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清
摘 ?要:國家級非遺蒙古族皮藝是游牧文明的縮影,充分體現了草原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已成為當代趨勢。文章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等研究方法,探索與實踐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探討如何利用院校傳承發揮數字化的作用,文章認為建設融媒體數字博物館,對挖掘蒙古族皮藝歷史文化底蘊,使民族技藝和草原文化得到傳播和弘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蒙古族皮藝;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院校傳承
中圖分類號:TP399-C1;G1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49-03
蒙古族皮雕是具有代表性的內蒙古傳統的手工藝品,從游牧時期草原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蘊含著豐富的草原民族文化內涵、地域特色,人文精神,承載了草原游牧文化,對挖掘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1],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記錄;提出要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或傳承體驗中心等,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要在職業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專業和課程等有利的非遺保護及傳承指導方針。國家的非遺數字化工程列入發展規劃,給蒙古族皮藝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此,在科技快速發展和融媒體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對蒙古族皮藝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一、蒙古族皮藝概述
蒙古族皮雕(皮藝范圍廣,可以指塑型,造型,也可以指其藝術化。包括皮雕,皮畫,皮革藝術造型等。皮雕——皮革材料上應用印花或專用工具雕刻而成的立體效果。皮畫——皮革材質上平面繪制而成的繪畫一種方式。有時皮雕也稱皮畫,是一種代稱,沒有細分具體工藝。。)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牛皮或其他動物皮進行創作,經過傳統工匠的手工雕刻、彩繪而成,其技藝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的柔然時代即已產生[2]。到了遼代和蒙古汗國時期,生活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能夠自己熟皮、加工皮革、做皮衣、做皮靴、做皮囊、制作鞍具等。流行于遼和蒙古汗國時期的“革囊盛乳”習俗,以皮革為材料,運用傳統的工藝方法制成造型獨特的皮囊,用以盛乳及酒等飲品,皮囊上常常用剪皮貼花來裝飾,極富美感。蒙古族的“皮囊壺”的造型曾被宋遼時期瓷器造型所采用,可以看出皮革藝術在當時已相當成熟[3]。《元史·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就有這樣的記載:“武弁,制以皮,加漆。甲騎冠,制以皮,加黑漆,雌黃為緣……”[4]可見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皮革加工技術。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壺、馬鞍這些生活用品都體現著精致的皮雕工藝,蒙古族皮藝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反映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是展示草原文化豐富內涵的重要載體。
二、蒙古族皮藝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
蒙古族皮藝數字化建設為多元化的互動提供了方便,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蒙古族皮藝的歷史和文化,對蒙古族皮藝內涵進行闡釋。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蒙古族皮藝的融合,將會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這個行業學習,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也會提高蒙古族皮藝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傳承,進而推動蒙古族皮藝傳統技藝的發展,增強蒙古族皮藝的傳承感召力。數字化為非遺進校園創造了條件,在內蒙古約有十幾家高校開設皮雕技藝專業,引進了不同類型的皮雕大師工作室,也在中小學開展了不同的非遺體驗課,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通過數字化學習和了解皮雕發展的歷史淵源,造型特色,反映民族文化的圖案紋樣等設計理念,拓展思維、開闊眼界。皮藝的保護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傳承之路可持續發展。近幾年,政府、企業、高校聯動為技藝數字化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非遺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從收集資料,申遺,辦皮雕展覽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支持高校從企業聘請大師開展皮雕工作室。有的成立了專門學科,創新開拓高校的皮雕專業學習課程,為保護和傳承皮雕技藝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在知網等學術平臺,鮮有蒙古族皮藝數字化的相關研究,當前數字化非遺發展過程中,數字化建設成為保護蒙古族皮藝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促進蒙古族皮藝的對外宣傳推廣,因此對蒙古族皮藝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顯得十分迫切。
三、院校傳承成為蒙古族皮藝非遺數字化應用的重要手段
2014年文化部、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5],明確指出民族傳統工藝要“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和科研院為依托的創意設計和產品研發中心”的要求。2021年,《“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也提出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國家倡導民族工藝、傳統技藝的發展,高校通過開展“大師進校園”等等活動,為蒙古族皮藝院校傳承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內蒙古從2005年就在高校成立了皮革造型藝術研究所,隨后十幾所高校相繼開設了蒙古族皮藝課,開展皮雕技藝教育。蒙古族皮藝在高校開設課程的意義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使學生了解民族的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還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通過高校開設蒙古族皮藝課程可以把這門古老的手工藝術延伸,并運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是時代和藝術的雙重需要[6]。蒙古族皮藝的傳承,一是對技藝的學習,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審美和精神的深入領會。近幾年高校成立了大師工作室,引入皮雕傳承人進校,培養行業新人。皮雕大師工作室是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協同發展,通過典型引領、高端帶動,把大師工作室建設成為展示交流提升的重要平臺以及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助推器,院校傳承成為蒙古族皮藝非遺數字化應用的重要手段,尤其高校的教學成果數字化成為發展皮雕技藝的助力引擎,為保護和傳承皮雕技藝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這一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蒙古族皮藝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
通過蒙古族皮藝歷史文化的數字化呈現,對其追蹤溯源,闡釋蒙古族皮藝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從而全面了解皮雕技藝的呈現方式和文化內涵,讓更多受眾了解皮雕技藝。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更是國家軟實力增強的一種表現。皮雕創作主題中反映了蒙古民族日常生活習俗,從造型上、紋飾圖案上、色彩搭配上充分體現出草原文化的特點,這些取材于大自然、原生態的創作無不蘊含著草原文化獨特的魅力,是民族藝術的瑰寶。如今,在新技術催生下,新題材、新形式的皮雕創作層出不窮。皮雕上所反映的文化成為研究蒙古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再者,對傳承人譜系相關信息進行數字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每一代傳承人的姓名、性別、稱謂、民族等基本信息,發展路徑、傳承關系,參與的非遺活動及與之相關的資料進行數字化,很多年齡較大的傳承人掌握著精湛的手工技藝,但因語言表達文字書面能力較弱,使得留下來的文字資料相當匱乏,只有通過訪談,影像記錄才能留住這些寶貴財富;二是研究傳承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數字化,利用這些數字化信息不僅可以對傳承人及其所從事的非遺項目進行立體化展示,還可以通過傳承人的生平、經歷、思想、作品、技藝技法以及所從事的各種活動中,探尋技藝的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通過傳承人作品來品味其中的動人故事,解讀與傳承歷史留下的文明,挖掘文化底蘊,用心傳承傳統文化和精雕細琢的匠人精神。
五、融媒體數字博物館建設成為必然
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7],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要融通多媒體資源,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為建立融媒體技術支撐下的非遺展示平臺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各類非遺數字博物館、云平臺的創立為蒙古族皮藝非遺數字博物館提供了借鑒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數字化為下一步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提供了重要數據,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體現樹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利用融媒體技術對制作技藝進行全程記錄,非遺技藝的影像化、信息化、虛擬化,將非遺展示的實體平臺向數字化演繹發展,還可以制成不同的數字化宣傳片,用以展示、展演。配合人機互動技術、虛擬技術,增強學生與觀眾的體驗效果,不受時空限制,無論是從教學角度還是對外宣傳角度都是更好的傳承手段。以融媒體創新傳播的方式,可以讓更多受眾共享非遺資源,宣傳普及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在當前疫情特殊情況下,草原云非遺的展示更體現數字文化的魅力。“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帶動直播、線上展覽、無人機航拍、短視頻等傳播方式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現在蒙古族皮藝非遺博物館已經成立,坐落在莫尼山非遺小鎮,由國家級非遺蒙古族皮藝傳承人——賈宏偉2017年創立,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段家窯村。創始人賈宏偉從一名“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到身體力行宣傳內蒙古非遺文化、內蒙古本土非遺項目,推進內蒙古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產業轉化,與他作為一名草原匠人的初心是不可分割的。賈宏偉說:“保護非遺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愿皮雕畫走出草原,走出青城,走向世界,讓非遺文化之花綻放出美麗的色彩。”從蒙古族皮藝非遺創作到了解非遺、走進非遺、發展非遺,這就是傳承人賈宏偉的初心。
莫尼山非遺小鎮致力于打造一個內蒙古民族地域文化非遺活態展示平臺,傳承非遺,挖掘非遺技藝,為廣大非遺傳承人提供面向大眾以及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傳承非遺的場所和舞臺,展示蒙古族特色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目前,小鎮成立了蒙古族皮藝傳習基地,多年來共培養出600多位學生,在非遺藝術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的皮雕作品。在一帶一路的傳承路上,莫尼山非遺小鎮從蒙古族皮藝的傳習,發展到現在80余項非遺項目、傳承人入駐特色小鎮,已經成為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內蒙古獨特魅力的文化高地和重要窗口,在傳承中發展繁榮。蒙古族皮藝技藝的傳承保護需要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產出文創產品,讓停留在歷史中、項目申報書上的非遺技藝“活”起來。現在,莫尼山非遺小鎮正在整理的草原非遺技藝的大數據系統,為下一步融媒體數字博物館建設準備,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由于融媒體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所以真正開展需要政校企多方合作,多渠道、多維度、全方位開展戰略聯合共建。一政府要有相關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做好頂層設計,推廣非遺數字化建設和項目合作運營等措施;二要校方結合企業培養掌握融媒體技術的各方面的人才,在數據信息采集的質量和準確性上進行嚴格把握;三是學者要在理論研究上的支持,避免數據簡單堆集,而沒有關聯數據的分析、應用,挖掘其文化價值。
六、結語
皮藝是內蒙古文化產業地方特色,作為記錄和傳播草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代表,在當前國家重視非遺這一大好契機下,應抓住機遇,打造自身特色,在當前的數字技術不斷完善的進程中,從當前的簡單數字化存檔向大數據驅動的非遺保護與傳承路徑發展,從“數字化”到“數據化”再到“智慧化”,讓非遺的“活態”價值和“動態”保護本質得到充分體現。新媒體技術的利用使得蒙古族皮藝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變得更加系統化,動態化,全面化,多樣化,使民族技藝和草原文化得到傳播和弘揚。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 (2021-08-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 阿木爾巴圖.蒙古族美術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3] 王鵬瑞. 日本現代皮革工藝與蒙古族皮革藝術的結合探索——以八尾綠先生指導作品展為例[J]. 民族藝術研究,2006(05):68-70.
[4] 李鈺. 皮雕個性皮具的正確打開方式[J]. 中國新時代,2017(03):82-87.
[5] 文化部、財政部. 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 (2014-08-0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26/ c70731-25540073.html.
[6] 包格日樂吐. 蒙古族皮藝藝術對內蒙古高校美術教育的意義[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01):115-118.
[7]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2017-01-25). https://www.sohu.com/a/125488225_488939.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