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惠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 《指南》)中指出:“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STEM教育與《指南》精神相契合,強調跨學科整合能力的運用,注重在真實的情境中,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鼓勵幼兒發現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并在問題驅動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本文以班級課程故事《我們的搬床行動》為例,闡述基于STEM理念引領,聚焦幼兒搬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鼓勵幼兒學會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大班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在活動中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提升主人翁意識;讓幼兒更有意義地學習生活。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 真實問題情境 真探究
幼兒的一日生活皆課程,他們的生活充滿著學習與發展的契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日生活是引導幼兒養成獨立自主品格的關鍵機遇,不僅可以教育幼兒、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還是滿足幼兒各項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本文源于不同幼兒在搬床活動中的不同表現,引發了教師的思考。抓住此次教育契機,幫助幼兒解決搬床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而這恰好符合STEM教育——讓孩子關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實際問題這一核心理念,從而引導孩子主動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可見,問題解決能力在STEM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因此,由STEM教育理念引領,聚焦幼兒生活的真實情景,從中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能促進大班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從而讓幼兒提升主人翁意識;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還有利于幼兒更有意義地學習生活。
1 真實問題情景引領,驅動幼兒主動思考
STEM教育注重學生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指出教育要立足于生活,從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出發。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筆者便緊抓此次教育機會,引發幼兒聚焦現實生活的真問題,由STEM引領,鼓勵幼兒學會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助推幼兒更有意義地學習與生活。
升入大班,我們班幼兒的午睡由原來在大寢室午睡轉變為在班級進行。因此,每天都是教師和保育員一起搬床。但由于幼兒床數量過多,三個老師都參與搬床,便沒人組織、引導幼兒進行午睡前的準備環節。繼而出現了幼兒消極等待抑或是在一旁打鬧嬉戲的現象。于是,我們和保育員一起就此話題結合《指南》進行了班級教研。首先,我們統一認為:幼兒是班級的主人。其次,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機會。他們就是在生活中學習的。最后,如果幼兒參與了搬床,這樣不僅能減少幼兒的消極等待,還能提升班級幼兒的集體榮譽感。于是,我們便開始施行讓幼兒參與搬床活動。一周后,觀察發現:班級中有的能力快的孩子很快就能上手參與搬床活動,而有的幼兒卻未能掌握搬床的技巧,出現了搬不動的畏難情緒;甚至出現了部分幼兒消極等待、不愿意搬的情況。這是我們教師不愿意看到的,同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應抓住生活中真實的問題,引發幼兒去動手動腦思考解決。這樣,不僅能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還利于促進幼兒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
2 巧借工具,促進幼兒思維碰撞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一方面,教師應做到以幼兒為中心,思考幼兒真正遇到的是什么問題,應給予什么樣的支持與幫助,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處于不同的時期便會有不同的幼兒遇到各種不一樣的問題。問題的產生正是促進幼兒學習的關鍵點,教師善于把握幼兒的學習狀態和需求,及時提供相應的支架,包括同伴支架和材料的支架等。這樣才能提高問題解決的實效性。因此,在此次搬床活動中,為了真切了解幼兒的需求。在實踐中,我們便采用視頻播放及問卷調查的形式,引發幼兒聚焦搬床活動,幫助幼兒梳理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生成聚焦式的問題情境,觀察傾聽他們的想法,真正做到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為幼兒下一次的活動提供問題導向并鼓勵幼兒以分享交流的形式,談談自己在搬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其思維的碰撞。于是,我們先在活動前向幼兒發放了調查問卷。
通過幼兒的敘述,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幼兒梳理搬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大家收集整理發現,幼兒搬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以下幾種:(1)不同材質的床的孔的大小不一樣,造成了部分幼兒搬床難的問題;(2)床疊放起來太高了,遮擋住了幼兒們的視線。但實際觀察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在搬床的過程不僅出現了如上這兩個問題,還有其他問題。于是,我們通過錄制幼兒搬床的片段視頻。借助視頻回放及慢放功能,引發幼兒觀察視頻發現其中的問題并與同伴分享交流。收集整理后,我們不難發現幼兒搬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有:(1)參與搬床的時候大家擠在一起搬,人太多造成了擁擠現象;(2)搬床過程中不少幼兒會出現被子掉落的問題。因此,借助工具不僅能更充分地了解幼兒興趣和問題,還能支持幼兒的真探究。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的碰撞,引發幼兒的真學習。
3 活用支架,支持幼兒自主探究
《指南》中指出:應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不同幼兒在這個搬床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我們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活動中,教師應從追隨幼兒的問題,追隨幼兒的語言,追隨幼兒的行動,追隨幼兒的思維入手,引發幼兒在做與想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推動幼兒梳理提升自己的經驗。不僅如此,STEM活動非常強調合作學習,注重參與者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支持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采用以“一堂課”的形式,讓幼兒一股腦地去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為幼兒提供“支架”,支持他們按照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及自身需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解決問題。于是,孩子們開始行動啦!首先,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與分組,分別是數學測量組和工程設計組。
3.1 數學測量,確定尺寸
由于我們班的午睡床不僅有木床還有部分布床,引發了幼兒的疑惑。當孩子提出午睡床的孔的大小不一樣時,教師抓住契機問:怎樣才能知道哪種床的孔更大?哪個孔更小呢?它們還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并放手引導幼兒運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雖然,幼兒每天都在床上午休,但不乏有一部分幼兒對床的觀察還不夠深入。針對該情況,筆者再次引導幼兒思考:“哪種床的孔比較大?應該怎樣疊床會比較好,你們要不要動手試一試呢?”于是,幼兒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優化方法。從一開始的用眼睛觀察孔的大小,然后,到用手掌比劃量一量大小。最后,幼兒學會了拿出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通過幼兒的實際測量比較,幼兒不僅發現了布床的孔比較木床的小,應將布床置于木床上方。還發現了布床的顏色比木床的淺,木床需要鋪上草席而布床不用等特點。在此過程中,教師適度放手,為幼兒提供了材料、時間、空間的支持,滿足幼兒的探究。幼兒通過測量與觀察,感知、對比出床孔的口徑大小不一樣。從而發現了數學的妙用,并樂于將數學運用于探索中并很好的幫助自己解決了所遇到的問題,這就很好地闡述了STEM中的數學不僅包含了對數、量與形的研究,還注重在自然世界里,引導幼兒關注真實存在的事物這一理念。
3.2 追隨幼兒,積極回應
STEM教育既要有立足于每一門學科的特殊性,又要關注到彼此之間的滲透性和干預性。它指向的是一種主動的、富于創新與反思的深度學習,是以幼兒為主體,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促進幼兒高級思維發展的學習。
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們已經熟練掌握了搬床的技巧,他們的關注點也從關注搬床問題,轉移到了設計自己最喜歡的床。某日,一張壞掉的布床吸引了幼兒的興趣。他們一起議論紛紛:“床裂了個縫,是誰干的?”可芯滿臉擔憂的說“這可怎么睡覺?”“睡地板唄!我和爺爺就經常在地板上午睡。”子恒迅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是大家都有床睡,就海鑫沒有床”。針對可芯的擔憂,婧蕓答道:“把床上的洞洞補起來,也許還可以睡”。這時,筆者來了一句:“該怎樣幫助海鑫將床進行補救比較好呢?”孩子們紛紛出謀劃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可以拿來布和針線把裂縫補起來。有的說在地板上用積木建造一個床板。有的說用衣服把洞洞填補起來。有的說再買一張新的替換。筆者并沒有因孩子的稚嫩語言而因此打消他們的積極性,而是,選擇先組織幼兒討論——該怎樣做能將床補救回來,并提出與修補床相關的各種問題,引發幼兒積極思考。比如:應選用什么樣的材料合適?你打算和誰一起參與我們的此次活動等等。然后,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解決方案并繪制出設計圖,最后,大膽放手讓幼兒實施自己的方案。目的就是讓幼兒學會先思后行,培養其系統思考的工程性思維。
3.3 搭建平臺,迸發新意
不同的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可以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推動幼兒活動過程的發展,促進幼兒的學習。所以,我們應該立足幼兒視角,創設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并有適當困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把權力交還給幼兒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積極參與、思考和探索,從而激發幼兒自發性的內在動機,實現深一層次的學習。于是,我們基于幼兒的興趣借助六一活動的自助餐,引發了幼兒對床的如何擺放進行了積極的思考與討論。
首先,創設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情境:“過幾天就是六一活動了,園長媽媽想邀請我們班的幼兒為大班段的小朋友創設一個可以容納三個班幼兒進行自助餐活動的場地,你們覺得應該創設在哪里比較合適?”話音剛落,隆杰就快速回答:“操場”!一旁的梓煜搖搖頭說:“中班的時候,我們是在走廊舉行的,比較不熱。”“對啊!萬一下雨了咋辦?還是在班級或者走廊吧!”一旁的瑾妤也贊同的說到。這時候,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梓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走廊是用來擺放自助餐的食物,所以,也沒有多余的空間容納小朋友了!”“是的,沒錯。”“在班級吧!”小朋友們紛紛贊同此想法。于是,教師順勢追問:“那你們覺得怎么樣才能讓我們的班級容納下整個年段的小朋友呢?”應該怎么做呢?話題一落,小朋友們便積極的思考討論,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一致投票決定將班級的床進行重新的擺放,擴大班級的空間。有的提出可以將六組床由原來的豎著擺放改為橫著擺放,認為這樣做空間會更大;而有的小朋友則認為將床進行分組并分開擺放,空間會更大點等等。基于幼兒這樣的興趣點,教師們為幼兒搭建實踐平臺,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支持幼兒的探究。讓幼兒先進行小組的討論,然后,形成自己的活動方案。并允許他們依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實踐,并用相機為他們將實踐成果進行記錄,最后,全班的小朋友,回看實踐成果進行投票決出最佳方案。通過,此活動不僅促進幼兒對已有知識的學習與鞏固,還有效地發展了幼兒運用所學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幼兒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
4 放大實踐成果,助推幼兒真學習
從幼兒的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出幼兒們已經能很好的融入班級集體,為班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爭做班級的小主人。而且,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他們已經學會了自己積極思考動腦筋解決問題。為了助推幼兒的真探究、真學習,從而讓幼兒在此活動中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讓幼兒更有意義地學習生活。因此,筆者采用放大幼兒的實踐成果,來推進幼兒的真學習。
小朋友們在后期搬床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段有意思的對話:梓恒看著炎琨若有所思的說道:“炎琨,我們來進行搬床比賽怎么樣?”,炎琨爽快的回答“我覺得可以。”在一旁的宇承撓了撓頭思考說:“搬床是兩個人合作搬的,要比賽就要人多一點,我想加入。”這個提議,一時間在小朋友圈中炸開了,紛紛表示想參與比賽。于是,一場激烈地搬床比賽便拉開了帷幕……整個過程刺激、有趣,幼兒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在此后的搬床過程中,小朋友都熱衷于以“比賽”的形式進行搬床。不僅在比賽中發現自己小組失敗的原因,還在反思與實踐中尋找到成功的秘訣。雖然孩子們的搬床活動在成人看來很不起眼,但正是我們及時關注到幼兒的需求、關注他們的搬床活動,并能有效的放大其成果。不僅激發了幼兒積極搬床的熱情;滿足了孩子們的成就感;還增強了幼兒的比賽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總之,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含著學習與發展的契機,需要我們教師立足生活、發現問題、滿足幼兒的需求支持幼兒的探究,讓我們的教育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更好的服務于幼兒的發展。在整個搬床活動中,將STEM教育理念滲透其中,抓住實施STEM教育的可能,擴展幼兒STEM學習的機會,關注幼兒合作、協商等關鍵能力,逐步培養幼兒具備STEM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楊棟.淺析幼兒園STEM教育活動開發及實施路徑[J]. 新一代,2018,000(005):13.
[3] 秦瑾若,傅鋼善.STEM教育基于真實問題情景的跨學科式教育 [J].j教育信息化,2017.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孫曉慧,栗玲.幼兒園STEM教育中教師角色的定位及發展路徑[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32(5):5.
[6] 劉勝男.在區域游戲中探索幼兒園STEM教育——以大班磁性軌道游戲為例[J]. 學前教育:幼教版(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