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 凡啟兵
摘要 長期以來小農戶的局限性使得其在銜接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才能得以實現,而地方農業企業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處于佼佼者和引領者的地位,如何保持農業企業與小農戶的長期協調穩定合作,須探索小農戶、地方涉農企業“雙向奔赴”的路徑,以達到農戶、企業雙贏局面。分析了退出型、兼業型、自給型、發展型小農戶類型對不同經營主體的選擇意向以及與現代農業相應的銜接路徑,并從福娃集團“企業+基地+農戶”案例分析入手,得出地方涉農企業帶動小農戶發展的3個關鍵點:①加強農業企業品質發展,提升企業自我造血能力;②探索利于“雙向奔赴”的聯結路徑與利益機制;③提高區域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強化小農戶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 企業;小農戶;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3-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62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Loc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Driving Small Farmers to Conne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YANG Kang,FAN Qi-b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small farmers, it can only be realized under the drive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connec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oc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re in the position of leader and leader in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s. How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coordination and stable cooper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small farmers,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two-way rush” of small farmers and local agriculture related enterprises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farmer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lection intention of different business entities for the types of exit, part-time, self-su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small farm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nection path with modern agriculture. Starting with the case analysis of Fuwa Group, “enterprise + base + farmers”, this paper obtains three key points for loc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farmers: ①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mproving the self hematopoietic ability of enterprises; ②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path and interest mechanism conducive to “two-way rush”;③Improving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of small farmer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mall farmers.
Key words Enterprises;Small farmers;Modern agriculture
作者簡介 楊康(1993—),男,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業政策與法規、經濟法、國際貿易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27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要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1]。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圓滿收官,我國已經全面實現了小康社會,如何讓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得到鞏固與持續,地方涉農企業帶動小農戶的穩定發展是保持鄉村振興活力不可忽略的因素,更是維持脫貧攻堅戰成果的必要手段。以往人們一直認為小農戶的存在限制了農業現代化水平,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戶家庭經營并沒有消失。根據農業農村部預判,到2030年,我國土地耕種面積在3.33 hm2以下的小規模經營的小農戶仍會有1.7億戶,這部分小農戶所耕種的土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0%,再往后預測20年,到2050年,這類小農戶仍將保持在1億戶左右的數量,不僅如此,這部分小農戶耕種土地面積仍然能占到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0%,可見小農戶的存在有其現實必然性[2]。因此,小農經濟將會是我國農業現代化路上避免不了的重難點課題,如何在“大國小農”的基礎上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也是農業經濟學者們探討的熱點。
1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路徑及其穩定性判斷
1.1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穩定性判斷
農業一直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有著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大國小農”的現實也一直困擾著我國農業發展[3]。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一直犧牲著自我發展空間,對工業發展輸出資本、勞動力等,如今隨著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要求顯得尤為急切。而當中如何帶動小農搭上農業現代化這輛高速列車,如何讓2億多戶小農享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福利,對于維護鄉村社會穩定,提高鄉村人民幸福感、獲得感是最不可忽略的關鍵環節[4]。為便于分析理解,該研究借鑒張紅宇[5]的概念,將小農戶群體定義為符合“自己耕種擁有承包權的自耕農戶、暫時通過承包地流轉等方式將土地流轉給他人外出務工的不在地農戶以及流轉他人少量土地經營的農戶家庭農場”的群體。
該文研究對象是根本沒有經營優勢、不想繼續經營、缺少經營優勢的群體。要想使得這部分小農加入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當中去,通常是帶入服務經營主體,以服務的信息化、系統化、規?;?、一體化,來彌補土地經營的細碎化、雜亂化與降低生產成本,如此就能實現小農現有資源要素在合理且最大范圍內得到高效配置[6]。但是,要保持這種銜接路徑的穩定、持續性,僅僅激活小農戶的資源要素配置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這種銜接發展路徑另一端的經營主體的長期穩定盈利性,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適當的利益刺激其長期發展。故此,判斷銜接路徑的穩定性,經營主體的獲利基礎是重要因素。其次,經營主體獲利后,如何將部分合理利潤返回到小農戶手中也是影響銜接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合理的聯結機制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穩定性的重要保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適當利潤穩定發展時,不予小農戶發展空間,小農戶看不到聯合后帶來的利益變化,就不可能將自己僅剩的一點資源要素借給他人謀取利潤。銜接永遠是雙向的,并不是一廂情愿地單方面追求,雙向奔赴才有其存續的意義。
1.2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路徑
必須承認,小農戶經營具有更多的經營自主性與可控性。但是,從市場競爭力提升的層面上來看,小農戶經營在市場上并沒有太多的話語權。而且,換個角度來看,在小農戶分化的現實中,要素提供基礎上的替代性經營對部分小農戶也可以是一種發展福利,并不是籠統地認為現代農業發展都是對小農戶惡意排斥。筆者選擇郭曉鳴等[7]的分類標準細化小農戶分類,以更好地展示不同類型小農銜接基礎的差異性。按照郭曉鳴等[7]的分類,我國小農可分為退出型、自給型、兼業型、發展型小農4類。此時,將農業經營主體分為農地流轉經營的內生性經營主體和風險共擔型全程托管的外來經營主體[8]。而對于風險共擔型全程托管的外來經營主體,則會很大程度上更受兼業型小農的喜愛,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余幾類小農的排斥:站在退出型小農角度看,其不愿在土地經營上投入過多的精力與時間,不愿承擔多余的經營風險,他們需要的只是在保證土地不荒廢的基礎上,能給自己帶來一定的收益,對于土地種什么、怎么種并不在乎;而對于自給型小農和發展型小農,自己原本擁有的經營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的歸屬問題是他們做出判斷的關鍵,在他們看來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是自己賴以生存的資源之一,租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不是他們首選,這類小農戶有著傳統農民的保守思想,并不愿做出沒有準確把握的決斷(表1)。
綜上所述,對于不同類型的小農戶,應該有著不同類型的銜接路徑。對于退出型小農戶來說,他們一般在其他行業都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與之相比,村里的土地收益較小、費時間、費精力,他們本身就期待有人能全程托管,因此,租地、土地契約等形式的銜接路徑是他們的首選;而反觀發展型小農,他們對自己的土地規劃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對這類農戶,應通過培訓增加其現代經營知識,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在其發展資金、農機具補貼、社會化服務方面給予適當支持,使其擺脫弱質農業的惡性循環,助力其成長為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新農人[9-10]。再者,對于兼業型小農戶,社會化服務更能滿足其種植意愿,也可適當通過農民再就業課堂培養其他生存技能,鞏固其在工業等其他行業的生存發展空間,然后推行土地出租等方式助力其向退出型小農戶轉變;至于自給型小農戶,社會服務的信息化、系統化、規?;?、一體化,也能助力其提高與現代農業的銜接程度(表2)。退出型、發展型、兼業型、自給型小農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現實需求與背景,并不能一招解決所有類型的小農問題,因人施教、因地制宜,不同的銜接路徑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小農戶的內在潛力,為鄉村振興帶來持久的內生動力。
2 “企業+基地+農戶”案例分析——基于福娃集團與兼業型小農視角
福娃集團公司原有周圍10多個村莊流轉地2 000 hm2,進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以糧食產量7 500 kg/hm2左右,龍蝦1 500~2 500 kg/hm2計算,流轉地年產值可達近3億元,地均純收入4.5萬元/hm2左右(2018年數據)。例如:一個有機稻綠色生產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小農戶提供土地、勞動力,基地負責技術指導,公司進行資金支撐與后期銷售等環節。前期福娃集團準確把握消費升級的時代脈搏,積極迎合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追求,通過推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打響綠色品質,生產出的蝦香米、小龍蝦質量上乘,曾一度頗受消費者喜愛。但是近些年,福娃集團發展陷入僵局,大部分廠區關停,福娃集團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較大。
(1)福娃公司種植基地從前文劃分來看屬于農地流轉的內生型經營主體,而所處地區多為兼業型小農戶。從經營主體類型來看,福娃集團種植基地屬于內生型經營主體,相比外來型經營主體而言,農戶對其信任度會更高,流轉土地費用也相對較低。從農戶角度來看,兼業型小農戶往往在其他行業有一定收入,雖然經營土地帶來的收入占比不多,但對其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若是通過土地流轉帶來的收入不足以媲美自我經營帶來的收入,他們就會考慮流轉土地的必要性,也就是說兼業型小農戶兼業的程度深刻影響著這一聯結路徑[11]。故企業的持久盈利性和對契約的及時完全履行對于這種聯結路徑而言非常重要。而福娃公司盈利時未能兌現承諾,本身是內生型農業經營主體,卻脫離當地群眾,盈利時沒能很好地惠及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因此導致部分小農脫離聯結機制。
(2)利益聯結機制沒能充分調動小農積極性,農戶組織化程度不高。福娃集團借助2008年奧運年的絕佳時機,發展迅速,曾一度有挑戰國內最強農業民營企業的機會。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前期空有口號,并沒有很好地落實承諾給農民的利益,基地農民缺少培訓,毫無組織性,無法面對市場競爭。小農戶沒有融入產業化進程,雙方關系仍然僅僅只是雇傭關系,而非互利共贏。土地流轉前承諾農民的相關利益也沒有及時給予,農民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其次,由于前期缺乏對于小農戶的組織,各農戶出現問題時總是單個詢問項目負責人,造成管理混亂,擾亂決策層視角。
(3)缺乏對于職業農民的培訓,基地作物難以達到綠色農產品標準。福娃集團采用的是“企業+基地+農戶”的銜接路徑。一方面,農業生產風險較高和小農戶信用意識淡薄,農戶面臨著較高的自然和市場風險,而農業保險的缺失導致價格波動、氣象災害等外部因素很容易影響農業生產,以至于商業銀行將成為風險的“最后承擔者”,農村信貸市場也會因為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和發展滯后的保險市場而難以發展,最終造成小農戶很難從農村信貸市場獲得資金支持[12-13],這也是正好說明為什么基于社會關系的聯保貸款很難實現在農業領域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14]。而該路徑將小農戶面臨的最大阻力——資金問題交由企業解決,基地負責技術與指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和勞動力加入,理論上可以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增加小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程度。但是,反觀福娃基地,缺少對基地小農戶的培訓指導,小農戶生產手段、思想仍一成不變,保持流轉前生產習慣?;刂笇б恢蓖A粼趩渭儽O督生產層面,導致產品不符合綠色標準,影響公司收益,從而危及該聯結路徑的穩定性。四是企業產品創新能力無法持續跟進,自身盈利能力下降。產品多是對其他廠家熱門品牌的復制,缺乏新意,如福娃雪餅、八寶粥等。產品自身缺乏特點,這就導致產品辨識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自身創新產品又無法打開市場。
3 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對策建議
3.1 加強農業企業品質發展,提升企業自我造血能力
農業龍頭企業要加強產品特色發展,創立品牌農業。農業龍頭企業在帶動小農戶發展的同時,自身的持續盈利性是維持這一帶動效應的關鍵所在。企業持續盈利離不開市場地位,在市場上保有穩定的地位則需要有一定的特色產品。特色產品意味著產品的替代程度低,需求彈性小,生產者的收益高;產品越有特色,越有利于打造地區農業品牌,越能迎合如今消費者的個性化、品牌化消費需求。地區農業龍頭企業不能一味地仿制行業龍頭企業已成功打開市場的產品,這種行為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定收益,但是不利于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為此,地區龍頭企業必須強化特色發展意識,聯合小農戶立足當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特色產業,做出有代表性的地區特色產品,打造屬于當地的品牌農業[15]。
3.2 探索利于“雙向奔赴”的聯結路徑與利益機制
現代農業對小農戶的訴求和小農戶生產決策的匹配程度深刻影響著銜接的穩定性。借助現代農業的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使得小農戶有限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發揮出最大效應,從而提高小農戶收入。一方面,在此過程中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清楚地認識到雖然自身在生產決策方面是作為主導者的角色,但是在鄉村振興的大局下,現代農業經營者要始終抱有一顆回報社會、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赤子之心,在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的大道上做好一名引導者,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卻拋棄小農戶。另一方面,小農戶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缺陷與不足,認識到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并不是資源要素的“掠奪者”,從而借助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各方面優勢資源提升自我知識儲備,不僅是對生產設備的一次革新,更是自我角色變換為職業農民的機遇。如此,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從小農戶那里得到更優惠的土地要素價格,在經營過程中小農戶也會更加配合,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為突破成本限制,對不同類型的小農戶也應該采用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轉租金支付模式及服務規模經營模式,消除不同小農戶的顧慮,激發小農戶參與聯結的積極性[16]。根據不同類型小農戶對不同類型經營主體訴求,通過提供產業鏈服務,提升產品價值的方式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連接,保證企業利潤的同時,兼顧小農戶的合理收益,是農業企業與農戶“雙向奔赴”的關鍵所在。
3.3 提高區域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強化小農戶持續發展能力
當前荊州市常用耕地面積近6.84萬hm2,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僅572.00 hm2,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數僅2 85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也只有51個[17]。從數據不難看出,荊州市地區小農戶組織化程度還有待加強,地區農業耕種土地小而分散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一是可以通過支持小農戶合伙耕種、共同搭建合伙農場,共同購置生產性服務,如組織起來統一訂購播種、除害、收割等服務,聯合起來統一運輸、銷售等,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同時為引領小農戶合作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打好基礎。二是在小農戶自愿自主聯合的基礎上依法尋找搭建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可能性。鼓勵區域小農戶利用現有資源要素,如農機具、土地經營權等作為“本錢”籌資辦社入社。再者,對于小農戶的財政補助資金,也可以先分化到每個小農戶,再將其作為小農戶入社或入股的股份,集中資金謀發展。三是在小農戶組織程度有一定提高后,區域農業龍頭企業可以通過與合作社進行合同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勞動力就地就業、村企對接、校企結對等多種方式將不同類型的小農戶帶動起來共同發展致富。同時,合作社可以聘選一部分思想先進的農民進行職業農民的培訓,可以結合政府相關補助創辦農民夜校、田間學校等,地區農業高校選派一部分專業知識過硬、吃苦耐勞的學生、教授等下鄉現場進行種養殖技術、農業經營管理方法、農業污染治理措施、鄉風文明整治辦法、農業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講解培訓,摸索高校與企業、合作社間固定實踐合作模式,幫助小農戶更好更快地發展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例如: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與合作社建立股權聯盟的經營模式,企業以資金、技術、經營管理入股合作社,前期合作社由企業負責土地經營管理,區域小農戶以土地面積折算成股份加入合作社,年底采用“保底+二次分紅”模式參與利益分配,真正發揮出土地應有的增值效應,由企業向村集體支付一定比例費用,由村集體擔任農田基本設施的建設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公開面向當地村民選聘一批思想先進的職業農民(包括土地入股的農民),參加合作社、企業組織的為期6~12個月的帶薪實習培訓,通過考核后便可成為合作社成員及股東,領取工資的同時參與分紅,這種企業與合作社之間的“聯盟”,基于不同類型小農戶的現實訴求,把股份制與合作制的優勢結合起來,使得小農戶搭上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高速列車,提高了小農戶收入的同時解放一部分勞動力從事其他行業增加家庭收入,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典型范例[18]。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EB/OL].(2021-04-29)[2021-05-07].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29/c_1127393923.htm.
[2] 徐旭初,吳彬.合作社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理想載體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80-95.
[3] 張紅宇.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現代農業發展[J].求索,2020(1):124-131.
[4] 葉敬忠,吳惠芳,許惠嬌,等.土地流轉的迷思與現實[J].開放時代,2016(5):76-91.
[5] 張紅宇.大國小農:邁向現代化的歷史抉擇[J].求索,2019(1):68-75.
[6] 石霞,蘆千文.如何理解“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N].學習時報,2018-03-30(001).
[7] 郭曉鳴,曾旭暉,王薔,等.中國小農的結構性分化:一個分析框架——基于四川省的問卷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8(10):7-21.
[8] 莊麗娟.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0,21(4):29-32.
[9] 葉敬忠,豆書龍,張明皓.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有機銜接?[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 64-79.
[10] 劉衛柏,徐吟川.小農戶有機銜接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理論探索,2019(2):86-91.
[11] 韓春虹,張德元.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服務組織模式:機理及效應評價[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0,35(2):82-92.
[12] BOUCHER S R,CARTER M R,GUIRKINGER C.Risk rationing and wealth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2):409-423.
[13] GUIRKINGER C.Understanding the coexisten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Piure,Peru [J].Word development,2008,36(8):1436-1452.
[14] FERNANDO N A.Managing microfinance risks:Some observations and suggestions[J].A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2007,4(2):1-22.
[15] 孟秋菊,徐曉宗.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發展研究:四川省達州市例證[J].農村經濟,2021(2):125-136.
[16] 郭慶海.小農戶:屬性、類型、經營狀態及其與現代農業銜接[J].農業經濟問題,2018(6):25-37.
[17] 荊州市統計局.2019年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20.
[18] 郭斐然,孔凡丕.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聯盟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有效途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8(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