進行思維拓展,吸引學生主動探究,持續性地提升個人的歷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