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瑪羅布 達瓦澤仁 央美 扎西羅杰 次旺






摘要 利用那曲市6個氣象站1971—2019年汛期(5—9月)逐日、逐月、逐年降水資料,分別采用滑動平均法、累計距平、Mann-Kendall突變檢驗等方法,研究降水的趨勢性及周期性變化。結果表明,近49年來那曲市汛期降水量增幅為14.231 mm/10 a;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汛期降水有弱的增長,90年代末汛期降水量增長較明顯,進入21世紀初以后汛期除嘉黎縣有較明顯的增漲趨勢外,其余各站汛期降水量呈減弱趨勢;各站點汛期降水的累積距平為負距平,汛期降水呈偏少狀態,從累積距平的變化趨勢來看歷年汛期降水總體呈波動上升的變化態勢;根據Mann-Kendall突變檢驗來看近49年各站點汛期降水呈增長趨勢,結合每個站點的累積距平有且只有一次突變,各站點全是降水增多突變;近49年那曲市汛期降水空間分布特征呈由東向西遞減,且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汛期雨日占全年雨日的73.0%,汛期小雨(≥0.1 mm)的雨日占整個汛期雨日的88.0%。
關鍵詞 汛期;降水量;變化特征;那曲市
中圖分類號 S 1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3-021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61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 of Nagqu in Recent 49 years
Bianmaluobu1, Dawazeren2, Yangmei2 et al
(1.Tibe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Lhasa,Tibet 850000;2.Naqu Meteorogical Bureau,Nagqu,Tibet? 852000)
Abstract Using the daily, monthly and year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the 6 weather stations in Nagqu City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May-September) from 1971 to 2019, the moving average method, cumulative anomaly,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rend and periodic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 Nagqu City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had increased by 14.231 mm/10a in the past 49 years;there was a weak increase in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from the early 1970s to the early 1990s,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the late 1990s was more obvious;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except for Jiali County, which had a more obvious trend of increase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the precipitation at the rest of the stations showed a weakening trend during the flood season.The cumulative anomaly of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at each station was negative, and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s relatively less.From the trend of the cumulative anomaly, the overal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has fluctuated and increased over the years;from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cumulative anomaly, the overall precipitation in the flood seasons over the years had shown a fluctuating and rising trend.According to the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 the precipitation at each s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had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past 49 years. Combined with the cumulative anomaly at each station, there was only one mutation, and all stations had a sudde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In the past 49 year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Nagqu C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uly each year.Rainy days in the flood season accounted for 73.0% of the annual rainy days, and rainy days with light rain (≥0.1 mm) in the flood season accounted for 88.0% of the rainy days in the entire flood season.
Key words Flood season;Precipitation;Change characteristics;Nagqu City
作者簡介 邊瑪羅布(1993—),男,西藏那曲人,助理工程師,從事中短期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工作。通信作者,助理工程師,從事氣候變化與監測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01;修回日期 2021-05-07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受天然的地勢地形和獨特的氣候影響,高原地面降水年際變化大,干濕季分明,周順武等[1]研究發現高原全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大部分地區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高原氣象工作者對青藏高原降水進行了大量研究[1-6],高原降水具有顯著的時空變化特征,高原地面降水呈增多趨勢,其中藏北一帶增多較明顯。汛期是出現各類氣象災害或氣象次生災害的高發期,如雷電、冰雹、短時強降水、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等。而那曲市重要的牧業生產生活活動均在汛期,如采挖蟲草、轉移牧場、各類工程建筑的最佳工期、各類農牧事活動等。所以研究歷年汛期降水資料,將對未來進一步做好汛期降水預報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可以減少農牧民在汛期農牧事活動期間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
藏北那曲每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與高原其他地方是相似的。央美等[7-9]研究提出那曲降水量逐年在增加,夏季增加最明顯,其中那曲西部增加速度較快。
筆者依據那曲市6個氣象基準站為研究站點,利用1971—2019年汛期(5—9月)逐日、逐月的降水資料,分析近49年來那曲市汛期降水時空分布與汛期降水趨勢。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該研究選取那曲市6個氣象站為研究站點,所采用的數據是1971—2019年實測汛期降水量,數據資料可靠。根據站點所在位置分為中部、東部、西部3個區域,索縣和嘉黎縣為東部,那曲縣和安多縣為中部,申扎縣和班戈縣為西部。
1.2 研究方法
1.2.1 滑動平均法。
滑動平均法也稱移動平均法。對序列x1,x2,…,xn 的幾個前期值和后期值取平均,得到光滑化的新序列yt,其數學式表示為:
yt=12I+1Ii=-Ixt+i(1)
當I=2時為5點滑動平均,I=3時為7點滑動平均,以此類推。
1.2.2 累積距平。
累積距平也是一種常用的、由曲線直觀判斷變化趨勢的方法。對于序列x,其某一時刻t的累積距平表示為:
t=ti=1(xi-) (t=1,2,…,n)
=1xni=1xi(2)
將n個時刻的累積距平值全部算出,即可繪出累積距平曲線進行趨勢分析。
1.2.3 Mann-Kendall突變檢驗[10]。
對于具有n個樣本量的時間序列x,構造一秩序列:
Sk=ki=1ri(k=2,3,…,n)(3)
其中
ri=1xi>xj
0xi≤xj(j=1,2,…,i)
可見秩序列Sk是第i時刻數值大于第j時刻值個數的累計數。
在時間序列隨機獨立的假定下,定義統計量:
UFk=Sk-E(Sk)var(Sk)(k=1,2,…,n)(4)
式中,UF1=0,E(Sk)、var(Sk)是累計數Sk的均值和方差,在x1,x2,…,xn相互獨立且具有相同連續分布時,它們可由下式算出:
E(Sk)=k(k-1)4
var(Sk)=k(k-1)(2k+5)72(k=2,3,…,n)(5)
UFi為標準正態分布,它是按時間序列x序列x1,x2,…,xn計算出的統計量序列,給定顯著水平α,查正態分布表,若|UFi|>Uα,則表明序列存在明顯的趨勢變化。
按時間序列x逆序xn,xn-1,…,x1,再重復上述過程,同時使UBk=-UFk(k=n,n-1,…,1),UB1=0。
這一方法的優點在于不僅計算簡便,而且可以明確突變開始的時間,并指出突變區域。
2 結果與分析
2.1 汛期降水趨勢分析
利用線性趨勢和5年滑動平均對那曲市降水進行趨勢分析,從圖1可以看出,1971—2019年那曲各站汛期降水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升幅為14.231 mm/10 a;從滑動平均變化曲線來看,1971—2004年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1990年汛期降水經歷一次較強的下降期,2005年后汛期降水量呈減弱趨勢。
再從單站變化曲線來看(圖略),那曲市中部兩站(那曲縣、安多縣)汛期降水量變化趨勢相似,1971—2004年汛期降水量有較為明顯的增加,其中20世紀90年代末增加最明顯;進入21世紀后汛期降水量波動較明顯,總體呈減弱趨勢。那曲市西部兩站(申扎縣、班戈縣)汛期降水量變化趨勢相似,1971—1991年汛期降水量波動較明顯,總體呈增加趨勢;1994—2011年汛期降水量增加較明顯;2012年后汛期降水量總體呈減弱趨勢;其中2015年初夏那曲西部及安多縣出現過晴熱少雨的干旱天氣。那曲市東部兩站(索縣、嘉黎縣)汛期降水量增減趨勢較為相似,均是呈雙峰型,雖然波峰、波谷的時間略有不同,但是趨勢是相似的;且2003年出現了49年內汛期最大的降水量(表1),達到了峰值。
2.2 汛期降水的累積距平
從圖2可以看出,6個站點的累積距平曲線為單谷型的,且累積距平為負距平,波谷一般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
那曲市汛期降水累積距平以負值為主,汛期降水呈偏少狀態,但是從累積距平變化曲線來看,歷年汛期降水總體呈波動上升的變化態勢。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均達到了谷底,表明20世紀90年代汛期降水呈偏少狀態,且20世紀90年代偏少最為明顯,2002—2019年汛期降水累積距平呈增漲趨勢,但仍然處于偏少狀態。
累積距平的曲線變化形態較直觀,總體呈一個單谷型曲線,說明49年來那曲市汛期降水經歷了一次顯著的波動,那曲市汛期降水累積距平曲線的谷值是在1998年。各站點的顯著波動具體時間將結合Mann-Kendall方法再進一步確定。
2.3 汛期降水的突變檢驗
采用Mann-Kendall法檢驗1971—2019年那曲市6個站點汛期降水量的突變,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即μ0.05=1.96,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中部的那曲和安多以及西部的班戈和申扎都是降水增加趨勢,發生突變時間略有不同;東部的索縣和嘉黎雖然沒有中西部那么相似,但汛期降水變化趨勢仍為增加。
根據那曲市6個站點的汛期降水M-K方法分析,UF的值大于0,表明汛期降水呈增加趨勢,近49年各站點汛期降水呈增加趨勢。根據UF和UB曲線的交點位置來判斷汛期降水是否有突變,為了更準確地確定突變時間點,結合累積距平變化曲線,近49年各站點的汛期降水有且只有一次突變,分別為那曲1986年、安多1987年、班戈2002年、申扎1996年、索縣1999年和嘉黎1987年,且各站全是降水增多突變。
2.4 汛期降水分布特征
2.4.1 汛期降水時空分布特征。
西藏夏季降水量最多,根據近49年那曲市5—9月月平均降水量資料分析(圖4),那曲市汛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份,降水量最少的為5月份,5—9月份降水量分布由西向東遞增。整個汛期降水量空間分布特征呈東部>中部>西部,平均來說汛期每月降水量東部大于100 mm、中西部在50~100 mm。那曲汛期降水具有顯著的時空變化特征。
2.4.2 汛期雨日變化分布特征。
從1971—2019年那曲市6個站點汛期雨日變化情況來看(圖5),汛期雨日東部100 d以上,中部90 d左右,西部80 d左右;雨日最多的出現在1974年的嘉黎縣,達126 d,也就是占整個汛期的82.3%;最少的為2015年的班戈縣,為53 d,僅占整個汛期的34.6%。
各站點有小幅的增長趨勢,其中安多縣增幅最大,為1.4 d/10 a;班戈縣增幅最小,為0.3 d/10 a。
從近49年全年降水各雨日的占比(表2)可以看出,出現小雨(≥0.1 mm)的概率索縣最高,為91.6%;出現中雨(≥10.0 mm)和大雨(≥25.0 mm)的概率均是嘉黎縣最高,分別為17.5%和1.5%。那曲市汛期出現小雨的概率最高,平均達88.0%;其次是中雨,有11.1%的概率,最后出現大雨和暴雨(≥50.0 mm)的概率不足2%。
3 結論與討論
(1)近49年來那曲市汛期降水量增幅在14.231 mm/10 a;1971—2004年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1990年汛期降水經歷一次較強的下降期,2005年后汛期降水量呈減弱趨勢。
(2)那曲市各站點的汛期降水累積距平均為負值,汛期降水呈偏少的狀態,但是從累積距平變化趨勢來看歷年汛期降水總體呈波動上升的變化態勢。
(3)近49年那曲市汛期降水呈增加趨勢,每個站點有且只有一次突變,且各站點全是降水增多突變。
(4)近49年那曲市整個汛期降水空間分布特征呈由東向西遞減,且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那曲市汛期雨日占全年雨日的73.0%,汛期小雨(≥0.1 mm)雨日占整個汛期雨日的88.0%。
參考文獻
[1] 周順武,王傳輝,杜軍,等.青藏高原汛期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1,16(6):723-732.
[2] 益西曲珍,旦增克珠.西藏地區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J].西藏科技,2016(10):63-65.
[3] 杜軍,馬玉才.西藏高原降水變化趨勢的氣候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3):375-382.
[4] 赤曲.西藏近45年之氣候變化特征淺析[J].西藏科技,2017(1):54-59.
[5] 黃曉清,羅布次仁,楊勇,等.西藏高原汛期降水日數和強度的時空演變特征[J].中國沙漠,2013,33(3):902-910.
[6] 林振耀,趙昕奕.青藏高原氣溫降水變化的空間特征[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1996,26(4):354-358.
[7] 央美,達瓦澤仁,姜瑛子,等.那曲地區近代氣候變化及氣候濕潤度變化特征[J].西藏科技,2018(2):63-65.
[8] 達瓦澤仁,央美,拉巴,等.那曲地區西部40年氣候變化的特征分析[J].西藏科技,2010(6):57-60.
[9] 洛桑卓瑪,拉巴,巴丹卓瑪.西藏那曲地區40多年來降水趨勢變化氣候分析[J].山地學報,2014,32(3):380-384.
[10] 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