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林
摘 ?要:荀子《天論》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本文從國際關系、國際法治視角出發,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研究分析我國涉外法治能力建設面臨的形勢與挑戰,綜合評估能力現狀,提出了涉外法治能力建設的戰略重點和路徑。
關鍵詞:法治能力;大變局;國際法;國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D262.3;D920.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19-03
一、我國涉外法治能力建設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一)世界變局加速演進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安全風險
當今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戰略競爭空前激烈,國際環境變化與國際治理體系的不適應、不對稱性矛盾漸趨加劇。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交流與合作遭遇日益增多的壁壘和限制,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縮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風險加劇,世界經濟面臨更加嚴重的衰退。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滋長蔓延,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不斷上升。阿富汗局勢陷入混亂,伊朗僵局難以破解,巴以爭端劍拔弩張,國際安全問題熱點頻發,諸如氣候、病毒、戰爭等偶然因素和未知因素完全有可能轉化為突變因子,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加之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和國際能源形勢的不穩定性,“二戰”后構建的國際格局日趨復雜化加速演變。加之美國與塔利班達成所謂“和平協議”,美軍倉皇撤出阿富汗,“東突”暴力恐怖主義等國際恐怖風險上升,我國海外利益安全和“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更加嚴峻的安全風險挑戰。
(二)戰略競爭加劇,世界秩序亟待國際法治力量的參與和塑造
二戰后,美國主導構建了以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國際規范為重點支撐的國際格局,憑借金融霸權、周期性戰爭、深度變革,成功遏制打壓了蘇聯、日本的趕超。當前,美國認為中國已成為其首要戰略競爭對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從陸地向海洋拓展、向太空邁向,從主導亞洲走向融入非洲、聯結拉丁美洲,繼而達成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向打造以中國為中心的地區經濟安全體系、經濟與軍事建設并重的戰略崛起意圖。美國政府借所謂“戰略界觀點”向世界散播灌輸“美國還要領導世界100年”的言論。中美關系既有戰略基礎松動,伴隨摩擦和保護主義加劇,貿易壓艙石作用日漸流失,中美戰略對抗博弈更加深刻復雜。大國地緣戰略博弈越來越多地涉及我周邊國家和地區,美國妄圖促使臺海問題與東海、南海等“老問題”聯動,攪動亞太“戰略場”,“第三方因素”越來越多地被美國裹挾至加速演進的世界變局,國際秩序面臨二戰后的加速重構,亟待廣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崛起國家等國際法治力量的協同參與。
(三)新時代改革開放和戰略崛起面臨更加嚴峻復雜的風險挑戰
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日益走進國際舞臺的中央,面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更趨多元化、復雜化,中國奉行和平崛起,在市場經濟、自由貿易、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比西方更堅決,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各種反華敵對勢力從未停止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始終在內地和香港策動“顏色革命”。面臨著一系列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成功跨越新興大國崛起進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辦實事、開新局,夯實安全穩定根基,堅決防范在中亞、西亞、北非一再上演的“顏色革命陷阱”;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但伴隨國力和實力的提升,不得不戰略超越與既成大國美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新時代的中國既處于戰略機遇期,又面臨高危風險挑戰,而這一切,都考驗著新時代中國的戰略定力和應對能力。
二、我國涉外法治能力現狀
(一)治理能力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一方面,強化頂層戰略統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站在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戰略全局運籌布署涉外法治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在黨的最高層級文件中強調“加強涉外法律工作”專題內容,明確了戰略思路和基本要求。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國際治理,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要強化法治思維,有效應對挑戰、防范風險,綜合提升運用法治方式斗爭能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高質量推進涉外法治建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涉外領域立法,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維護聯合國和國際法框架下的國際秩序,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必將更加有力地推動我國法治能力建設的躍升。
另一方面,著力強化涉外立法引領。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涉外法治能力建設作為重大戰略課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我國加快推進涉外領域立法,聚焦治理真空和突出短板,先后制定出臺了《國家安全法》《國家情報法》《出口管制法》《證券法》《外商投資法》《民法典》《刑法》修正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特別是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等方面急需,第一時間研究充實應對挑戰、防范風險法律工具箱,加快推動形成科學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為我國主動參與建設國際法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法治支撐。
(二)涉外法治建設和保障滯后問題突出
我國正步入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央和國際政治舞臺的前沿,重要利益遍布全球,陸、海、空、天、網無處不在,面臨的國際與周邊形勢空前復雜。新一輪改革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還將長期面臨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等“四大考驗”。維護國家海外利益安全工作千頭萬緒,要面對的國際金融危機和動蕩既有經濟與政治的關聯,更涉及美西方的互動,既關乎國際體系變遷,也涉及諸如氣候變化、海洋安全、網絡安全、資源能源等重大問題,內外兩個大局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纏繞。新時代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亟需高質效的法治保障,但是,內外協調發展、安全發展的保護供給能力與利益發展需求不協調問題日益凸顯,安全供給能力跟不上安全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節奏和戰略需要。
(三)涉外法治體系不夠健全
一方面,我國缺乏涉外法治防護之“盾”。我國尚未構建起健全完備的涉外法律體系,涉外法律規范分散于相關領域法律法規條款中,系統性、覆蓋性、協調性、實效性明顯不足。盡管我國先后出臺《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等部門規章,但法律位階較低,規則設計還不完備,制度構建尚不系統,實際效能遠不及當前需求。另一方面,我國亟待加快打造涉外法治體系之“矛”。近年來,個別霸權國家動輒以“國家安全”名義、“長臂管轄”手段,實施單邊制裁等危害國家安全、侵害國家和公民利益的行徑,而我國尚未建立起攻防兼備、管控有力的應對體系和機制。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涉外法律體系在維護國家及公民海外利益方面還有諸多不足和短板,尤其缺乏保護國家海外利益不受侵害的“中國法律域外適用體系”。
三、能力建設的戰略重點和路徑
(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塑造國際法治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我國應堅持多邊主義、互利共贏,走團結合作之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大力弘揚中華文明和傳統,以“愚公移山”精神深入推進消除貧困、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等多領域改革發展,推動“四個全面”治理取得更具普適性的成效和經驗,為全球應對挑戰貢獻中國方案。把握“直面爭議、以我為主、強勢維權、有序推進”的戰略定力和主動,堅定倡導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號召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攜手推進國際法治建設,更加有力有效地應對全球治理中的各種風險、挑戰和問題。
(二)堅定主張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
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公正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條件。我國應堅定奉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秉持“抬”的理念,順應世界經濟增長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國際力量格局深刻調整的新形勢,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安排,為各國在經濟合作中爭取更平等的權利、機會、規則,讓全球治理更符合多數國家的利益,體現各國意愿。緊密團結亞非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推動發展中國家崛起,增加其代表性和發言權,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法治體系、國際秩序和國際組織的權威,協同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設新形勢下國際法治,確保有效制造和實施國際規則, 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
(三)構建與大國地位相稱的涉外法治格局
我國應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協調推進改革開放與法治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統籌,深刻把握內部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和外部格局加速演進帶來的風險挑戰,加強全方位法治能力建設。我國應推進“中國法國際化”,探索用法治方法戰略跟進涉外利益擴展,在應對的過程中,著力提升法治能力。建立涉外法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塑造條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建立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新機制新規則;聚焦“一帶一路”建設、全球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資源能源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太空開發利用、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重大課題,加強法治研究,建立完善域外法律查明、國際商事法庭和聯合仲裁機制,大力培養和支持涉外法治人才到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任職。深化國際立法、執法、司法合作,探索完善區域合作機制,提升駐外使領館等駐外機構、組織法治協調保障能力,不斷健全海外利益安全發展法治保障體系,全面構建與新發展格局及大國地位協調相稱的涉外法治格局。
(四)著力加強涉外法治斗爭能力建設
我國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樹牢風險和底線意識,堅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規范完善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國家技術安全清單管理、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機制,提高依法應對外部風險挑戰能力。我國還應借鑒《香港國安法》《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等法律法規實施經驗和成效,健全完善涉滲透、分裂、顛覆以及應對“長臂管轄”、濫行制裁、暴力恐怖、數字鴻溝、網絡犯罪等重大風險的法治管控反制舉措,堅決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蘊嶺. 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12).
[2] 肖金明,張曉明. “一帶一路”與國際法治:機遇、新課題與互動之策[J]. 理論探索,2017(03):32-37.
[3] 張文顯. 法理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 亞當·斯密. 法理學講義[M]. 馮玉軍,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5] 漢斯·摩根索. 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M]. 徐昕,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6]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M]. 洪漫,等,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9.
[7] 約翰·劉易斯·加迪斯. 遏制戰略:冷戰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評析(增訂版)[M]. 時殷弘,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8] 詹姆斯·費爾格里夫. 地理與世界霸權[M]. 胡堅,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9] 溫鐵軍. 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20.
[10] 季志業. 太平洋足夠寬廣:亞太格局與跨太秩序[M]. 北京:事實出版社,2016.
(薦稿人:汪全勝,山東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