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蔭江,朱曙生
泰州市中醫院胸外科,江蘇泰州225300
近些年來,在環境污染、吸煙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肺癌發病率日益升高,在惡性腫瘤發病中,肺癌發病率與病死率均位列第一[1]。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門診肺結節檢出率逐漸提升。在肺結節患者中,約0.5%~3.5%患者最終確診為肺癌,其中大部分為早期肺癌。盡管現今我國醫療技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日益減小,但我國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低于發達國家[2]。經相關調查發現,約80%肺癌患者發現時已經為晚期,喪失了最佳的手術時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肺癌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所在。有關研究顯示,應用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早期肺癌發現率與治愈率[3]。我國在2015年時編寫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專家共識[4],重視對高危人群的CT篩查以及對肺結節的規范化診斷與鑒別,強調按時隨訪。盡管CT篩查應用越來越普遍,肺結節發現率日益提高,但多數肺結節的診斷與鑒別診斷難度依然比較大,需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隨訪比較動態觀察過程[5]。然而,因為群眾缺乏對肺結節的認知,經常疏于復查,失訪情況多發,所以,應設法提高群眾的健康意識,加深對肺結節的認知,積極配合醫生,定期隨診復查[6]。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泰州市中醫院胸外科肺結節門診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全息”三維可視化技術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選取泰州市中醫院胸外科肺結節門診患者60例選為研究對象,按照抽樣法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利用醫學影像控制系統制作肺三維視圖,經由“全息智能炫屏”在診室展示,之后由專科醫生進行講解,對照組給予常規方式講解。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戶口、學歷、有無肺癌高危因素,觀察組與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該文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者家屬均知情同意。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納入標準:①在該院門診就診查胸部CT發現的肺結節的患者;②均為首次就診、首次發現的患者;③年齡30~65歲的患者;④按最新肺結節診療專家指南需要在3個月后復查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溝通障礙的患者;②存在色盲、弱視或者無法清晰觀看圖像的患者;③不能配合完整進行問卷調查及電話隨訪的患者;④臨床或影像資料不全的患者。
由固定的1名經驗豐富的高級職稱胸外科專科醫生接診;接診時間均態化,人均10 min左右;接診地點固定,均在胸外科專科門診診室;均為面對面、一對一方式,排除無關人員干擾。
電話隨訪3個月,采用問卷調查法(見表2)評估兩組患者就診當日及電話隨訪3個月后對肺結節的認知程度,對兩組患者認知程度、復查率、外診率進行調查,并對比兩組調查結果。

表2 肺結節認知程度問卷調查表Table 2 Questionnaire on the Awareness of Pulmonary Nodules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就診當日、3個月后的肺結節認知程度評分分別為(9.43±0.56)分、(9.13±0.5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就診當日與3個月后的肺結節認知程度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ognition level of lung nodul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day of treatment and 3 months later[(±s),points]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就診當日與3個月后的肺結節認知程度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ognition level of lung nodul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day of treatment and 3 months later[(±s),points]
?
觀察組復查率、外診率分別為97.67%、6.67%,復查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外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3個月后的復查率與外診率對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re-examination rate and out-ofoffic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3 months[n(%)]
對于肺癌患者來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所在。目前,隨著CT技術的不斷應用與推廣,門診肺結節檢出率越來越高,而肺結節中多數都屬于良性病變,只有極少數為惡性病變,需要及時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7-8]。然而,在實際診斷中,如何鑒別診斷肺結節的良惡性十分困難,尤其是針對沒有毛刺征、分葉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典型特征的肺結節,采用單一的一次CT圖像無法準確鑒別診斷肺結節的良惡性,經常需要動態觀察一段時間進行綜合評估[9]。針對肺結節隨訪來說,國內外肺結節診療指南均提出了各自方案,盡管在隨診復查時間點方面存在一些細微差異,但均強調定期隨訪,動態觀察肺結節形態、大小、密度等方面的改變,從而更好的鑒別診斷肺結節的良惡性[10-11]。
在實際工作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肺結節隨訪并未取得滿意的結果。該文研究結果顯示,在未采用新方法的情況下,該院肺結節門診患者的隨訪復查率只達到76.67%。究其原因可能為群眾缺乏對肺結節的認識,在門診診斷中,接診醫生只是采用傳統方式根據CT圖像予以平面式講解,缺乏一定的生動性,無法讓患者直觀了解肺結節,進而非常容易遺忘[12-13]。在隨訪3個月之后,對照組患者肺結節認知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由此充分證實了上述觀點。因為肺結節并非就是肺癌,在初次檢出肺結節的時候,多數患者并未充分重視,未能及時復查,進而錯過其中可能存在的早期肺癌的最佳診斷與治療時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肺癌防治效果[14-15]。所以,在醫院工作中,應加強對肺結節科普知識的宣傳,并對宣傳方式予以改進。在該研究中,通過應用“全息三維投影”技術,能夠加深患者對醫生講解知識的印象,牢固記憶,有助于提高患者隨訪3個月后對肺結節的認知程度,極大提高了隨診復查率,能夠達到96.67%。現今,醫學領域已經進入了精準化、數字化、信息化時代,通過應用三維圖像處理系統,能夠將CT掃描采集的平面視圖轉變為立體視圖,之后利用“全息智能炫屏”進行展示[16]。“全息智能炫屏”是一種利用人的視覺暫留,通過密布LED燈的風扇葉片,懸空呈現圖像的裸眼3D技術,能夠給人一種憑空出現的全息視覺感受,三維視圖的震撼力非常強,能夠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17]。現今,盡管因為某些技術因素,導致“全息智能炫屏”的顯示分辨率比較低,近景細節顯示不夠清晰,但對于患者來說,已經具備足夠的科普性。在醫院肺結節門診中,利用這一技術作為科普宣傳手段,再加上醫生的專業講解,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肺結節知識的了解,顯著提高患者隨診復查率,有助于實現肺結節的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18-19]。除此之外,該文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全息智能炫屏”展示技術的應用,極大的降低了肺結節患者的外診率,相較于傳統方法來說,降低率達到23.43%,由此說明,通過高新科技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肺結節患者對醫院醫生診治水平的信任,提高隨診復查率,降低外診率,這對地區醫院留住患者,實現長遠、穩定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20]。
綜上所述,全息”三維可視化技術在醫院肺結節門診中的應用效果十分顯著,有利于肺癌的醫患溝通以及三級預防,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