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云
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廣大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在這其中,標準明確要求數學的教學和課程“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并且“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因此,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角度學會思考,解決未來人生中遇到的問題。是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必備的技能。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實踐探究
如今,由于國家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的深入實施,小學數學儼然成為開發學生智力的基礎工具。教學目的也已經轉變為通過實踐、交流、溝通和探索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情感、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地進行知識的傳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新課程標準的研究,總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實踐方法,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更新和轉變教師角色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這樣的要求之下,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角色觀念。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應該作為引導者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讓學生擁有回答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心聲的機會,把“一言堂”變成“群言堂”,使學生成為學習和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舉例而言,筆者在對五年級學生教授“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圖形的剪裁和拼接,進而達到自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學習數學知識和方法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思維
有效的學習不能依靠簡單的模仿和刻板的記憶實現。并且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和交流溝通這些新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主流趨勢。在這樣的理念下,探索性思維的非常規、追求變化的開放、發散式思維已經成了數學教學中的核心方法。通過探索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整個身心都處在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興奮點上,那么認真學習并真正意義上地掌握數學、進而促進自己的思維也將同時成為可能。
比如,筆者在講解“三角形的面積”時,首先會詢問學生三角形的面積應當如何計算。當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都被提出時,筆者會引導學生向著先前學習的“四邊形面積”方向進行探索和研究,進而引出正確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同樣,在“小數的認識”中,可以通過米尺測量教室的長度引出相應的概念。如果測得教室的長度是七米多,那么不足一米的部分應當如何表示?這同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對引入小數的概念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導作用。
三、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
任何學科都需要學習方法和技巧,數學也是如此。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不僅要研究如何教,還要引導學生如何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到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規律和方法,還要讓他們實現從學習知識到探索、研究的方向發展。因此,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知識的相互聯系,學會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知識的整理,使看上去割裂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讓學生通過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有機地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
比如,在“認識方程”中,筆者出了兩個題目:(1)甲乙二人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走a千米,乙每小時前進b公里,經過兩個小時后相遇,問兩個人在相遇時一共走了多遠的路程。(2)小明到文具店買了a支圓珠筆,b本練習本;圓珠筆和練習本的單價都是2元。那么小明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
在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時,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的結果都可以通過3a+3b的數學表達式來進行概括。進而使學生認識到一個數學表達式可以表達多種問題,并揭示出他們之間的聯系。
在這樣的學習指導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數學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還對于挖掘學生潛在的智力因素起到重要作用。
四、聯系生活實際升華數學教學
所有的知識和科學都來源于生活,數學也是如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數學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達到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互相服務的目標。但是,這個聯系不要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而是必須緊扣教學內容,突出實質,既要讓教學內容貼合生活,又要和數學知識點緊密聯系。
不僅如此,聯系生活實際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必須是學生身邊發生的、喜聞樂見的現實世界,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中學會探索、發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對數學的熱情。
筆者在編寫例題時盡量聯系生活實際。比如,學校附近的小賣部賣數學作業本,每本0.8元。四年級某班的學生通過賣廢紙和塑料瓶得到44.8元,順便幫全班同學賣數學作業本,那么可以買回多少作業本?如果班里有51名學生,每人一個數學作業本,那么買回的作業本是否足夠全班每人一本?如果不夠,缺幾本;如果過多,多出幾本?這樣的題目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且有力地聯系到數學知識。
五、實現和發展個性數學的教學
素質教育要求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素質的提升。可是,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思維觀念不同。因此,按照“整齊劃一”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肯定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要求,這不僅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違背了教學規律,不利于教育的本質意義。
為此,教師必須具備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個性的理性培養,樹立現代的學生觀,對每個學生全面展現自己獨特個性魅力和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按照每個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教學,因勢利導、開發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數學的發展,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
六、在情感方面給予學生學習的支持
這個方面雖然不直接涉及教學方法,但也是在新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到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在學生獲得優異成績、發現學生優點時,往往一個微笑、一句稱贊就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鼓勵。
小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激勵,每當老師通過微笑、點頭、豎大拇指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贊許時,往往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就會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思考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思考和學習的動力。對于學習成績暫時靠后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給出正面的稱贊,也對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意識和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以上的方法和研究,不難看出,在新課程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體會和理解課改的重要性。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學習到有價值、有意義的數學,通過自己的工作積極主動地推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學。由于目前很多教師的職業資格都是通過師范大學或中師的應試教育獲得,所以想要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擁有全新的教育能力和技能,就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博覽群書、修身養性,進而具備專業的教學功底。
參考文獻:
[1]任愛玲.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5).
[2]楊文珍.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3(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