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珊珊
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女教職工群體是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力量,其能力素質高低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健康長遠發展。長期以來,由于女教職工受傳統觀念束縛、多種角色沖突、工作環境壓力以及生理上特殊性等因素影響,導致承受社會環境更復雜、心理壓力更重。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來自家庭、工作和社會的壓力更為顯著。高職院校工會工作在促進廣大教職工身心發展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女教職工心理壓力的緣起出發,結合高職院校工會工作職責,多措并舉地疏導并加強女教職工的心商保健,以期幫助她們樹立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提升抗壓能力,深化職業憧憬,增強自信心和幸福感,也為促進高職院校廣大教職工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會;女教職工;心商保健
中圖分類號:G49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52-03
2019年《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顯示,我國職場女性心理問題呈年輕化和普遍化趨勢,工作、外貌身材、經濟壓力是影響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的三大主因。約85%的職場女性曾出現過焦慮或抑郁癥狀,其中約1/3的女性“時不時感到焦慮和抑郁”,7%的女性甚至表示自己“總是處于焦慮或抑郁狀態”[1]。這種狀態應歸屬于“心商”所致。
心商(MQ,Men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依循智商、情商來說,它是維持心理健康、釋放心理壓力、保持良好心理狀態活力和能力的體現,是良好心理素質的綜合表現。如果心商出了問題,極易產生心理疾病,比身體上的疾病更為嚴重,將直接影響人生的各個領域。心商水平的高低,主宰人生命運的方向。
本文所研究的職場女性是指高職院校的女教職工,具體來說,是指高職院校中從事日常行政工作,實施教學管理任務以及協調后勤總務工作的女性教輔人員群體。她們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構成部分,優良的職業素養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將直接影響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綜合水平,關系到學校的整體發展和社會競爭力。
當前,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提質提速,但對教職工的心理建設和心理健康管理還相對滯后。尤其是女教職工,她們頂著多重角色在工作、社會、家庭子女間轉換、成長,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沖擊下承擔著生活壓力與工作責任,許多女教職工身心呈現亞健康狀態,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來消解失眠、焦慮、抑郁、緊張等情況。現狀令人堪憂,如果不加以疏導,女教職工一旦遇到挫折考驗時,將會不知所措、難以承壓,導致身心不健康,乃至影響學校事業的和諧發展。高職院校工會作為聯系學校和學校教職工的橋梁與紐帶,在建立和完善女教職工培養成長機制,加強女教職工心理服務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女教職工心理壓力的緣起出發,結合高職院校工會工作職責,多措并舉疏導和加強女教職工的心商保健,幫助她們樹立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提升抗壓能力,增強職業憧憬,增強自信心和幸福感,希望能為促進高職院校廣大教職工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2]。
一、高職院校女教職工心理壓力的緣起
(一)個性及生理特點帶來的壓力
高職院校女教職工一般是高學歷、有涵養的知識分子,在相對單純、封閉的校園環境里,接觸最多的主要是學生、書籍還有工作中的同事,圈子相對狹小。一方面,她們性格溫婉細心、內向敏感,遭遇工作難題與生活壓力,不愿意傾吐,形成自我封閉環;另一方面,她們在生理期、圍產期、產后修復及更年期都容易受身體激素分泌水平影響而產生煩躁、郁悶、情緒低落等現象。
(二)來自家庭生活困難的壓力
高職院校女教職工承擔較大的家庭生活壓力與困難,她們會面臨戀愛、婚姻、租房、買房、子女教育、醫療健康和贍養父母等人生現實問題。特別是從事行政管理、實施教學管理任務以及協調后勤總務工作的女教職工,和高職院校專職女教師相比,社會聲望與薪酬待遇差距甚遠。學校在改革措施上,一般向專職教師群體傾斜的多一些,而普通的女教職工很難享受到相應的改革福利,久而久之,形成較大的收入差距。因此,提高薪酬福利水平是緩解她們家庭生活困難帶來心理壓力的有效路徑。
(三)來自晉升競爭和科研的壓力
高職院校的女教職工有實現自我與規劃職業前景的理想,但道路艱難險阻。一方面,晉升職稱難度大,晉升職務機會小。根據制度安排,女教職工可以通過職稱申報與參評來獲得晉升,但因工作性質繁復冗長,處理應急事務較多,專研科研的時間有限,在與教師一起評審中,科研項目不多,顯得優勢不足。從某職業院校2019年度職稱評審公示的結果來看:共有18人獲得職稱晉升(不含轉評人員),其中女教師8人,占比44%,女教職工2人,占比11%;2018年度共有20人獲得職業晉升(不含轉評人員),其中女教師13人,占比65%,女教職工3人,占比15%。另一方面,參加業務能力培訓提升機會頗少。高職院校每學年有安排外出研修訪學、考察學習、學術交流等培訓計劃,一般名額基本被教師及輔導員分配,只有少數人員可獲得學習機會,大多數幾年也沒有機會參加培訓。即使學校開展一些校內網絡線上學習培訓,與工作實際也不能很好地無縫結合,綜合業務能力也難進一步得到提升。女教職工對自我實現與發展需求長久得不到滿足,勢必產生心理的困擾[3]。
(四)來自職業安全感與情緒倦怠的壓力
職場安全感及工作環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女職工的心理焦慮與壓力,主要表現在職業績效、晉升空間不大等,面臨人事制度管理、定崗定編等方面的壓力,一些女教職工無法找到工作價值,長此以往,對工作內容產生疲勞,出現情緒倦怠其正常工作生活及個人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
二、高職院校工會對女教職工心商保健的對策
女教職工的身心健康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保證,高校工會作為學校聯系教職工的重要橋梁和維護教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在疏導她們心理壓力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重視心商,加強心理保健意識
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心商的高低將是衡量高素質人才的一個核心量化指標。因此,在高職院校開展心商方面的培養尤為重要。工會要意識到對女教職工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之緊迫感。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定期邀請心理保健專家和女教職工面對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建立心理健康網站平臺,通過專業講授、問題答疑、情景對話、個別心理輔導、網上學習等方式,喚醒心理保健意識,掌握自我調節負面情緒的方法,面對困難時懂得以積極樂觀的心商應對技巧,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與周邊環境的能力,加強逆境中的韌性,使她們重振自信。
(二)激發健商,促進心商健康發展
體育活動對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壓力、失眠、健忘、焦慮均有治療和治愈的效果。學校工會組織文體活動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亦能提高女職工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據了解,高職院校工會基本每學期都有組織各類豐富文化體育活動,有效激發了教職工隊伍的活力。不過,女教職工群體中并不是人人都愛運動,參加的教職工多半是運動愛好者,有一部分群體對健康意識較淡薄,健身運動能力明顯不足。有些因工作壓力與生活忙碌,體育運動基本不在每天計劃里;有些因個性內向,不喜歡和朋友交流,對鍛煉感到枯燥;還有些在運動時無成就感,喪失鍛煉動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對于這一類人群,工會則需要更多的傾斜關愛,通過倡導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定期舉辦養身大講堂,引領健康新概念,提高她們的健商,轉變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促進心商水平提高[4]。
(三)關心謀生需求,增強幸福存在感
學校工會是上級工會、學校黨委和教職員工之間的聯通橋梁。從自身角色定位,堅持以人為本,可積極呼吁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加強女教職工群體的關注,增強學校、社會對她們職業的認同感。首先加強宣傳,幫助她們優化職業定位,建立合理的社會期待。女教職工是為學校建設發展努力奮斗之人,社會和學校應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關愛,不要邊緣化,不要重使用,輕培養。多一些理解、評價和包容她們的工作,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其次要從關注的角度站在女教職工崗位的立場,向學校有關職能部門建議,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執行薪酬方案,健全考核評價制度,形成有效激勵機制,切實提高女教職工福利待遇,逐漸縮小與教師的薪酬差距。特別是青年女教職工的福利待遇,可以適當增加以保證她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調動她們的工作積極主動性和服務熱情。
(四)保障安全需求,喚醒逆境中韌性生長
良好的職場安全感與和諧的工作環境可以緩解女職工的心理焦慮與壓力。學校工會應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在單位人員考核管理、績效管理、晉升管理等相關人事管理制度的制定或修訂過程中,可深入一線,充分調研,了解女教職工工作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了解她們的訴求,努力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和勞動關系;在制度執行過程中,注重做好溝通協調,及時把女教職工們的意見建議反饋給制度的制定者,積極協調學校在人事制度管理、合理定崗定編等方面進行改革并不斷完善,激勵女教職工找到工作價值。對工作敬業的女教職工,可以從物質或精神方面予以激勵;對工作完成效率高、業務能力強、成績突出的女教職工,除在績效工資分配方面予以考慮外,還可在職稱職務晉升、優秀表彰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對非在編的女教職工可在薪酬、工作環境和福利方面注入更多的關心與扶持,多一些人文關懷,幫助她們提升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激發工作動力,面對困難的韌性,從而走出心理上的困境。
(五)關注職業前景,消解職業倦怠
高職院校女教職工是一支高素質有擔當的群體,她們有自我價值實現與目標發展的需求,有計劃地安排她們進行業務能力方面的培訓,學習先進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時效,有利于學校高質量和長遠發展。在職業晉升渠道上,為其拓寬職業發展的晉升空間,使女教職工個人成長與職業成長有機結合,疏導心理壓力。高職院校要多關注圖書管理員崗位、后勤管理員崗位等易產生職業倦怠的管理崗位,有的女教職工工齡較長,幫助她們加強服務意識與工作熱情,也是值得努力的環節[5]。
三、結語
高職院校女教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關乎高職院校和諧、均衡發展的重要問題。學校工會因其特殊的職能定位,在支持學校改革發展,建設高素質教職工隊伍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職院校女教職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學校工會工作的價值不僅在于日常管理中,更體現在關切廣大教職員工的健康需求與學校協調發展的關系上,找準定位,深入基層予以精準幫扶。本文從女教職工即從事日常行政工作,實施教學管理任務以及協調后勤總務工作的女性教輔人員群體中的心理健康為切入點,進行淺析,目的是希望能夠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希望學校工會精準識別女教職工的實際需求進行悉心幫扶,為進一步幫扶廣大教職員工的職業成長與身心發展找準發力點,打好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提高工會心理服務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中川. 心商人生[M].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2] 戴先任. 誰來呵護職場女性心理健康[N]. 健康報,2019-12-24(02).
[3] 吳嵐. 廣東高校工會體育工作的現狀與改善策略[J]. 體育學刊,2016,23(04):82-85.
[4] 肖秀麗,侯蕾. 淺議高校行政人員心理危機及干預[J]. 中國城市經濟,2012(02):290-291.
[5] 林忠義. 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04):316-317.
(薦稿人:郭朝明,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