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俊 張紹輝 韓楓
摘要 云南浴仙湖省級重要濕地是云南第四批認定的省級重要濕地,濕地資源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由于連年干旱,周邊村莊環繞,導致該濕地生態系統出現退化。采取有力措施,保護修復浴仙湖濕地生態功能,迫在眉睫。通過對浴仙湖濕地資源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其存在的威脅,進而提出浴仙湖濕地資源保護及修復措施。
關鍵詞 浴仙湖;濕地;保護措施;修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X 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3-008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23
Status 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 Resources in Yuxian Lake, Yanshan, Yunnan Province
MA Shan-jun1, ZHANG Shao-hui1,HAN Feng2
(1.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24;2.Sichu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Chengdu,Sichuan 610081)
Abstract Yunnan Yuxian Lake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 is the fourth batch of Yunnan Province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s, wetland resources have high protection value. Due to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and surrounding villages, the wetland ecosystem has been degraded. It is urge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Yuxian Lake wetla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uxian Lake, analyzed the threa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uxian Lake.
Key words Yuxian Lake;Wetland;Protection measures;Restoration measures
作者簡介 馬山俊(1983—),女,云南陸良人,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林業規劃設計及濕地監測保護研究。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和自然保護區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2;修回日期 2021-03-04
自1975年《濕地公約》生效以來,濕地保護越來越受重視,各國對濕地的研究也很多,如對濕地的概念、分類、生態及形態變化模型、評價、濕地構建理論、退化濕地監測、生態過程和演變規律等。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后,對濕地的研究便側重于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生態修復等,如對知名濕地、國家濕地公園、區域范圍開展濕地資源評價、濕地保護修復研究;還有按濕地類型,如對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進行調查評價及濕地修復技術研究。由此可見,研究人員已從各方面、各角度對濕地資源及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進行了不同的探討[1]。
《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2]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適宜喜濕生物生長、具有生態服務功能,并經過認定的區域”。據云南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云南省濕地面積56.35萬hm2,無保護形式的占26.42萬hm2,這些濕地并沒有明確的保護管理機構。濕地認定是濕地保護必不可少的環節[3],是依法保護濕地的必然要求,濕地認定以后,可明確濕地的管理權屬關系,劃定濕地范圍紅線,為濕地保護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合法的執法前提[4]。
云南省于2014年啟動第一批省級重要濕地認定工作,浴仙湖為云南省2018年啟動的第四批認定省級重要濕地之一,并于2020年8月公示為省級重要濕地。浴仙湖又稱海子邊,為硯山縣境內2個較大的天然湖泊之一,屬滇東南巖溶山原地區的一個斷陷湖盆[1],是典型的喀斯特干旱區溶蝕湖泊,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原產于南盤江水系的3種土著魚類,即麥穗魚、黃黝、子陵吻鰕虎魚。
浴仙湖位于 104°03′57″~104°05′30″E,23°43′27″~23°44′14″N。屬硯山縣維摩鄉海子邊村委會,是浴仙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的主景區,周邊圍繞著海子邊村、新塘老寨、新塘新寨、接音坡4個自然村,分別居住著彝族、壯族、苗族。距硯山縣城西42 km,距昆明296 km,有323國道(滇桂公路)從旁經過。
浴仙湖濕地屬珠江水系,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形成的獨特的湖泊自然景觀,生態系統極具典型性,孕育了極其豐富的動、植物,以及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史演變,浴仙湖濕地形成了由湖泊和島嶼組成的喀斯特湖泊。在保持珍貴的地表水、維系水文平衡、生態系統安全和喀斯特地區濕地特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和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
濕地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承載著自然景觀,傳承著人類文明[5]。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既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6]。浴仙湖濕地在大氣調節、固碳釋氧、水資源調節、水質凈化、生物棲息地、休閑娛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浴仙湖濕地由于連年干旱,水位的下降和耕地的開墾造成水土流失,湖區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生態服務功能降低,將浴仙湖及周邊生態環境的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修復、治理,科學地對共同體自然資源進行綜合管理,營造出一個自然健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這對浴仙湖濕地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1 濕地資源現狀
1.1 濕地類型與面積
按照《濕地分類》(GB/T 24708—2009)的濕地分類系統,結合現狀調查,浴仙湖濕地面積173.20 hm2,濕地類為湖泊濕地,濕地型為永久性淡水湖。
1.2 濕地自然環境要素
在浴仙湖地區僅有沉積巖出露且分布廣泛,主要分布有三疊系中統法郎組(T2f)砂巖、頁巖、泥巖互層,三疊系中統個舊組(T2ga)灰巖夾白云巖。
在新構造運動中,浴仙湖地區屬中更新世地殼運動以斷塊和普遍上升為主,幅度較大,并具有間歇性。晚更新世地殼抬升強烈,河流急劇下切,形成中山峽谷地貌。
整個浴仙湖片區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該氣候類型也是硯山縣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整體上,浴仙湖地區具有干濕兩季分明的特點,導致徑流的年內分配不均,春旱突出。年日照時數1 828~1 793 h,年均溫16.2~16.7 ℃,年降水量1 424~1 504 mm。
浴仙湖及其周邊地區有紅壤、石灰土和水稻土3種土類大面積分布,紫色土和黃壤分布面積較少。
1.3 濕地水環境要素
硯山縣全縣河網密度較小,浴仙湖及其周邊地區剛好位于紅河水系盤龍河流域支流上的處河源區,整個浴仙湖流域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征,徑流由區域北部和東部地區流到浴仙湖及周邊地區后,又從南部和西部流出。但由于該區受到巖溶地貌發育影響,地表徑流缺失,區內無明顯河流;且浴仙湖沒有明顯的入湖和出湖河流,僅在湖泊東側有一個人工泄水口,在水滿之后排泄。
浴仙湖徑流面積34.75 km2,屬滇東南巖溶山原地區的一個斷陷湖盆。湖泊水位在海拔1 506 m時,湖盆東西長2 750 m,南北寬2 250 m,水域面積約2.27 km2,湖水平均水深4.5 m,最大水深15 m[7],蓄水70 000 km3。
依據硯山縣環境保護局的硯山縣河(湖)長制監測項目檢測報告(MA182512050094),2019年1月浴仙湖質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評價標準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1.4 野生動植物資源
1.4.1 野生植物資源。
浴仙湖濕地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根據現地調查和資料整理,浴仙湖分布有高等濕地植物38科,76屬,97種,常見的有水毛花、狗牙根、棒頭草、李氏禾、蘆竹、蔗茅、眼子菜、菹草、穗狀狐尾藻、香蒲等。浴仙湖濕地植被劃分為2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11個群系和11個群落,有水生、濕生、沼生、陸生各種生境下多種植被類型,植被資源豐富。
1.4.2 野生動物資源。
根據現地調查和資料整理,濕地內共記錄到野生濕地脊椎動物18目32科77種,其中:魚類3目5科9種,浴仙湖魚類中,常見的有草魚、鰱、鯉、鯽等,此外有原產于南盤江水系的土著魚類3種,即麥穗魚、黃黝、子陵吻鰕虎魚。
兩棲動物2目5科10種,常見的有牛蛙、雙團棘胸蛙等。
爬行動物2目5科11種,常見的有云南半葉趾虎、山烙鐵頭等。
鳥類8目12科34種,常見的有小、蒼鷺、池鷺、白鷺、普通鵟、白尾鷂、黑水雞、骨頂雞、普通翠鳥、藍翡翠、灰鹡鸰、白鹡鸰、喜鵲、北紅尾鴝等。
哺乳類3目5科13種,常見的有樹鼩、馬氏菊頭蝠、小菊頭蝠、三葉蹄蝠、黃胸鼠、大足鼠、社鼠等物種分布,種類和數量均十分稀少。
1.5 景觀資源
1.5.1 濕地景觀。
(1)湖泊景觀。
浴仙湖為喀斯特干旱區溶蝕湖泊,是硯山縣境內主要的天然湖泊,其歷史水域面積2.27 km2,海拔1 506 m,湖體呈盆形,東西長2 750 m,南北寬2 250 m,湖水平均水深7 m,最深處14 m。浴仙湖湖水清冽圣潔、碧綠醉人。進入湖區,繞過珍珠島,寬闊的湖面頓時展現在眼前,水平如鏡,水鳥翱翔,一陣微風過后,湖面波光鱗鱗。放舟湖中,環顧四周,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2)島嶼景觀。
浴仙湖的誘人不只是玉帶似的湖山和“魚郎蕩舟迷遠近”的湖水,還有那浩淼煙波中的一個個蒼翠欲滴的小島。湖區有大珍珠、小珍珠、鯨魚、鯉魚四島。兩個大小珍珠島浮在水域遠方,縹緲而神秘,遠看綠得像翡翠,根本沒有一點珍珠的銀牙色,難免讓人感到有些蹊蹺。不過,當在大珍珠島邊系船登島,即可見小島上裸露著銀色的石巖,而從石縫中長出的蔥綠林層,把島嶼打扮得如珍珠鑲嵌在翡翠上一般。鯨魚島上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蘭草幽香、雀鳥合鳴。鯉魚島附近的水域多鯉魚集聚,也是水鳥的樂園。只見水鳥繞島飛,漁舟波上行,淺灘鴨嬉戲,岸邊走牛群。
(3)植物景觀。
浴仙湖水生植物豐富,四周森林茂密,植物景觀優美。挺水植物蘆葦、香莆、菰連片分布,隨風搖曳,和岸邊喬木一起形成一道優美的綠色天際線;小、野鴨等水禽為水平如鏡的湖面平添了幾分生氣。但由于2009—2012年云南遭遇史無前例的連年旱災,浴仙湖的湖水也在此次旱災中干涸,至今也未能再次蓄滿,致使湖中水生植物大量銳減,目前挺水植物僅呈斑塊狀零星分布,浴仙湖植被茂盛、水草豐美的植物景觀被大大削弱。
(4)動物景觀。
浴仙湖有開闊的水域,為濕地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殖場所,尤其在每年的冬、夏季,眾多水鳥在此棲息、繁殖,有的集聚灘涂,有的暢游水面,有的翱翔天際,數千只水鳥在湖面上蹁躚起舞,景象甚為壯觀。深秋時節,一群群的白鷺、野鴨、大雁飛宿島灘,熱鬧非常。從1990年開始,從西伯利亞飛來的紅嘴鷗,也愛上了這片水域,來到春意盎然的高原湖泊上過冬。
(5)農耕景觀。
濕地內有連片的農耕地,由于連年干旱,浴仙湖水位不斷下降,當地的耕種活動也隨著干濕季節水域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了夏有玉米、瓜果,冬有麥子、碗豆的種植景觀。
(6)森林景觀。
浴仙湖南岸的龍山森林茂密,植被類型多樣(主要分布有硬葉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林和石灰巖灌叢等),自然景觀獨特,猶如一條長龍橫臥湖畔。沿羊腸小道登上龍山,全湖景色盡收眼底。龍山上有一通天洞,由洞口斜下60 m,可觀賞到龐大的石溶景觀,形態各異的石柱、石筍、石盆、石幔讓人目不暇接。
1.5.2 文化景觀。
浴仙湖沿岸共有3個村寨,分別居住著彝族、壯族、苗族。逢苗族花山節,壯族三月節,彝族火把節,各民族都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唱著動聽的民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此時可一睹苗族蘆笙舞、彝族弦子舞、壯族草人舞的風采。
2 濕地資源評價
2.1 典型性
浴仙湖濕地屬珠江水系,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形成的獨特的湖泊自然景觀,生態系統極具典型性,孕育了多樣性動、植物,以及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是開展濕地知識主題宣傳教育的理想場所。
2.2 獨特性
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史演變,浴仙湖濕地形成了由湖泊和島嶼組成的喀斯特湖泊。在保持珍貴的地表水、維系水文平衡、生態系統安全和喀斯特地區濕地特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和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8]。
2.3 科學價值
浴仙湖喀斯特濕地是封閉與半封閉的獨特濕地類型,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有性,但對其專門研究較少,也不夠深入。該區巖溶地貌類型多樣、特點鮮明,研究浴仙湖喀斯特濕地地貌景觀特征和生物多樣性特征,分析其形成時代和機理,對該區的濕地保護、旅游開發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9]。
2.4 歷史文化價值
浴仙湖濕地周圍少數民族以壯、苗、彝為主,有豐富的民間文學,優美的民族音樂,古樸的民族樂器,鮮明的民族服飾,多彩的民族舞蹈,繁多的民族節日。彝族的弦子舞、壯族的棒棒燈和草人舞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0]。壯、苗、彝族民間刺繡因種類豐富、色彩鮮艷、技法精細、圖案形象、神態逼真等優點,不僅有很高的民族文化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觀賞性。
3 濕地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
3.1 濕地水資源缺乏
浴仙湖濕地在2009—2012年云南省連年旱災中,湖水水位持續下降近干涸,至今也未恢復到正常水位,加之該區屬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落水洞和地下滲漏通道較多,大多徑流區很難產生有效匯聚流入濕地內,濕地水源的補給為大氣降水,在湖泊水源補給狀況上,浴仙湖流域內徑流缺失,湖泊主要依靠本地降水補給,由于降水量小,蒸發量大且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明顯,降水的補給效率不高,這也是浴仙湖在歷史時期經常出現干涸的主要原因。水位的下降和耕地的開墾造成水土流失,湖區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此外,由于連年干旱,濕地水位明顯下降,當地村民在濕地西北落水區域種植農作物,搭建了大棚和工棚等設施。近兩年,濕地水位有所回升,但未對農耕設施進行清理。
3.2 面源污染及人為活動干擾
浴仙湖周邊村寨、農田環繞,主要污染源為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污水污染及生活垃圾。濕地周邊村莊主業是農業生產,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對濕地造成了農業面源污染,畜禽糞便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對濕地內水質造成了一定影響。海子邊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項目增大了浴仙湖環境承載壓力,建筑用的砂、石料的就地取材對景觀資源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3.3 周邊山體石漠化嚴重
浴仙湖周邊山體石漠化問題嚴重,土壤被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11],地表呈現石質化的土地退化現象。
4 保護修復措施
4.1 保護措施
4.1.1 劃定生態控制區。
浴仙湖周邊村寨環繞,為更好地保護濕地生態,劃定生態控制區,作為外圍保護地帶、周邊景觀控制區,控制區范圍為以國道、高速公路及匯水面山為依據劃定,南部以G80廣昆高速公路為界,北部以323國道為界,東部及西部以第一層匯水面山為界。生態控制區建設項目應當嚴格遵守《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按照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建設等方面法定程序報批后進行,選址、布局、高度、體量、造型、風格和色調等應當與周圍景觀和環境協調一致。控制區內建設項目的高度、體量等應當符合相關政策規定以及濕地的各項規劃,與濕地景觀和環境相協調[12]。生產、生活污水應當納入污水排放系統。禁止將周邊村莊污水直接或者利用滲坑、滲井等方式間接排入濕地。
4.1.2 水質保護措施。
(1)生產生活污染源治理措施。
①在海子邊、新塘、接音坡等村小組建設雨污分流管網系統,通過管網將生活污水導入排污溝,經污水處理設施、人工濕地處理后,再進行排放。
②農村居民點修建旱廁,部分生活污水和糞便通過旱廁處理后,用于附近農田施肥。
③成立相關協調小組,聯合農業等相關部門,結合社區協調工作,制定相關補償政策,合理控制濕地周邊居民養殖豬、牛等牲畜的數量。
④牲畜以圈養為主,引進生物墊料零排放技術,采用鋸末、秸稈和微生物菌種等混合作為豬(牛)舍墊料,牲畜圈養在墊料上,靠墊料中的微生物發酵作用和墊料本身的吸附作用,把牲畜排泄出來的糞和尿液進行分解、同化和利用,轉變為無臭、無害的物質和菌體蛋白質。
⑤在濕地周邊4個自然村設立垃圾分揀站,與相關部門合作,定期清運,并統一運至垃圾填埋場處理,并設置警示牌,規范引導村民不向濕地內扔垃圾,制定相關管理措施。
⑥成立相關協調小組,聯合農業等相關部門,結合社區協調工作,優先對濕地周邊村民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優先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改造耕作、施肥制度和施肥方式,鼓勵農民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施用生物農藥,農膜回收,從而減少濕地周邊農作物的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進入濕地水體重點氮、磷等營養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
(2)復合人工濕地凈化系統。
運用生態學系統復雜性原理構建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結構復雜性和景觀價值的復合人工濕地凈化系統[13]。可在濕地周邊居民點集中處設置人工濕地1.9 hm2,其中西部海子邊村建設人工濕地1.15? hm2,東部接音坡村建設人工濕地0.75 hm2。
(3)人工打撈。
對遺棄在濕地內的耕作設施進行清理。同時,定期打撈水體內的動植物殘體。每年開展動植物殘體打撈1次。
(4)水質保護和水污染防控技術措施。
在濕地外圍控制區內嚴禁建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嚴格控制濕地周邊企業污水的排放和處理,污水排放必須經過規范化處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或特定行業的污水排放標準。
4.1.3 棲息地保護措施。
(1)動植物保護標識牌設置。
在濕地周邊涉及鳥類分布集中區域設立保護鳥類生境的環境解說牌示,重點介紹珍稀水禽和猛禽的棲息地環境及保護要求,提倡愛鳥、護鳥的環境意識。設立警示牌,禁止游人進入鳥類棲息地,從而約束游客行為。同時,安排人員監測珍稀鳥類的棲息、繁育情況,并加強日常巡邏,制止破壞濕地的行為。
(2)濕地禁止放養外來野生動物。
禁止引進任何可能造成生態區生態環境破壞的外來物種[13]。未經管理機構同意,禁止在濕地內放生動物,包括濕地管理方為了生態恢復和相關工程進行的魚類種質投放行為。
適宜在浴仙湖投放的物種:麥穗魚、黃黝、子陵吻鰕虎魚和其他土著魚類。禁止投放的物種:牛蛙、美國青蛙、巴西紅耳龜等外來兩棲類、爬行類物種;大口鯰、食人鯧、埃及塘鲺、等大型肉食性魚類;克氏原螯蝦、福壽螺等甲殼類物種;外來危險物種、雜交水生生物物種、轉基因水生生物物種等。
(3)入侵生物監測與清除。
據調查,濕地內入侵植物有8種,危害較大的有鬼針草、紫莖澤蘭;此外,濕地周邊發現大量的牛蛙蝌蚪,說明該水體中,牛蛙種群已經扎根并可能會持續擴張其種群數量。牛蛙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對當地土著魚類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需對整個濕地內入侵植物、動物進行持續性的監測和清除。
(4)防護林帶。
濕地緊鄰323國道,為減少公路交通對濕地動物的影響,隔離濕地與公路,可在濕地在西部323國道一側種植防護林帶,面積0.99 hm2,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
4.2 修復措施
4.2.1 水體修復措施。
(1)開源。
生態蓄水是開源的主要措施。濕地周邊石漠化嚴重,石漠化是我國巖溶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14],通過恢復林草植被,建設畜牧業發展設施、坡改梯及配套田間生產設施、水土保持設施等治理措施,對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恢復受損的自然生態系統。
(2)節流。
嚴格實行浴仙湖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根據周邊村民生產生活的實際用水需求,結合浴仙湖水量,制訂取水計劃,嚴格控制取水量。
綜合采取農業、水利措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降低田間需耗水量,優化、升級周邊區域的管網布局結構,合理規劃灌渠,完善配套渠系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控制區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減少地面沖刷,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補水。
由于浴仙湖及其周邊地區徑流區屬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落水洞和地下滲漏通道較多,大多徑流區很難產生有效匯聚入湖泊,需采取人工措施適當補水。可將復興水庫作為浴仙湖的主要補給水源地,鋪設引水渠道。
(4)地形塑造連通水系。
濕地東部排水溝處由于填土種地導致地面升高,不利于水系連通,需進行鏟土恢復原有地貌,以排水口閘門控制水位。在已進行退耕還濕的區域,根據水資源條件和水位變化,結合原來地形特點,進行近自然的地形改造和地表重塑,以滿足水文聯通。濕地西部原大珍珠島,因水位下降,進行耕種后,高度下降,可將東部鏟土填至大珍珠島,恢復原有地形。
4.2.2 棲息地(生境)恢復措施。
(1)浴仙湖濕地主要為溶蝕盆地,湖濱帶不明顯,一些低洼平地被開墾成農地,種植農作物。結合實際調查情況,把一些低洼的農地進行退耕還濕,栽植水生、濕生植物,形成草本植物群落,增強植被過濾帶凈水功能,優化濕地景觀,同時為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
(2)湖泊淺水區、沼澤、湖濱帶是水禽的主要棲息地與覓食區。浴仙湖濕地水質較好,但淺水區植物群落單一。僅有香蒲群落、菹草群落、穗狀狐尾藻群落、輪藻群落等,且呈破碎化、帶狀分布。因此,需在淺水區補植鄉土植物,逐步恢復淺水區植被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擴大水禽的主要覓食和棲息場所,增強濕地自凈能力。
(3)在西邊鳥類棲息地恢復區,原先有個小島,被開墾種植農作物,已荒棄,現規劃成一個供鳥類棲息的安全島,安全島留有裸露泥地和沙地,植物讓其自然恢復。在水面上設置一定數量的木樁,以供水鳥停憩。
(4)淺水區域、湖濱帶是水禽的主要覓食區域,可在這些區域種植玉米、水稻,養殖本地魚類,進行生態種養,不施肥,不打農藥,并在倒苗前收割;放養適量的本土魚、蝦、蚌、螺類,以增加鳥類食源,吸引更多的濕地鳥類前來覓食。
4.2.3 周邊山體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巖溶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在浴仙湖周邊石漠化嚴重區域通過恢復植被、建設畜牧業發展設施、坡改梯及配套田間生產設施、水土保持設施等治理措施,對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恢復受損的自然生態系統。植被恢復主要以灌木、草本為主,盡量選擇耐旱的鄉土物種選擇一些適宜石漠化種植的樹種進行推廣利用,比如車桑子、茶條木、青刺果、火棘、白刺花、烏桕、小葉鼠李、白槍桿以及鹽膚木等,增加植被蓋度,以達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
5 結語
云南省已認定了4批40處省級重要濕地,浴仙湖作為省級重要濕地,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但受地理、氣候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影響,濕地逐步退化。根據對其濕地資源調查評價以及本身存在的問題,對浴仙湖的濕地自然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進行調查評價,分析其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應的保護修復措施。
參考文獻
[1] 董楠楠.張掖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評價與修復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2] 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J].云南林業,2013,34(6):16-19.
[3] 李艷巖,康婉瑩.我國濕地認證法律措施設想[C]//國家林業局政策法規司,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東北林業大學.生態文明與林業法治——2010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上冊).武漢: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10:6.
[4] 馬山俊,張紹輝,曾昭朝,等.香格里拉千湖山省級重要濕地認定方法[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8,41(2):29-31,51.
[5] 趙岳平.濕地 守護生命之水[J].浙江林業,2013(2):12-13.
[6] 后曉燕.對卓尼縣境內沼澤濕地及水庫河流濕地保護的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5(6):10.
[7] 胡葵,陳光杰,黃林培,等.浴仙湖沉積物記錄的云南極端干旱事件與生態響應評價[J].水生生物學報,2017,41(3):724-734.
[8] 黃海燕,戴益源,孫亞麗.喀斯特溶洞濕地景觀特征:以云南普者黑濕地為例[J].山東林業科技,2016,46(3):99-102.
[9] 黃海燕,戴益源,孫亞麗.宣威市月牙湖濕地公園濕地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1):61-62,108.
[10] 周建富,張樹昌.唱響七鄉最美和聲——硯山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活動綜述[J].今日民族,2016(1):58-60.
[11] 王德爐,朱守謙,黃寶龍.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內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6):87-90.
[12] 吳曉芙,陳明利,蔣麗娟,等.生態型組合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19(6):36-39.
[13] 孫麗娜.大伙房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及保護對策[J].吉林林業科技,2019,48(5):25-27.
[14] 陳政,陳歆,周權,等.加快以云貴高原巖溶地區為中心的石漠化治理及生態環境建設[J].環保科技,2009,15(3):16-20.
[15]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硯山浴仙湖省級重要濕地認定[R].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