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勸


摘 要:本文首先詮釋了STEM教育理念的涵義及相關研究人士對其的解釋,以及說明了主題活動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STEM教育理念融合主題活動的探究價值,最后結合實例探討了STEM教育理念下的中班段主題活動“南洋的食全食美”的實踐過程,以饗讀者。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 主題活動 實踐探究
STEM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幼兒為中心,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整合在一起,給予幼兒更廣闊的自由探索的空間,以此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豐富幼兒的探索經驗,促進幼兒的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發展。主題活動是對集中教育活動的一種補充和知識經驗的提升,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竹壩幼兒園位于竹壩華僑農場,承載著如此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資源,如異國的風情舞蹈、南洋美食、斑斕服飾、風土人情,以及有別于本土的人體、語言等特征。教師應創新當前幼兒園主題活動,利用多種教育形式,將預設和生成相結合作為指導思想,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將STEM教育理念融合其中,各領域課程相互整合,突破“教材”和“拼盤式”的將主題分解成五大領域。
1 對STEM教育理念和主題活動的理解
1.1 STEM教育理念的內涵
STEM教育理念是一種從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個方面相融合并以探究活動、項目時間以及解決問題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對于STEM教育理念,眾多研究人員紛紛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納森(Nashon)教授認為STEM教育涉及環境因素,并包括兩點要求:一是環境要提供學生身邊的問題;二是環境提供給學生的是科學問題。張屹等人則將跨學科、協作性、體驗性、設計性、情境性作為STEM教育的特征。STEM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幼兒為中心,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整合在一起,給予幼兒更廣闊的自由探索的空間,以此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豐富幼兒的探索經驗,促進幼兒的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發展。
1.2 STEM教育理念融合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是緊扣主題確定內容,具有整合性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動的統稱。主題活動要求教師通過觀察和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的主題,從而設計一系列調動幼兒多感官進行活動的活動,最后促進幼兒鍛煉或提高某方面的技能。主題活動強調課程是由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發展而來的建構歷程。
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教育部對STEM的應用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應堅持研究諸如STEM課程的跨學科教育整合模式、創客空間教育創新模式等新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應用。在我國的學前教育體系中,主題活動的開展的一個很好的落腳點是應用STEM教育理念,反過來,實施STEM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主題活動的開展。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因此,STEM教育理念與《指南》背景下的主題活動不謀而合。
2 STEM教育理念融合主題活動的探究價值
2.1 促進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
STEM教育理念主要強調的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大膽猜想、敢于嘗試、反復實驗、持續探索、解決問題,即反復多次地進行“計劃——實踐——反思”直至問題解決。主題活動的開展往往是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除了教師將創設好的良好環境激發幼兒興趣外,以幼兒為主體,幼兒追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活動,將外驅動力化為內驅動力,自然而然,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就在無形之中發生發展了。
2.2 促進主題活動的深入與豐富
STEM教育理念和主題活動相似中帶有不同。相似之處在于都是從問題出發的系列探索活動;問題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都以幼兒為主體;預設與生成性活動相結合。不同之處是:STEM教育理念對知識的整合范圍主要是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整合;而主題活動是多學科、多領域的大范圍整合。STEM教育理念強調教師通過創設的良好環境激發幼兒發現問題并樂于探索;而主題活動重在引導幼兒探索感興趣的事物。由此可見,二者擁有共同的活動來源、活動主體、活動性質,知識整合范圍與引導重點的區別恰好促成了主題活動的深入與豐富。
2.3 促進有效的師幼互動
將STEM教育理念與主題活動相融合,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將更注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尊重幼兒的思維,給予幼兒將“想象”變成“真實”的機會,當側重點發生偏移時,教師在主題活動中的角色必將有所轉變,教師將在某些特定時空由原來的指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變成關鍵環節的“引導者”、學習的“共同體”以及活動過程的“記錄者”。針對南洋特色文化是南洋僑鄉特有的文化,其中的飲食、服裝、歷史文化、建筑等知識并非所有教師具備的基礎知識經驗,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南洋特色文化,創設環境激發幼兒對南洋特色文化感興趣,在活動進程中,尊重并跟隨幼兒的好奇心、興趣點進行活動,利用錄音筆、記錄本、相機等幫助幼兒記錄活動過程,提供環境、資料等支持幼兒的探索,師幼共同反思,在舊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組建新的知識經驗或重組原來的知識經驗。在整個主題活動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從指導者變成“玩伴”,突破師幼互動中的枷鎖,大大促進了師幼之間的有效互動。
3 STEM教育理念融合主題活動的實踐探究
3.1 融合STEM教育理念分析主題活動的價值,預設活動框架
3.1.1 科學方面
幼兒通過走進社區觀看印尼老奶奶們制作美食,探索各種美食之間所需的食材種類的區別,獲得對食材種類名稱、味道、顏色、性質等的認知經驗。幼兒觀看后親身體驗制作千層糕、九層糕等美食時,感知蛋黃液、蛋白液、面粉、木薯粉、黃油、水、糖等比例的調配,發現比例的多少影響糕點的軟硬程度、甜度等,針對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利用咨詢法、調整嘗試法、查閱書籍等方法來解決問題,形成探究性思維。幼兒通過品嘗美食、體驗制作美食,感知食物通過蒸煮、油炸、烘烤等烹飪方式的區別。而親身體驗對幼兒來說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捷徑,雖然部分幼兒無法順利制作出美食,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了解烤盤、烤箱、打蛋器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其中的安全小知識,有效避免因為無知的好奇心導致的安全小事故。
3.1.2 技術方面
無論通過手工材料制作南洋特色美食,還是通過真材實料制作南洋特色美食;無論親身參與制作美食的過程,還是種植南洋特色植物的過程,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離不開雙手的揉、捏、搓圓、團、卷、插、壓等動作,幼兒獲得動作操作經驗的基礎上,提高了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模仿操作的過程中也鍛煉了觀察比較的能力,為日后的生活、學習奠定了發展基礎。
3.1.3 工程方面
制作南洋特色美食的步驟都要經歷“準備食材——嘗試制作——發現問題——分析與思考——重新調整”的過程,然而在制作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程序,先打發黃油,還是先打發蛋液;先加入蛋黃液還是蛋清液等先后順序的不同對制作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幼兒在多人合作的過程中還發現某些工序可以同時進行,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3.1.4 數學方面
制作美食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數學認知,比如油、水的容積單位;面粉、雞蛋等的重量單位;烤制、蒸煮、打發等的時間單位。觀察并手口一致地點數發現搖搖餅是由六個大小不同的圓圈組合而成,促進對圖形的分解與組合思維的發展。分享美食的過程中,還能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平分方法的探索。整個主題活動都在促使幼兒嘗試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感知數學的生活性,發展數學思維。
根據大部分教師的主題開展經驗,通常是從五大領域去主觀推測幼兒可能感興趣的或會遇到的問題,而在融合STEM教育理念后,通過全面分析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方面幼兒可能獲得的發展,預設出主題下的二級主題甚至主要環節,而在實際活動進行時,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興趣有所側重,支持幼兒的探索,滿足他們的探索欲望。由此,我們形成了主題活動“南洋的食全食美”的活動框架(見圖1)。
3.2 實踐探究,反思與推進
在整個主題活動探索中,教師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資源,支持幼兒的探索活動,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及家園共育等方式,觀察幼兒的發現和問題,利用錄像、拍照、筆記等方式協助幼兒將活動探索過程記錄下來,特別關注幼兒的主體性以及幼兒在活動中探索精神和學習品質的發展。比如,有的幼兒在打發蛋液的過程中覺得很乏味、很疲憊,想要放棄的時候,教師鼓勵幼兒說“你的小手有魔力呀,你瞧,它們的泡泡越來越多了,如果你繼續堅持,是不是能變出泡泡王國啦?”幼兒頓時眼睛一閃,立馬繼續活動。而其他小組的幼兒則會提出要接力,一個人打一會兒,從中感受合作力量大。整個活動過程,教師要與幼兒共同探索,及時記錄下“哇”時刻,并抓住時機推進活動。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反思提供給幼兒的環境、工具甚至是引導方式是否適宜,如何有效地調整實施環境,是需要教師細心觀察與全面思考后做出調整的。比如,在一次參觀南陽阿嫲制作蝴蝶酥的過程,幼兒在圍觀時你擠我,我擠你,矛盾油然而生。教師及時停止活動的進行,組織幼兒討論思考:怎樣才能讓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阿嫲做蝴蝶酥的過程。有的幼兒提議排隊輪流看,有的幼兒提議分組圍成圓圈看,還有的幼兒提議拍照起來回幼兒園一起看……此時,有位幼兒說:“如果把我們教室的那個投影儀放在頂上,那我們就可以像在幼兒園一樣看老師的操作了?!比欢绾谓鉀Q投影儀的問題呢?有幼兒又想到:用小葉老師的手機錄像也是一樣的。于是,教師將手機遞給了幼兒,細心的幼兒又發現拍攝的時候看不清楚,看不全,要調整角度,幼兒們又化身小小攝影師。教師則將幼兒拍攝的蝴蝶酥制作過程通過視頻剪輯的方式,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幼兒們展示制作過程,并進行步驟分析。此時,又有幼兒提議要將這些步驟畫出來,做一本蝴蝶酥制作教程,這樣就可以讓更多人學會制作蝴蝶酥了。當幼兒們學會了蝴蝶酥制作,美工區里的幼兒就利用海綿紙制作蝴蝶酥,角色區里的美食店里少不了的是蝴蝶酥的售賣,有的幼兒為了推銷,還告訴“客人”:這個蝴蝶酥的食材是純天然的健康食材,你可以放心食用的。這是蝴蝶酥引發的一段小故事,在探索南洋的其他美食的路上,各種不同的形式、各種奇思妙想也隨著幼兒們的探索不斷深入和推進。
3.3 分享交流,評價活動
每一次小活動都應該組織一次小分享會,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互相學習的平臺。在每一次的分享會中,幼兒之間會產生思維的碰撞,而一次思維火花的出現,恰恰是下一個生成性的導火索。例如,在參觀完南洋美食館后,有的幼兒說:“我們住在小區那里,經??吹胶芏嘤慰瓦M去可是都沒有買這些美食,他們為什么不買呢?”孩子們紛紛集思廣益,有的認為是游客們不喜歡吃這些;有的認為是服務員態度不好,或者沒有認真售賣;還有的認為是他們不知道這些食物是什么味道,又怕不好吃就不敢買了……幼兒們充分調動了自身的購物經驗來分析這個問題,他們決定在周末時請家長帶領再次參觀美食館,他們有的通過咨詢服務員,有的咨詢游客等等方式找到問題所在。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重要,采取分組活動的形式,用自己小組談論交流出來的方案幫助美食館促銷美食,最后集中經驗交流,互相評價各自的方案執行效果。活動評價不局限于教師對幼兒的評價,也可以是幼幼評價。
教師也要擅長在每一次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通過簡單的圖文形式幫助幼兒梳理出短期的知識經驗,分享交流的形式也不局限于集中交流形式,分組交流、個別交流等方式有機結合。在評價活動中,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客觀、公正地對整個主題活動進行評價,真實地反映幼兒的發展情況。
STEM教育理念還是一個較為新興的思想,應該在活動中不斷去探索如何將STEM教育理念融合主題活動,在實踐中去發現與體會,讓幼兒的活動變成真探索,教師與幼兒共同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討論交流、調整策略、推進活動,促使幼兒培養堅持不懈、樂于探索、勤于思考等良好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 陳曉慧,徐彬,張哲,等.STEM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理念與路徑——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科學教育專家Samson Nashon 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19(4):1-4,22.
[2] 張屹,趙亞萍,何玲,等.基于STEM的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6):75-8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Z].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