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勝 陳娟
摘要 基于DSPSEE-THQPF,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一級和二級響應等級下農業穩產保供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農業職業教育在疫情時代的表現,從管理體制改革、優勢資源整合、推進升本改革、聚焦辦學主業、試點制度改革5個方面提出了農業職業教育改革對策,應聚焦高素質職業農民培養,突顯涉農職業院校農業職業教育的特色,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啟動產、教、研、推一體化的本科層次農業職業院校建設,對未來高素質農民培養、“職教20條”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改革和高職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DSPSEE-THQPF;高素質農民培養;后疫情防控時代;農業職業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3-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77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Pos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ra Based on DSPSEE-THQPF
MA Guo-sheng,CHEN Juan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table production and protection and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epidemic era at the level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s first and two level response based on DSPSEE-THQPF.Th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ntegration of superior resources,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upgrading university, focusing on the main business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reform of the pilot system.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farmer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actively innov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start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at undergraduate level with integrating prod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motion.It had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20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SPSEE-THQPF;High quality farmers training;Pos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ra;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基金項目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2019JSJG119);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B-b-20030304);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校本高職教育研究項目(SNGZTDZX2020-01);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項目(BRA2016489);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人才發展專項(21SRC-17)。
作者簡介 馬國勝(1974—),男,安徽定遠人,教授,從事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教育與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3-22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農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充分凸顯出來,疫情時代穩產保供(DSPSEE)成為僅次于疫情防控本身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讓人們再一次認識到農業的第一功能是政治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1]。然而,我國農業后繼乏人,農民老齡化嚴重、文化水平低[2-5]。尤其是隨著疫情好轉和各行業相繼復工復產,大批新、老農民工陸續返崗進城務工,導致農業行業用工問題更加突出,以無法進城務工的55歲以上老農居多。面對農業行業人員短缺與普通農業院校人才培養難以滿足產業需求的矛盾,農業職業教育恰恰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農業產業發展培養大量高素質、高技能、職業化的新農民。這就需要對農業職業教育進行改革,讓農業職業教育充分聚焦到高素質職業農民培養(THQPF)這個主業上來。
1 疫情時代農業穩產保供與人才短缺問題
1.1 疫情嚴重時期農業穩產保供問題
自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全國各地城市陸續封城、農村陸續封路封村,導致產地農產品滯銷,農業生產恢復緩慢,對農業生產造成了雙重打擊,尤其是肉、菜、蛋、果等農產品遭受的打擊最嚴重,用工較多的蔬菜、花卉種植企業和畜禽養殖業形勢最為嚴峻。疫情嚴重時期,一些地區的蔬菜和水產品一度嚴重滯銷,而消費終端的農產品價格卻一路飆升。以江蘇省蘇州市某農產品銷售終端市場為例,據2020年3月24日調查,一個普通農貿市場辣椒零售價已賣到16元/kg,豬肉價格維持在60~70元/kg的高價位,一支玫瑰花花店零售價已漲到10~15元。農產品價格上漲本可以帶動農業發展,但疫情期間價格上漲的真正受益者并非農業生產者。
一二級疫情防控期間,因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暴露出來。因疫情而滯留在家的農民工深刻感受到“種糧十畝不如外出打工兩三個月”的殘酷現實,導致絕大多數農村青壯年、中年和健康老年勞力在非農行業復工復產后毫不猶豫地棄農務工。農資、人工、機械作業、土地租金等環節成本節節攀升,社會消費品價格年年上漲,而農產品卻長期滯漲,屢屢重創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誰來種田的問題日益突出。以蘇南某千畝稻麥輪作基地為例,2016—2018年生產成本逐年上升,去除成本后水稻、小麥兩季合計年毛收入逐年下降。據調研,2020年2—3月疫情嚴重時期終端零售市場上的化肥價格比2019年同期上漲了15%~18%。
這場疫情對我國農業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也充分暴露出緊急形勢下農業穩產保供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1.2 疫情嚴重時期農業生產性人才短缺問題
在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的一線生產管理崗位上的農業生產性人才基本上都是年齡較大的農民[5-7]。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2歲,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2.4%,呈逐年升高趨勢[8]。由此可見,農村40歲左右的農民基本上以外出打工為主,且50歲以上農民外出打工人數也在逐年增多。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50歲以上的農民離開農村和農業進城打工。
疫情嚴重時期,農業生產性崗位普遍出現人員短缺問題。中央財經大學張艦教授認為,疫情對農民工用工需求的影響要大于對農民工供給的影響,如果農民工能夠很容易地在其他就業渠道(比如自主創業或在家務農)就業,那么勞動力供給彈性就比較大,但從實際上農民工供給彈性不大。中國人民大學田曉暉副教授認為,在疫情高峰時期,由于流通不暢和務工緊缺,種植業受到的影響較為突出,農業生產大戶特別是經濟作物種植大戶普遍面臨著用工短缺問題。數據顯示,農民工從事第二產業的占比為49.1%,從事第三產業的占比為50.5%,從事第一產業的占比僅0.4%[8]。
由此可見,農業行業生產性人才短缺已呈常態化,在疫情嚴重時期人才短缺更加嚴重。
2 農業職業教育在疫情防控時代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職業教育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人數少
農業職業教育是面向農業的職業教育,首要任務應該是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培養大批職業化農業人才,重點解決“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然而,我國農業職業教育專業設置非農化趨勢嚴重,不少農業職業院校農業類專業和招生計劃數已不到20%。據江蘇某農職院2019年招生簡章顯示,在38個招生專業2 171個招生計劃中,僅有7個農業類專業385個招生計劃,占比分別為18.4%和17.7%;若算上對口單招和中職注冊,38個專業2 946個招生計劃中,僅有7個農業類專業665個招生計劃,占比分別為18.4%和22.6%。農業職業院校雖然每年都培養大批畢業生,但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畢業生很少[9],長期堅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占比不到1%。一方面農業生產長期找不到急需的人,另一方面大批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長期保持較低水平,學農業但不從事農業生產已成為普遍現象。
2.2 農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夠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農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問題充分暴露出來。高舉“產教融合”大旗的農業職業院校在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生產最需要人的關鍵時刻難以發揮作用,充分說明我國農業職業教育整體上特色不明顯,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據眾多農業職業院校網站宣傳報道,多數院校在疫情防控期間僅開展線上教學。據調查,不少農業職業院校在疫情期間都發出了暫停頂崗實習的通知,要求學生離開實習崗位且無其他生產實踐安排,對非畢業班學生則開展一些在線課程教學,而不是要求學生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農業生產進行產教融合。以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為代表的非職業教育類農業院校在疫情期間發出呼吁,要求學生亮明身份就地參加春耕生產。一些農業高職院校,在疫情進入尾聲、企業全面復工后,借助媒體大肆宣傳自己如何幫助農業企業解決困難,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與教書育人的要求背道而馳。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農業職業教育已難以滿足高素質職業農民培養的需求,難以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的職業化人才保障。
3 聚焦高素質職業農民培養的農業職業教育改革對策
3.1 改革管理體制,理順多頭管理問題,將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
當前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較為復雜,有些是當地農業部門主管,有些是當地教育部門主管,有些是農墾或地方政府主管。無論人事上歸誰管,農業職業院校都要服從教育部門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的現狀不僅導致農業職業教育無所適從,而且導致農業職業院校官場化較為嚴重。行業主管體制下的農業職業院校往往成為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子女和親眷云集之所,裙帶關系嚴重。此外,由于辦學層次低,絕大多數農業中職院校生存困難,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業中職院校幾乎已名存實亡。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自4月1日起各地高校陸續復課,每一個高校都安排在14 d內完成不同年級、不同地域的學生返校。由于多頭管理,有些院校本著力求自保不出事的態度,既怕擔當又想要政績,面上由學校發文通知復課,暗地又私下通知學生最好請假不返校,導致學生實際返校率僅50%,正常職業教育教學活動難以真正開展。
針對農業高職院校存在的多頭管理、中職院校辦學層次低等問題,建議徹底改革農業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并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將行業和地方政府主管的農業職業院校統一劃歸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取消農業中職院校,理順農業職業教育多頭管理問題,有序組織農業高職院校學生到農業企業和農業生產一線實習就業。
3.2 整合優勢資源,強化產業需求導向,啟動“產、教、研、推一體化”的農業職業院校建設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業生產、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一直保持相互分離的狀態。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強、占地面積大、比較效益低、工作條件苦等特點以及農業職業院校又大多在城市,農業職業教育往往缺乏生產實訓資源,很難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同時,農業職業院校現有師資大多數是來自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和升格前的中專院校存量師資,教師自身對農業生產和技能缺乏實踐經驗,只能照本宣科,脫離農業生產實際;有些院校則聘請大量在讀研究生給學生上課。少部分教師雖然來自農業相關行業,也具有一些農業生產實踐經驗,但進入職業院校后便脫離了生產實際,知識和技能難以得到持續更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農業職業院校只能聘請行業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但也只是少量聘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脫離農業生產實際,導致農業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能力欠缺、職業素養不高,愿意到農業農村一線工作的人數比例低,能留在農業農村長期一線工作的畢業生更少。
針對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 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的現象,建議充分整合現有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農業科研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方面優勢資源,啟動“產、教、研、推一體化”的農業職業院校建設工作,強化農業職業教育特色,全面培養對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能起到支撐作用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緩解農業產業人才緊缺問題。
3.3 推進升本改革,完善高等教育類型,建立本科和專科2個層次農業職業院校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類型。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所本科層次的農業職業院校,全部為專科和中職層次。我國農業職業教育本身就存在辦學特色不鮮明、吸引力不強等問題,加上辦學層次較低,農業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更弱。自2019年以來,教育部陸續批準了21所高職院校由大專層次升格為本科層次,并面向全國招收本科學生。雖然這21所職業院校中沒有一所是農業職業院校,但是卻讓建立本科層次農業職業院校成為可能。只有打通農業職業教育本專科體系,才能讓農業職業教育真正成為與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的一種教育類型,從而增強學校的招生吸引力和高素質職業農民的培養能力。
針對我國農業生產一線長期缺人的現實問題,建議將農業職業教育分為本科和專科2個層次建設,將農業中職院校就近并入專科層次農業高職院校,進行中高職貫通培養,每個省可建立一所跨區市、可服務全省的本科層次農業職業院校,從而高質量完成高職擴招和高素質職業農民培養任務。以江蘇省為例,可探索將隸屬于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的3所農業高職院校與地方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體系,合并升格為應用本科高職層次的江蘇農業應用科技大學,建立全國首家農業應用本科高職院校,將農業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屬性和農業產業特性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以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蘇南模式為借鑒,加快培養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真正需要的職業農民,打造農業職業教育的新高地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載體。
3.4 聚焦辦學主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顯涉農職業院校農業職業教育特色
近年來,由于農業類專業招生就業比較困難,農業職業院校不斷主動弱化農業的主體地位,設置熱門專業,不斷壓縮純農類專業,以涉農專業代替純農類專業。據調研,幾乎所有農業職業院校都是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的綜合性職業院校,純農類專業在校生人數占比已不足30%。如果允許涉農教育代替純農教育這種行為長期存在,在招生利益的驅使下,其效應必定會被無限放大,很多專業都會被當成涉農專業,必然導致農業職業院校雖然每年培養大批畢業生但現今農業一線仍以55歲以上老農居多的現象,同時也影響了現代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設備在我國農業生產上的推廣應用。
針對我國農業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非農化趨勢嚴重的現象,建議盡快解決農業職業院校大而全、小而全以及統計口徑上以涉農代替純農的問題,及時調整農業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充分聚焦農業職業教育這個主業,突出“農業”和“職業”這兩個特點,真正將農業職業教育專業鏈與農業產業鏈對接起來。
3.5 試點制度改革,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探索建立真正的職業農民制度
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是農業職業教育得以健康發展并聚焦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業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保障較為完善的職業農民培養模式。例如,德國、英國和法國農業職業教育都建立了雙元學徒制教育模式。在德國,95%的農民都受過規范性的農業職業教育。德國的農業職業院校雙元制教育為德國農業現代化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職業農民,其學制一般為2.0~3.5年,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僅占30%~40%,而企業實踐時間占60%~70%[10]。
職業農民制度是可以體現“中國之治”的一項制度優勢。在我國現有的農業區域中,長三角地區是最有希望率先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區并實行職業農民制度的區域之一。該區域現有耕地1 264.97萬hm2、林地755.89萬hm2,人均耕地僅0.055 hm2,具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江蘇、浙江、上海等發達省份土地流轉比較徹底且經驗成熟,基本具備了試點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的條件。可通過搭建類似于江蘇省太倉市集體農場作為職業農民的舞臺,保障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能夠快速應用到農業生產一線,用機器和科技解決農業生產用工不足的問題;建立與職業農民制度相配套的農業產業資金扶持政策法規,對職業農民投入專項資金,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獎補,并對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每年特設考核獎給予額外獎補;讓職業農民優先享受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轉、農機具購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優惠;建立規范性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根據農業工種需要,構建以實踐學習為主的“初級-中級-高級-進修”四級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素質職業農民。
4 結語
農業穩產保供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和高素質農業人才缺乏2個方面的問題,在疫情期間表現尤其明顯,對蔬菜、果品、水產品等生產影響較大。疫情對稻米的影響雖然不大,但長期以來農民種糧積極性普遍不高。因此,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穩產保供問題,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農業農村部、教育部2019年6月發布《關于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計劃用5年時間培養100萬接受學歷職業教育、具備市場開拓意識、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2020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再擴招200萬人。2021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把教育提質擴容作為“十四五”期間目標任務。因此,在“職教20條”背景下,應盡快對現有農業職業教育進行改革,革新高職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聚焦高素質職業農民培養,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國勝,陳娟.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特征與對策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4):279-282.
[2] 陳娟,馬國勝.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4):269-271.
[3] 馬國勝,李振陸,邱學林.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的蘇南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4):72-75.
[4] 王可,李秋麗,顏玄洲.“老齡化”職業農民精準培養的困境及思考[J].現代農村科技,2020(2):5-7.
[5] 馬國勝,徐向明,尤偉忠,等.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蘇南模式創新與實踐[J].江蘇教育,2019(52):30-33.
[6] 王琳.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9):299-300.
[7] 田如海,唐衛紅,姜忠濤,等.上海種植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現狀與思考[J].上海農村經濟,2020(7):16-18.
[8] 國家統計局.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9-04-29)[2020-11-0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
[9] 張成濤,張秋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79-85.
[10] 柳一橋.德國農業職業教育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J].農業經濟,2018(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