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國琴
摘要:我國實施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科研能力己成為教師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小學研究型教師是現代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要,符合世界教師發展的趨勢,體現了現代社會和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加快研究型教師培養,對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建立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師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培養 研究型教師 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個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更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上的能手。實踐已經證明,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實,才能使教師從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新的東西。
如何培養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的研究型教師隊伍呢?下面談談我們的做法:
一、增強教師的學習意識
圍繞兒童發展觀、教師發展需要制定閱讀書單,如兒童研究、兒童心理、課程創設、環境布置、師幼互動等主題制定教師共讀書單,同時根據教師個體需要和特長,推薦個性化閱讀書單,滿足不同教師閱讀需要。保證教師閱讀時間,每天的碎片化時間自主閱讀,每周二年級組小組閱讀,每月集體閱讀沙龍,每學期閱讀心得體會交流,相對固定的閱讀時間幫助教師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探索教師多樣閱讀方式,提高閱讀效率,開展了自主閱讀、小組閱讀、集體閱讀、線上閱讀、閱讀打卡、閱讀分享等,創設不同閱讀氛圍。
二、提升教師的研究意識
我園通過扎實有效的研修活動,抓住教育工作的關鍵問題,聚焦有效的兒童觀察、課程游戲化、一日活動的多樣化以及沉浸式教研制度的建立,圍繞課程實施中的重難點、困惑點、熱議點,采取小組式和集體式研討相結合、定期和隨機研討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研討,分不同板塊設計教研項目,點面兼顧、相互促進,提升教師研究意識。通過觀察記錄分析,提高把脈診斷的能力。教師科學觀察的指導用書引領下,通過“觀察”研討活動,了解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觀察方式、觀察記錄如何撰寫等知識要點,結合觀察記錄,集體交流、過程剖析、《指南》鏈接,分享策略,提升觀察意識,共享方式方法。帶著《指南》里描述的典型行為表現或具體階段目標去觀察、交流、分享,引導教師用專業的眼光去記錄與分析。在觀察的基礎上,針對問題與困惑,我們開展沙龍研討活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解決的策略。思考“材料投放是否合適、幼兒之間是否有互動、幼兒行為是否有創造、學習能力是否有提升”等觀察研討。在這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師對課程的實施能力。開展實踐交流研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沙龍活動、學習故事分享交流、培訓學習等方式幫助教師提高觀察、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等能力。
三、提升教師質量意識
我園基于問題反思,加強課程審議,從環境、空間、時間、資源、內容、策略等方面進行,通過園本教研、年級組教研、小組研討等形式組織教師們進行不同階段的課程審議。一是審議幼兒園一日生活時間安排:根據小、中、大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幼兒的實際需要,形成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運動活動等各類活動科學組合的一日活動流程。二是審議室內外環境:根據幼兒活動需要,合理充分利用幼兒園室內外環境,如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動物的飼養、自然物的收集、小碎件的豐富等,讓環境充滿生命氣息,能滿足幼兒多種活動的需求。三是審議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幼兒需要和興趣出發,在關注不同發展領域的關鍵經驗基礎上,對課程進行審議,課程目標要具有全面性、啟蒙性;課程內容具有生活性、淺顯性;課程結構具有整體性、綜合性;課程實施具有活動性、經驗性。四是審議課程資源:關注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生活活動、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建立實物資源庫,梳理《暨陽湖幼兒園課程資源網絡圖》,讓幼兒與環境資源充分互動。五是審議師幼互動策略:針對不同幼兒、不同問題和不同情境,靈活采用多樣、適宜的策略。
四、爭取學習的機會
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園內外教科研活動,如市教科研室組織的活動及聯盟活動等,通過參加專家講座、活動觀摩、沙龍研討等提高教師專業技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通過制定計劃、集中研討、活動過程現場觀摩、活動困惑分組討論等形式,對一日生活組織與實施、環境的創設和利用等開展全方位研討,通過理論學習、觀察記錄、跟蹤研討、現場觀摩等活動,探究靈活、多樣適宜的指導策略,教師通過制定教科研活動方案、組織教科研活動過程、整理教科研活動資料等,提升教科研能力。
五、建立有效的激勵與評價機制
我園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加強教師工作實績,如論文發表獲獎、環境創設、活動展示、游戲觀摩等進行加分制,學期末進行評優評先,如評選先進個人、先進班級、先進年級組等,教師在獎勵機制下充滿動力。在反思與發展中提升實效,我園采取教科研輪流組織的形式,讓更多教師參與到教科研的組織與實施中,通過教科研活動的前期準備、活動組織與主持、活動后反思等提高教師的研討能力,在“問題式教研”“引領式教研”“分享式教研”等活動中,在不斷反思中提高,確保教研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培養研究型教師的過程中,即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激活了教育的人力資源。又營造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優良環境,形成了全面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和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良好氛圍和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