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尚宇輝 趙笑菲
摘 ?要:高考作為我國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國家、社會以及每個家長、考生關注的焦點。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與實施,考生志愿填報難度不斷升級,“大數據”“AI技術”發展迅速,AI智能預測理論在高考志愿填報上的優勢更加凸顯。本文分析了新高考改革帶來的志愿填報的變化以及考生、家長面臨的困難,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高考志愿填報中應用的現狀,以河北省高考錄取志愿填報為例,論述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完成高考志愿填報,為考生、家長提供科學合理的志愿填報解決方案。
關鍵詞:AI技術;智能預測;志愿填報;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40-03
一、新高考志愿填報的主要變化
2020年12月,河北省招生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河北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和錄取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標志著河北省2021年“新高考”進入實質性落地實施階段。《方案》中,特別是高考志愿填報成為家長和考生關注的焦點,并發生了顯著變化。
志愿單位發生了變化。新高考模式下,志愿設置由以學校為志愿單位變為以“專業(類)+學校”平行志愿批次的志愿單位,即1個“專業(類)+學校”為1個志愿。普通類考生每次最多可填報96個“專業(類)+學校”志愿,藝術、體育類考生每次最多可填報70個“專業(類)+學校”志愿。以“專業(專業類)+學校”為單位,突破了學校的限制,突出了專業的重要性,更好地維護了考生的利益。
增加了選考科目要求。改革前考生填報志愿時,同一個科類,考生基本可以填報擬報考學校的所有專業(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改革后,考生填報志愿須符合擬報考學校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報。因此,考生需要關注每個擬報考學校專業的選科要求。
針對以上新變化,考生填報志愿時要認真學習教育部和生源省份招生政策,閱讀高校招生章程、各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招生計劃等,根據自身實際進行填報。然而,考生及家長在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和報考經驗的前提下,在成百上千的“學校+專業”組合中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等同于“大海撈針”。尋求一種簡單、高效的解決方案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樣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于是“人工智能填報高考志愿”漸漸地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市面上涌現出各種志愿填報機構。其中不乏打著科技的幌子,宣稱所謂的“人工智能”“科學預測”“智能分析”等[1],無疑增加了考生和家長的盲目性。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通過志愿填報輔導或輔助軟件獲取志愿填報信息的比例在不斷攀升,從2020年的28%增長到32%。但在這些“高大上”的專有名詞背后,考生和家長對“人工智能填報高考志愿”仍然缺乏理性認識。
二、“人工智能”在填報高考志愿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數據豐富度與可靠性存在不足
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實現方法就是訓練預測模型,要想實現智能精準填報高考志愿,需要海量的數據來訓練預測模型,將歷年的高考錄取分數作為最直接的數據來源,將歷年的高考錄取數據用數學的方法表示,通過訓練學習從而得到具有一定預測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然而,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無論是招生政策、招生規模,還是考試規則、考試分數、錄取規則等較之前無不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各地高考政策的不同,再加上錄取批次、招生科類、錄取模式、投檔規則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數據的豐富度與可靠性并不高,直接影響了人工智能模型預測能力。現有的技術手段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減少數據變化的差異性,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二)“人工智能”在填報高考志愿上預測能力有限
人工智能的預測能力與精確度取決于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學習程度,建立的前提是通過豐富的、可靠的大量數據進行學習訓練。在規則不變的情況下,數據量越大,學習效果越好,越穩定。
在規則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學習出的模型大概率只能學到很淺的“知識”,系統預測的能力會受到極大限制,準確率也會很低。隨著各省市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與推進,無論是招生政策,還是錄取規則都同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對高考志愿填報“預測能力”而言,人工智能可以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不能規避潛在風險,“人工智能”并不智能
首先,人工智能填報志愿建議完全建立在往年錄取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對于新成立的院校或者新增設的招生專業,由于沒有往年數據作為參考,系統是不會建議考生填報的。如果不進行人工干預,過分地依賴智能填報系統,會使考生錯過一些心儀的院校或專業。
其次,為了增加系統本身的準確率,大部分智能模型算法都是比較“保守的”,存在所謂的“壓分”現象。系統在決策推薦學校和專業時,往往要比實際的分數低15—20分,才認為是穩妥的。雖然考生可以被院校和專業錄取,而實際上是以“浪費”自己的高考分數為代價。
再次,對于實行特殊網上填報志愿模式的省份,人工智能填報系統不能對其準確加以甄別,只能依靠人工操作。例如內蒙古自治區的“動態排名、精確定位”網上填報志愿模式,在該模式下,省級招生考試部門動態實時提供排名、動態提供階段性統計信息、分時分段控制志愿修改。由于在網上填報志愿過程中,不同分數段的考生填報志愿結束時刻不同,相對高分段考生先結束,相對低分段考生后結束。因此,需要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關注每次填報志愿前的公告。
(四)人工智能填報高考志愿領域泡沫化嚴重,應用需謹慎
近年來,人工智能獲得了廣泛關注,伴隨而來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也水漲船高。這場熱潮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只要創業公司宣稱自己用到了人工智能技術,就能多吸引30%的資金。但調查統計發現,這些帶著AI標簽的高考志愿填報機構中,約有一半不包含任何形式的人工智能技術。更殘酷的是,一些類似人工智能填報志愿的系統根本經不起推敲,引入“霍蘭德職業測試系統”完成所謂的學業測評從而進行專業推薦。實際上從心理學專業角度講,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是做職業傾向評估的[2],僅為單一的性格測試,用于推薦選擇大學專業是十分不科學的。一個專業可以有多個就業方向,不同的就業方向職業本身需要的性格都會有所不同,所以用性格測試來選擇專業顯得非常的“不專業”。因此,在填報志愿時,學生和家長不能一味地依靠智能填報系統,而是需要謹慎、回歸理性,不要盲目跟風。
(五)人工智能填報志愿系統未來可期
目前,人工智能志愿填報系統還不夠成熟,系統填報高考志愿不能完全替代人類決策,很多系統只停留在簡單的數據查詢層面上[3],隨著高考改革、考試制度和志愿填報規則的逐漸穩定、相關數據的逐漸積累和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不斷完善,“人工智能高考志愿填報系統”的預測能力和準確率會變得越來越高。學生及家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從龐大、紛雜的數據中篩選、甄別、定位志愿填報相關的關鍵信息,然后適當地進行人為處理后,最終作出決策。
三、“人工智能”助力高考志愿填報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項系統工程[4],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興趣,原來的文理分科對我國人才選拔、培養專才發揮很大作用。新高考選科的模式組合帶來的志愿填報、投檔錄取的變化,有利的一面是尊重了考生的興趣和專業選擇權,也對考生和家長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充分了解學科專業特點,并把就業、考研和城市選擇等因素要考慮進去,這樣才不至于在高考后做出盲目選擇。考生越早明確專業目標,越有利于增加學習指向性,提高學習動力。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這個時候,選擇好的“人工智能志愿填報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什么樣的人工智能志愿填報系統才算是好的呢?在選擇志愿填報系統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標準:第一是社會認可度高,應用廣;第二是數據更新速度快,檢索查詢準確率高,覆蓋全面;第三是志愿填報場景覆蓋面廣;第四是指導建議客觀翔實。這樣,在填報志愿時,學生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考試成績、高考的省份以及選擇的考試科目等個人信息填寫完成,人工智能系統就會給出多種推薦,如院校優先、專業優先、就業優先、讀研優先、留學優先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優先度選擇,例如輸入想要選取的專業,就可以根據“可沖擊”“較穩妥”以及“保底”三種不同的選項進行院校選擇,還可以查看院校及所設專業詳細情況等。有了“智能填報系統”的加持,填報志愿的前期準備工作可以輕松完成,為學生的下一步工作節省諸多寶貴時間。
經過上面的步驟,意向填報方案已經初步形成了,接下來只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人工干預決策。
某河北省考生,2021年高考歷史科目組合總成績570分,位次7039,選考科目:歷史+政治+地理;意向報考專業范圍:法學、會計學、審計學、工商管理類、公共管理類;意向學校所在城市不限。第一步,將考生上述信息輸入志愿填報系統,計算機根據該考生報考意向,檢索定位目標學校,輸出推薦列表。推薦列表參考依據為近三年河北省投檔分數線、投檔位次。學校專業定位方法采用“等效位次估分法”,例如2020年某高校普通類招生(理工)錄取最低分500分,省控線415分,線上85分,2021年,普通類招生(理工)省控線412分,預計412+85=497分;按照位次排名,500分在2020年位次排名116657,在2021年116657約在470分;預計2021年理工類分數線介于470-497分之間。通過以上方法得到的是以院校為單位平行志愿投檔模式下院校的投檔分預估區間。對于新高考“3+1+2”模式下此種方法同樣適用,只需要把院校錄取最低控制線換成考生意向報考專業錄取最低控制線即可。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出近三年的投檔分預估區間,再取其平均值,從而得到報考專業推薦列表。第二步,按照推薦列表中的預估區間值和自己的高考成績做比較排序,將高于自己高考成績的院校和專業放在前面,等于自己高考成績的院校和專業放中間,低于自己高考成績的院校和專業放后面。第三步,針對新成立的院校或新增設的招生專業,由于沒有往年參考數據,系統不會給出推薦列表,需要人工查閱院校招生章程、計劃和相關專業資料,作為填報院校和專業的補充。最后再找專業人士結合招生計劃數等其它因素綜合考量得到最終志愿填報參照表。由于整個填報過程中,參考的是近三年錄取數據,對于考生的心理并不了解,最終填報結果不能做到100%精準,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保障了考生利益的最大化。
四、結語
總之,目前的“人工智能志愿填報系統”還不夠成熟,系統提供的報考建議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完全依賴,最終人工干預是關鍵,只有正確認識高考志愿填報過程,并合理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大數據分析,遵循科學性原則[5],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 徐建中. 高考志愿填報豈能靠“AI”?[N]. 山西日報,2019-06-14(06).
[2] 卿青,汪麗娟.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學業規劃之大學專業選擇策略研究[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09):130-133.
[3] 房源,馮文章,杜會永. 新高考改革下考生志愿智能填報對策研究[J]. 商業經濟,2018(05):179-181.
[4] 楊吉才,韋量. “人工智能+大數據”背景下科學填報高考志愿探究[J]. 廣西教育,2020(23):52-53+112.
[5] 張華,沈小菲. 新高考模式下高考志愿填報探討——以江蘇省為例[J]. 湖北招生考試,2021(02):48-50.
(薦稿人:郭秀麗,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副處長,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