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佳昕
摘 ?要: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的光輝事跡孕育了“常州三杰”紅色精神,其中反映的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感、矢志不渝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獻身精神等內容,是在常高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有助于詮釋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引領學生投身中國夢、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常高校可以通過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運用“微思政”模式、加強實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等路徑,將“常州三杰”紅色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傳遞革命薪火。
關鍵詞:“常州三杰”紅色精神;理想信念教育;常州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092-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資政育人價值的載體之和,其中所凝聚的紅色精神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將紅色精神融入地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契合運用新發展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理念。“常州三杰”瞿秋白(1899 —1935)、張太雷(1898 —1927)、惲代英(1895—1931)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提到四位江蘇籍的優秀共產黨人,分別是周恩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常州三杰”正當其列。
“常州三杰”生動詮釋了黨的歷史使命和行動價值,是在常高校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講好黨的故事和革命故事,培養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好教材。
一、“常州三杰”紅色精神的內涵
(一)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感
歷史使命感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引下持之以恒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并感知和認同所處時代賦予的使命。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出生于清朝末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常州三杰”,從小耳濡目染中國歷史上愛國主義者的偉大事跡,成長過程中更親眼看見鴉片戰爭后的中國深陷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和軍閥混亂割據,人民群眾流離失所的社會動蕩現實。瞿秋白立志,“總想為大家開辟一條光明的路”,“盡一份引中國社會新生路的責任”,他將“去改造現在的社會,重建現在的國家”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意義所在。張太雷年少時便立下“愿化作震碎舊世界的驚雷”的志愿,他堅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國”,踐行“謀將來永遠幸福”的光輝信念。經歷過五四運動的惲代英在日記中寫下“國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則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則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則惟靠我自己”。
(二)矢志不渝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尋求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人先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并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追求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在學術研究和革命實踐過程中留下了寶貴財富。在革命早期缺乏理論和實踐指導的背景下,瞿秋白孜孜不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一個向中國人民介紹了辯證唯物主義,同時他結合中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革命面臨的問題,踐行“共產主義人間化”的奮斗目標。張太雷依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中國革命的基本情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領導中國青年團,推動青年運動蓬勃發展,他的青年運動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惲代英在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以后,通過社團、課堂、報刊等多種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思考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并著手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的一些觀點“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增添了智慧的結晶”[1]。
(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獻身精神
在中國革命的艱難歲月里,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人不畏艱難,敢于斗爭,堅信革命理想高于天,為革命事業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長汀縣被俘,面對蔣介石政府的威逼利誘,他堅守革命節操,從容就義,時年36歲。毛澤東在為《瞿秋白文集》親筆題詞中評價瞿秋白:“在革命困難的歲月里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愿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堅強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學下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2]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危急關頭,張太雷領導廣州起義,奔赴前線指揮戰斗,不幸犧牲,年僅29歲,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位在戰斗一線犧牲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瞿秋白在《悼張太雷同志》一文寫到,“他死時,覺著對于中國工農民眾的努力和負責;他死時,還是希望自己的鮮血,將要是中國蘇維埃革命勝利之源泉。”1930年,惲代英受命前往上海籌備工人運動,面對敵人抓捕的風險,他曾說:“我想血是不會白流的,……我為此而獻身,也是死得其所。”同年5月惲代英不幸被捕,1931年他在獄中被槍殺,時年36歲。“常州三杰”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得失,義無反顧地投身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常州三杰”紅色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分析
(一)以“常州三杰”紅色精神生動詮釋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總結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和在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建黨精神是高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精神資源。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的名字與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中諸多重大事件密切相連,他們三人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為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而不懈奮斗,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跡是建黨精神的生動注腳,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追求真理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奉獻犧牲精神、執著永遠對黨忠誠的精神,這些精神契合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功能,符合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育人目標。
(二)在弘揚“常州三杰”紅色精神中引領學生投身中國夢
新形勢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青年學生的接力奮斗,離不開每個青年學生將個人奮斗目標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融為一體、將個人成長與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面對近現代中國積貧積弱的困頓局面,以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危亡為己任,無論面對革命道路的挫折,還是面對敵人的迫害,始終站在革命斗爭第一線,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拋頭顱灑熱血。
“常州三杰”的紅色精神強有力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將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學生更真切地感受“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從而堅定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使其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通過為祖國和人民奮斗拼搏,奉獻青春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3]。
(三)以“常州三杰”紅色精神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線,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礎。
新時期意識形態領域形勢依然復雜、挑戰依舊嚴峻,大學是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關鍵階段。在常高校可通過頌揚“常州三杰”的紅色精神,讓學生銘記革命歷史,為學生提供精神支柱和行動導向。
三、“常州三杰”紅色精神融入在常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
(一)納入在常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深化理解認知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載體,是進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徑。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挖掘新時代賦予“常州三杰”紅色精神的價值內涵,在深刻領悟“常州三杰”紅色精神實質和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思政育人規律,把“常州三杰”的革命事跡納入教學內容,根據“常州三杰”典型事跡體現的不同價值,科學合理地嫁接補充進相應的章節,闡釋革命故事的時代意義、理論內涵、實踐價值,使不同思政課程相輔相成,構建內容相互銜接呼應的課程體系,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思想政治課程。
教師可通過將“常州三杰”紅色精神滲透貫穿思想政治課程的各個環節,發揮課堂教學育人主渠道作用,讓在常州就讀的學生了解常州這座城市的革命傳統,了解“常州三杰”的愛國情懷、價值追求、崇高理想和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激發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增強在常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感染力、針對性和時代性。
(二)運用“微思政”模式,創新形式內容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當前,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使“微思政”這一現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應運而生。“微思政”是借助新媒體的傳統特征和物理特性,根據受教育者的個性化特點,多元化主體參與對受教育者施加正面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微思政”模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補充,教師可利用新媒體融合不同空間、打破時間限制的特點,采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生成符合“短平快”瀏覽習慣的傳播內容,把單向傳授轉變為互動交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價值觀念。
通過“微思政”將“常州三杰”紅色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需要具備新媒體的媒介素養,依托“三微一端”新媒體平臺,運用網絡新技術,圍繞“常州三杰”創作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在網絡上師生平等地互動交流,講好、傳播好“常州三杰”紅色精神內涵,引領大學生價值觀導向[5],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自覺成為紅色精神的傳播者、傳承者和踐行者。
(三)注重實踐教育,促進知行合一
常州擁有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位革命先驅的紅色故事,以“常州三杰”紀念館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在常高校進行理想信息教育的重要平臺。在常高校可以立足“常州三杰”相關的紅色教育基地,采用主題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紀念活動等直觀形式,定期有序開展參觀、體驗、考察等實踐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的感性認識和價值認同。
(四)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強化育人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徑,將“常州三杰”紅色精神融入在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園建筑、校園景觀、校園環境中打造“常州三杰”主題展覽等內容,營造耳濡目染的教育氛圍。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學校可圍繞“常州三杰”主題,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黨史和革命歷史知識競賽、紅色經典朗誦、話劇表演、故事宣講、征文比賽等活動,形成追憶革命先輩、弘揚先輩精神的活動熱潮,引導學生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傳遞革命薪火。
四、小結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在常高校要秉持傳承紅色精神和紅色血脈的使命自覺,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將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人事跡中凝結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做實做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工作,促進紅色基因匯入青年學生的血脈,補足理想信念之“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育時代新人、凝聚青年力量。
參考文獻:
[1] 薛志清. 惲代英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J]. 湖北社會科學,2012(05):17.
[2] 丁景唐,王鐵仙. 《瞿秋白年譜新編》序[J]. 魯迅研究月刊,1992(09):33.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77.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5] 陳康,邵鵬宇,王哲,等. “常州三杰”紅色資源在“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高教學刊,2017(12):69-70.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