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牛津高中英語閱讀課型缺乏變通,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魅力。為了讓閱讀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立足文體、結合特定閱讀策略進行教學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列舉三個典型的課堂實例闡釋這種教學策略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牛津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6-0066-02
引? ? 言
“讀”是英語學習中的輸入環節,英語閱讀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路徑和手段[1]。如何將直接體現單元主題意義的閱讀課上得高效,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難題。筆者認為,傳統的“話題導入—略讀—詳讀—話題延伸和探討”的閱讀課型缺乏變通。教師在文本與學生思維互動的過程中應關注文本的獨特性,讓每一堂閱讀課都能切合學生的興趣點。通過一系列典型課堂實例的探究、實踐和反思,筆者意識到立足閱讀文章的文體及結合特定的閱讀策略進行教學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特色文體,興趣導航
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二單元中的文章Home alone是一個描述家長和孩子由于誤解產生矛盾的故事劇本,這是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種文體。由于題材的特殊性和趣味性,筆者在設計教學步驟時決定采用感性和理性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走近劇本、走進劇本、融入劇本,而自然的過渡和興趣的把握能讓這一切成為可能。劇本的魅力在于其真實性,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學生身邊。所以,筆者先以生活中可能引起家長和孩子間矛盾的一系列圖片導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學生將所有的圖片都描繪完后,會產生一種感性的認識——家庭生活固然美好,但瑣碎矛盾也不少。這時,教學自然過渡到閱讀文章,學生走進劇中家庭,了解發生在其中的每一個故事。
劇本的閱讀難度在于其所涉及的專業知識,筆者將幕、場、人物等基本常識作為框架性認識融入略讀環節中,不僅讓學生把握了文章結構,還向學生滲透了劇本常識。而旁白、獨白、對白及人物動作、表情的說明語比較直觀,在詳讀環節中,筆者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專業內容的作用和區別,這比教師直接給出機械的定義更生動形象。劇本閱讀的趣味在于對人物性格的揣摩,而單純的默讀、無感情的朗讀是不可能領會劇本精華的。為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筆者在詳讀時設計了討論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分析各個人物的性格,并以事實為陳述依據,然后讓學生結合劇本常識和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將劇本表演出來。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投入了感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原本平面的文本變得立體。
結合高考閱讀中對學生推測思維的較高要求,也為了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筆者在最后的教學環節設計了一個自由發揮的任務,讓學生口頭設計新的一幕,續寫這個故事。由于文章本身是誤解的產生,所以新的一幕主要著力于矛盾的解開。這一拓展不僅讓課堂教學更加完整,還升華了情感教學,啟發學生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以理解、尊重和坦誠為基礎。這樣的劇本教學不拘泥于學生對與文章內容有關的各種問題的回答,而是以興趣為導航,引導學生去發現、體驗和感悟。
二、“枯燥”文體,挖掘聯系
議論文由于其專業性強,與日常生活相距較遠,總是給人“枯燥”的表面印象,而一旦學生對此提不起興趣,互動就會很難,教學設計也容易遇到瓶頸[2]。模塊五第三單元中的文章Science versus nature就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討論的是克隆人類是否道德的爭議性問題。筆者粗讀這篇文章,覺得確實很難教學,就事論事地閱讀顯然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旁征博引,也許能讓學生在紛繁信息的沖擊中大開眼界,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無濟于事。在研讀文章并挖掘其與整個單元乃至整個模塊的有機關聯后,筆者意識到該文本是極好的議論文寫作指導素材,能輔助解決學生在議論文閱讀中缺乏全局思維、在寫作中立場不清和表述單調等棘手問題。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以詞匯檢測的形式導入,選取了學生在單詞教學中接觸過的科學概念方面的詞匯,檢測學生對詞匯的復習、鞏固情況。對某些前綴、后綴具有典型意義的詞匯,筆者結合本單元關于前綴和后綴的語言知識,提示學生通過分析前、后綴科學有效地記憶單詞。在詳讀環節中,學生通過默讀和聽錄音等方式,刪選信息,定位出散落在每個段落中的支持克隆人類和反對克隆人類的觀點,從而認識到本文是不同觀點的碰撞,而這種勢均力敵的碰撞暗示了作者中立的態度,這一宏觀認識對解決閱讀理解中的主旨題和態度題具有指導意義。在篩選出觀點后,學生尋找支撐每種觀點的小到副詞、連詞,大到短語、句型的提示,而這些要素的靈活運用正是議論文寫作的基礎。
筆者設計了英語辯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一個類似的話題中依托文章細節、借助建議句型,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互動交流感受思維的碰撞,將原本枯燥、乏味的句型與真實、生動的語言結合起來。最后,筆者播放了電影《變種異煞》片段,將學生對該話題的思考更加深入。該片段描述了在未來世界,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定論其基因優異情況,而主人公不相信這種基因論,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基因的缺陷,完成了外界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段視頻可以引出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的話題,引導學生認識到自信、自立、自強可以成為超越自我的籌碼。
三、信息文體,“景”在其中
模塊六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微笑和健康的關系”,閱讀材料介紹了單口喜劇和一位著名的單口喜劇藝術家比利·克里斯托。這是一篇來自雜志的雜文,兼有說明文和記敘文的特色。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信息量非常大。如果教師只是將所有信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課堂教學也許有來有往,甚是熱鬧,但很難保證學生在一堂課后能夠真正將所回答的問題內化為儲存的知識[3]。為了保留文章較大的信息量,傳授給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的閱讀策略,筆者結合課外知識,將文章的趣味性和信息性進一步推進,同時將推測詞義的策略訓練在生動的情境中呈現出來。
通過與幽默相關的人和事的各類圖片的導入,學生對“幽默”這個抽象的話題有了具象的認識,也認識了本文中的主人公。略讀環節的問題設計主要以明確與單口喜劇相關的概念為主要目的,也特別對雜志文章的結構和特點進行了挖掘,強調其標題吸引人、副標題簡潔且信息量大的特點。在詳讀環節,筆者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以求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講解單口喜劇的分類和各類單口戲劇的特點時,筆者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趣味表演的方式呈現各種藝術形態的精髓。在講解主人公趣味往事和特別習慣時,筆者引導學生結合看圖說話的方式將故事細節想象出來,走進這位藝術家的人生。在講解主人公和奧斯卡的淵源時,筆者啟發學生體會文章以奧斯卡的流行度襯托比利·克里斯托的流行度的巧妙寫作方法。
課文中有不少詞匯的表達是比較新穎的,學生單純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可能無從下手。為傳授給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的閱讀策略,筆者通過替換游戲強調上下文的重要性,同時補充課外段落中典型的詞義猜測鞏固學生對該策略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由于主人公從小就有表現欲,也有幽默的細胞,長大后便從事了這個行業并獲得了成功,筆者將課堂討論話題定為“兒時的夢想及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這個話題拉近了學生與閱讀材料的距離,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堂最后,筆者呈現了一面鏡子,寓意當你對鏡子笑時,鏡子里的人像也會對你笑。對于信息量大的文章,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創設生動的情境,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結? ? 語
閱讀教學始于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而教師過度的教學預設可能會越俎代庖,剝奪學生深化理解和培養思維的機會。筆者認為,教師若能以閱讀材料的文體作為切入點,并廣泛聯系學生在英語學習各個環節需要掌握的技能,能讓英語閱讀課既務實又生動。每個具體的閱讀材料都代表著某一特定文體,教師忽略體裁的講解,不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在內容解讀的基礎上,開展適切、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提煉出同類文章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既鍛煉閱讀能力又提升英語思維,從而獲得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桂詩春,寧春巖.語言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高翔,王薔.反思性教學:促進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3,24(02):87-90.
[3]田鳳俊.教育行動研究與外語教學創新[J].外語教學,2003(06):63-68.
作者簡介:許雅倩(1985.12—),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獲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