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常州213100
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疾病特征主要是腹痛或腹部不適合并排便習慣明顯變化,腹瀉型IBS(IBS-D)是IBS中最多發的一種類型,總發生率在15%左右,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1-2]。該疾病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發病影響因素包括飲食、腸道菌群失調、腦-腸軸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結腸動力異常、炎癥反應等[3-4]。西醫還未發現特效治療方法,當前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雖能暫時控制癥狀,但治療后的復發率高,患者對療效的滿意度較低。隨著研究的進展,逐漸發現中醫方法在IBS-D治療中有積極意義,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因此將IBS-D分為多種證型,脾腎陽虛證是常見證型,中醫認為腎陽虧虛致瀉是IBS-D脾腎陽虛證發橫的主要病理特征,因此治療上應注重溫腎健脾[5-6]。該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1年5月103例患者為對象,比較西藥與其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在效果上的差異。現報道如下。1.對象與方法
以該院消化內科門診收治的103例腹瀉型IBS脾腎陽虛證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用藥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5.28±11.13)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75±2.19)年。對照組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6.24±1.49)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86±2.42)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符合IBS-D羅馬Ⅲ診斷標準[7]中關于腹瀉型IBS的內容,中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8]中關于脾腎陽虛證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③入組前2周未使用類似藥物治療;④對該次治療具有良好依從性;⑤簽署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無法遵醫囑完成預期治療與隨訪者;②合并機體重要臟器嚴重病變者;③入組時正在使用對胃腸功能可能產生影響的藥物者;④過敏體質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⑥合并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單一應用西藥馬來酸曲美布汀片(國藥準字H20000390,規格:0.1 g×30粒)治療,每天三餐前30 min服用2片,持續治療4周。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溫腎健脾方治療,組方為:巴戟天10 g、陳皮10 g、建曲10 g、炒白術10 g、木香5 g、烏藥10 g、砂仁6g、蒼術10 g、炒谷芽15 g、鹿角霜10 g、薄荷6 g、山茱萸10 g,取材后先用清水浸泡30 min,然后換水煎煮,大火轉文火,取汁300 mL,早晚分別服用150 mL。持續治療4周。
①癥候積分:依據《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9]《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中的相關內容確定癥狀為腹痛、腹瀉、腹脹、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倦怠乏力、不思飲食,其中腹痛、腹瀉、腹脹、畏寒肢冷為主要癥狀,按嚴重程度評分評為0、2、4、6分,相應表示無癥狀、輕度癥狀、中度癥狀、重度癥狀;腰膝酸軟、倦怠乏力、不思飲食為次要癥狀,按嚴重程度評分評為0、1、2、3分,相應表示無癥狀、輕度癥狀、中度癥狀、重度癥狀。分別在治療前、治療4周后進行1次評價。
②病情嚴重程度:選擇癥狀嚴重程度評分(IBS-SSS)量表[11]進行評價,量表內容包括腹痛程度、腹痛頻率、腹脹程度、排便滿意度、生活干擾5方面,每項評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病情嚴重程度越高,治療效果越差。分別在治療前、治療4周后進行1次評價。
③5-羥色胺(5-HT)水平:分別在治療前、治療4周后留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液3 mL,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留取上層血清液通過放射免疫法對血清5-HT水平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均嚴格依據規程完成。
④總有效率: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內容制訂療效標準,治愈:治療4周后患者腹瀉癥狀消失,其他癥狀消失,大便成形,大便頻次正常,中醫癥候積分下降95%以上,3個月內無復發。好轉:治療4周后患者癥候積分下降70%~95%,大便基本成形,各癥狀均有減輕。無效:治療4周后患者癥候積分下降不足70%,大便仍為不成形稀便,各癥狀無改善或進一步嚴重。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在治療4周后進行評價。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主癥、次癥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主癥、次癥評分均低于組內治療前,且治療組主癥、次癥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癥候積分變化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癥候積分變化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s),points]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aP<0.05
?
兩組治療前腹痛程度、腹痛頻率、腹脹程度、排便滿意度、生活干擾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5項因子評分均低于組內治療前,且治療組5項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嚴重程度IBS-SSS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IBS-S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嚴重程度IBS-SSS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IBS-S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aP<0.05
?
兩組治療前血清5-H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血清5-HT水平均低于組內治療前,且治療組血清5-HT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s),μg/L]Table 3 Comparison of 5-HT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μ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s),μg/L]Table 3 Comparison of 5-HT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μg/L]
?
治療組接受持續4周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2.16%,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總有效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n(%)]
脾腎陽虛引起IBS-D一系列病理變化,并因此表現出濕阻、陽虛、氣虛等,基于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該研究針對腹瀉型IBS脾腎陽虛證的治療強調健脾溫腎、化濕、補氣、固澀、運脾、溫陽、理氣,選擇的溫腎健脾方重用健脾助運化濕藥材,如陳皮、蒼術,利用這類溫性藥材能輔助脾運化功能的恢復,另外在健脾助運之外也使用了健脾益氣類藥材如白術,且配伍烏藥、砂仁、薄荷、木香有助于幫助全身氣機得到調理,保證補而不膩且不滯[12-13]。腹瀉型IBS脾腎陽虛證患者泄瀉日久不愈,腎陽受損,而腎陽為脾陽運化水谷的源動力,因此欲止泄,必補腎。該研究選擇的溫腎健脾方中使用了溫補腎陽藥材如山茱萸、巴戟天、鹿角霜,這樣用藥主要是考慮腎主水,可主調節全身水液代謝,促進機體中水液正常代謝,另外助腎陽有助于溫胞脾陽,脾陽健則水運得司,最終起到去水濕之邪、止泄瀉的效果[14-15]。
該研究治療組在西藥基礎上聯用溫腎健脾方,結果治療4周后主癥、次癥評分均低于單用西藥的對照組(P<0.05),且治療4周后腹痛程度、腹痛頻率、腹脹程度、排便滿意度、生活干擾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知在西藥基礎上聯合應用溫腎健脾方治療能更迅速、更大幅度減輕腹瀉型IBS脾腎陽虛證患者的癥狀,實現病情的更迅速、有效控制。分析是由于溫腎健脾方中多味中藥共用藥效相輔相成,正中脾腎陽虛病機,因而能使脾腎陽虛導致的相關癥候得到有效緩解。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溫腎健脾方中多種藥材可起到良好抗炎抗菌、止瀉、鎮痛、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的效果,這也是治療組癥候積分減低更明顯的原因之一[16-18]。
研究發現,機體5-HT水平與腹瀉型IBS的發生與病情進展緊密相關,腹瀉型IBS活動期血漿5-HT水平相較緩解期明顯更高,緩解期血漿5-HT水平相較正常對照組明顯更高,證實血漿5-HT水平與IBS病情程度呈正相關。該研究兩組治療4周后血清5-HT水平均低于組內治療前,且治療組治療4周后血清5-HT水平為(311.08±47.91)μg/L,低于對照組(P<0.05),另外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16%,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6.92%(P<0.05),表明溫腎健脾方用于腹瀉型IBS脾腎陽虛證治療中可更有效控制血清5-HT水平,獲得更高的療效結果。閻曉悅等[13]研究也證實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清5-H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殷文虎[14]研究證實Ⅰ組(西藥+溫腎健脾方)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Ⅱ組(西藥)(94% vs 70%)(P<0.05),與該研究一致。吳溪瑋等[17]進行的一項系統研究也顯示,中醫藥健脾溫腎法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有效率較西藥治療更高,且安全性高,治療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溫腎健脾方治療腹瀉型IBS脾腎陽虛證患者可更明顯減輕癥候積分及病情程度,更有效降低5-HT水平,提升療效,有良好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