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榮
臨沂東山醫院神經外科,山東臨沂276017
腦出血是一種病情復雜多樣的自發性出血腦血管疾病,因為高血壓引起的小動脈硬化和血管破裂這種現象被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HICH)。研究表明,患者的致殘率大約占8成,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疾病中最為嚴重的并發癥,發病的人群多為老年人,并且男性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女性[1]。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早期診斷中消除患者的血腫以及降低顱內壓力治療尤為重要。顯微鏡下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是一種有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開顱手術,但這種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創口較大,不利于患者的預后[2-3]。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創傷較小,且術后恢復快,該次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和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60例患者按照隨機抓鬮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6~69歲,平均(61.12±1.54)歲;病程4~11年,平均(6.14±1.57)年。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57~70歲,平均年齡(62.81±1.62)歲;病程4~12年,平均(7.19±1.35)年。納入標準:診斷結果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無傳染病史;患者及患者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心、肝、肺等重要身體器官受到器質性損傷者;精神方面嚴重障礙,無法與人進行正常交流者。該研究經過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備案批準。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都對出血部位進行頭顱CT和(或)MRI檢查,全麻的狀態下建立靜脈通道,快速往靜脈中輸注甘露醇以降低顱內壓力,氣管進行插管時應保持氣管通暢。
觀察組患者采用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手術:手術操作時避開腦內重要神經以及血管區域,切開與血腫最近的頭皮進行穿刺。根據頭顱CT資料和(或)MRI,定位一個長3~4 cm的直切口,鉆一個直徑1~1.5 cm骨孔。并逐漸擴大至2 cm,懸浮橫切硬膜,切割方向為放射狀,避開大腦皮質,選擇一次性腦穿刺套在血腫腔行穿刺,拔出套管后留下外套建立手術通道,待血腫清除完畢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停止出血后,血腫腔留置引流,常規顱骨閉合。
對照組患者實施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根據影像學診斷結果確定患者疾病狀況及血腫量。采用梯形或直切口手術。麻醉完畢后,將患者的頭部轉向一側,按照常規的神經外科開顱法進行血腫穿刺,進行血腫清除,血腫清除成功后,用紗布覆蓋血腫,常規閉合顱骨。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進行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血腫的清除程度;②對比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及臨床神經功能缺陷損害程度(NDS);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ADL量表總分為5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NDS總分為45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損傷越輕;④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患者術后各項臨床指標恢復正常,且無并發癥發生情況為顯效;患者手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對比術前有明顯的改善,無并發癥發生的情況為有效;患者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并無明顯改善并且出現并發癥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及血腫清除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N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以及術后3個月ND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admission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以及術后3個月ND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admission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s),points]
?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3個月ADL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admission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3個月ADL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admission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s),points]
?
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種發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都較高的疾病[4-6]。一般多發于患者腦部基底節區,原因為該位置的動脈發出源為大腦中的動脈,轉角呈直角,受到的血流沖擊更大。我國約有110萬的高血壓患者,其中高血壓腦出血約有10萬例。由于患者的出血部位大都不同,致死率相對較低[7-9]。有部分研究表明,血壓越高中風的風險越大。患者的收縮壓上升到10 mmHg時,腦出血的發生率會提高一成,當舒張壓上升到5 mmHg時,腦出血的發生率會提高5%[10-12]。高血壓性腦出血在急性腦出血中的發病率約占30%[13],對人的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早期不及時治療,壓迫神經細胞,腦出血后凝血會引起顱內壓升高,極易出現腦出血或繼發性腦功能障礙[14-16]。
該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長為(1.44±0.77)h,術中出血量為(109.19±9.22)mL,顯著低于對照組[(3.71±1.92)h,(131.19±13.53)mL](P<0.05),并且觀察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為(96.21±10.39)%,顯著高于對照組(87.44±7.33)%(P<0.05)。兩組患者入院時的ADL和NDS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ADL評分(46.84±4.8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4.15±4.51分(P<0.05),觀察組患者NDS評分(22.11±3.0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38±3.42)分(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6%,較對照組63.33%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50.00%(P<0.05)。楊彥平等[17]在相關報告中,分別對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患者進行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和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手術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血腫清除率都明顯要優于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為(212.5±69.4)min,術中出血量為(279.3±102.7)mL,觀察組手術時間為(78.9±14.6)min,術中出血量為(84.8±14.5)min,明顯低于對照組[(212.5±69.4)min,(279.3±102.7)mL](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14%,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58.45%(P<0.05),與該次研究的數據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不僅能擴大視野,保持清晰度,避免手術造成腦組織損傷,針對深部的血腫能有效清除[18]。由于手術造成的創口較小,降低了手術創口感染的概率,減少術中的出血量,有利于患者自身身體的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壓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為患者預后恢復提供良好的基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