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戚云杰,馬樂艷,孫小伶
1.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超聲醫學科,江蘇徐州221002;2.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影像科,江蘇徐州221002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基礎病理,斑塊的產生可導致頸動脈狹窄,導致腦動脈血流量減少,斑塊不穩定且發生破裂后可導致血栓,引起腦梗死[1-2]。頸動脈是腦部供血的主要血管,數據指出,腦梗死患者中有93%的患者存在頸動脈斑塊,因此對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進行評估,可有效對腦梗死情況進行診斷,為醫師臨床診治提供依據[3]。超聲是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常用方法,其可顯示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管腔狹窄情況、斑塊形成情況、血流動力學情況,操作簡單,且無創傷性,是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首選[4]。CT血管造影(CTA)自身的空間分辨率較高,能從多個角度、大范圍對頸動脈血管進行觀察,可顯示患者血管、斑塊的具體情況。該院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間通過對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開展超聲、CTA檢查,對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26例,女24例;年齡41~72歲,平均(62.32±7.12)歲。50例患者共被檢出斑塊138個,其中頸總動脈(CCA)斑塊58個、頸外動脈(ECA)斑塊55個、頸內動脈(ICA)斑塊25個。依照檢查方法依次對患者開展超聲檢查、CT血管造影檢查(CTA)。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行,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1 納入標準①患者存在腦梗死病史;②存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頭暈頭痛等癥狀;③同意配合開展CTA檢查、超聲檢查;④伴有意識障礙、交流障礙;⑤伴有偏癱;⑥患者在知情情況下加入研究。
1.2.2 排除標準①因夾層動脈瘤、放療性血管狹窄等導致的頸動脈狹窄者;②伴有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③因血液流變、動脈炎、血流成分變化、先天發育異常、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引起的腦梗死者;④伴有腎功能不全者;⑤對碘過敏者。
1.3.1 超聲檢查 設備選擇GE C9以及GE 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超聲探頭頻率為7~12 MHz,患者仰臥,顯露頸部,頭部偏向對側,經胸鎖乳突肌后緣自頸總動脈朝上進行連續掃描,從縱切、橫切二維圖像對頸外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進行觀察。對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以及其分支內中膜情況進行觀察,包括形態、回聲、厚度、是否有粥樣硬化斑塊以及特點。頸動脈壁內-中膜厚度超過1.1 mm則診斷為增厚,超過1.5 mm則診斷為粥樣硬化斑塊。依據超聲形態表現將斑塊分為軟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超聲下軟斑表現為局限性突入管腔,表面可見連續回聲輪廓、光滑纖維帽,存在強度不一的混合性回聲或均勻弱回聲。硬斑受斑塊內鈣化或纖維化影響,后方可見聲影或明顯的聲衰減,局部回聲強度增加。扁平斑可見局部隆起或彌漫性增厚,存在均勻低回聲。混合斑內可見面積超過20%的回聲區域,回聲級別與其他斑塊相差2個以上。
1.3.2 CTA檢查 設備選擇GE Optima CT540 16排螺旋CT,應用非離子碘造影劑開展掃描,濃度為300~370 mg/mL。管電壓設置為100~120 kV,螺距為0.45,層厚設置為0.9 mm。常規掃描頸外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經右側肘正中靜脈取造影劑80 mL注入,設置速度為3 mL/s,再取生理鹽水30 mL持續注入。自主動脈弓掃描至患者雙眼,達到頸動脈100 HU閾值時,采集螺旋CT增強掃描數據,并上傳至數據工作站開展圖像重建。對檢出斑塊進行測量,建議開展分段、多點檢測,并取平均值,再予以分類。
①斑塊數量檢出情況:對超聲、CTA檢出的CCA、ICA、ECA斑塊數量進行記錄,并予以比較。
②斑塊類型檢出情況:對超聲、CTA檢出CCA、ICA、ECA斑塊類型進行記錄,并予以比較。
③CCA易損斑塊檢出情況:對超聲、CTA檢出CCA易損斑塊數量進行記錄,并予以比較。
④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率檢出情況:記錄超聲、CTA檢出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率檢出情況,并予以比較。其中超聲顯示狹窄率低于50%,則為頸動脈輕度狹窄;狹窄率為50%~69%,則為頸動脈中度狹窄;狹窄率為70%~99%,則為頸動脈重度狹窄;狹窄率為100%,則為閉塞。CTA顯示狹窄率低于30%,則為頸動脈輕度狹窄;狹窄率為30%~69%,則為頸動脈中度狹窄;狹窄率為70%~99%,則為頸動脈重度狹窄;狹窄率為100%,則為閉塞。中重度狹窄率=(中度狹窄例數+重度狹窄例數+閉塞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斑塊檢出數量方面,CTA檢查在ICA斑塊檢出率上高于超聲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CCA斑塊檢出率、ECA斑塊檢出率方面,兩種檢查方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斑塊檢出數量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plaques detected by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n(%)]
超聲的ICA各類型斑塊的檢出率均低于CTA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CCA、ECA各類型斑塊的檢出方面,兩種檢查方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法檢出斑塊類型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que types detected under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n(%)]
CCA易損斑塊檢出方面,對于表面不規則型斑塊、潰瘍型斑塊,CTA檢查結果均低于超聲檢查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軟斑塊的檢出率上,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法CCA易損斑塊數量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CCA vulnerable plaques under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n(%)]
CTA檢查的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率檢出率高于超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種檢查方法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rate of moderate to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under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n(%)]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中常見的一種類型,頸動脈斑塊的不穩定,可導致急性腦梗死的發生[5]。因此針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臨床上需要加強診斷,確定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包括回聲、內部、表面體征等,了解頸動脈四周血流動力學指數,從而為腦梗死臨床評估提供依據[6]。
數字血管造影(DSA)是頸動脈硬化診斷的金標準,其可清晰顯示頸動脈狹窄的具體位置、程度、斑塊情況,然而該項檢查存在創傷性,且檢查費用較高,患者難以接受,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因此臨床上更多采取價格較低且無創性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或CTA進行診斷[7-8]。
彩色多普勒超聲主要對患者血流聲頻信號波、血流圖像進行采集,通過顯示患者管腔病變情況,了解患者血流動力學信息,并掌握患者頸動脈IMT厚度、斑塊形成情況、管腔狹窄情況等,且經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掌握患者斑塊聲學特點以及斑塊類型,還能評估易損斑塊情況[9]。然而彩色多普勒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其要求超聲醫師具有熟練的技術以及資深經驗,且患者體型、發育情況等可影響檢查結果,檢查范圍局限,空間分辨率較差,難以顯示遠端ICA[10]。
CTA通過造影劑可顯示患者全身血管,配合三維重建,可從多個方向、層面、角度對患者血管進行觀察,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顯示范圍較廣,規避了結構重疊的情況,還可通過CT值對斑塊成分進行評價,有利于醫師對頸動脈狹窄情況、斑塊性質進行診斷,然而其存在放射性,且檢查方面依賴造影劑,因此存在造影劑過敏、肝腎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無法采取CTA檢查[11-12]。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斑塊檢出數量方面,CTA檢查在ICA斑塊檢出率上高于超聲檢查(P<0.05);在CCA斑塊檢出率、ECA斑塊檢出率方面,兩種檢查方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的ICA各類型斑塊的檢出率均低于CTA檢查(P<0.05);在CCA、ECA各類型斑塊的檢出方面,兩種檢查方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ICA各類型斑塊檢出方面,CTA更具優勢,這是因為CTA能夠直觀且廣泛地顯示整個頸動脈系血管病變,且不存在角度局限的問題,而超聲則無法對ICA海綿竇部進行檢測,且管腔深處存在聲衰減效應,因此遠端頸動脈顯影較差,容易導致漏診[13-14]。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表面不規則型斑塊、潰瘍型斑塊,CTA檢查結果均低于超聲檢查結果(P<0.05),而在軟斑塊的檢出率上,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與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直觀顯示斑塊表面潰瘍、形態、斑塊纖維帽連續性等情況存在聯系,雖然目前有學者指出結合CTA下指環征、點狀鈣化等情況可對易損斑塊進行評估,但仍需進一步研究進行確定[15]。CTA檢查的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率檢出率高于超聲組(P<0.05)。分析認為,CTA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向對頸動脈形態、頸動脈病變進行觀察,有效提高了頸動脈狹窄率的檢出[16]。
綜上所述,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中,CTA的優勢體現在ICA斑塊檢出、頸動脈狹窄診斷方面,超聲的優勢體現在CCA易損斑塊診斷方面,兩者各有優缺,臨床可聯合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