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喆洋
摘? 要:隨著學生年級段不斷升高,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經驗,表現出強烈的參與和管控意識。針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班主任就需要采用軟性管理策略。杜威曾經說過,教育不是要培養的一個需要別人來管控的人,而應該培養能夠自治的人。本文提出要依托團體質態,借助了解學生落實軟性管理;推進綠色評價,借助評價方式落實軟性管理;制定班級公約,借助適切制度落實軟性管理;打造濃郁文化,借助環境渲染落實軟性管理。
關鍵詞:硬性管理;軟性策略;班集體建設;班主任工作
班集體是學校構成的基礎性單位,也是學生生命成長、道德覺醒的場所。隨著學生年級段不斷升高,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經驗,表現出強烈的參與和管控意識。針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班主任就需要采用軟性管理策略。杜威曾經說過,教育不是要培養的一個需要別人來管控的人,而應該培養能夠自治的人。
一、依托團體質態,借助了解學生落實軟性管理
杜威說過:“不能真正了解孩子,包括智力思維、愛好興趣、特長個性,就根本談不上教育。”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1]因此,班主任要通過多種路徑來接觸和了解孩子。在這些常規性的關注因素之外,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學生中自然形成的小團體,強化對這些自然團體的引導,無疑是對班級進行軟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很多班主任對班級中出現的小團體相對忌憚,一旦處理不好,不僅會功虧一簣,更為嚴重的是對班級后續運行造成嚴重的影響。事實上,每個班級中的小團體都有著其個性化和規律性的特點,只要教師能夠從小團體形成的特點入手,強化轉換的針對性,就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緊扣團體“首腦”,賦予其班級管理重任。杜甫有詩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睂W生小團體中的首腦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強的管理性潛力,班主任要強化與這些學生之間的溝通,利用他們在小團體中的影響力,推動和影響一群學生的健康發展。比如讓他們擔任班級管理的一些棘手崗位,這樣不僅可以召集一部分學生為班級服務,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在班級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自動納入班級管理體系之中,以達成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關注交叉人群,促進班級凝聚力形成。隨著自主小團隊的形成,有部分學生會出現交叉現象,即在兩個或者以上團體中,這一部分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有著較好的人際關系,且一般學業水平都相對較高。面對班級中出現的這些小團體,如果班主任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各自分裂的幫派,嚴重時會影響班級的團結,甚至對班風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班主任除了用正面的引導和規章制度等硬性管理方法之外,還需要充分利用這些交叉性人群,發揮他們的橋梁引領作用,將正面的積極能量滲透到他們所在的不同團體之中,既有機改善了兩個團體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形成了相互幫助、 彼此互補的良性狀態,這遠比班主任機械采用強硬管理方式所形成的效果要好上很多。
二、推進綠色評價,借助評價方式落實軟性管理
很多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采用了量化評價的方式,其內容之細、涉及維度之廣,令人嘖嘖贊嘆,但其效果卻非常有限。學生在這樣的生硬評價方式下,往往呈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有的學生成天謹小慎微,可謂是時時留意、處處小心;而有的學生則完全是一副無所謂的狀態,破罐子破摔。
軟性管理的理念,應該怎樣來評價學生在班級中的言行呢?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給軟性的綠色評價提供了極好的示范價值。這種基于學生生命發展理念的綠色評價,要積極擯棄狂風暴雨式的大聲呵斥,要本著人情關懷的角度,讓學生在綠色評價中感受到班主任的春風化雨和真心實意。
對于班級管理中出現了問題或者違反了規章制度的學生,班主任不要急于下定論,而要時常寬慰自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先通過與孩子的積極、平等的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如此做的真實原因和內心想法。事實上,很多孩子一旦犯了錯誤,就會自動開啟心理保護模式,以一種抵觸的情緒來面對班主任,因此教師一定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態度,采用促膝交談的方式,嘗試著從較為簡單的要求談起,切忌一步登天,不要過于盼望著一下子就能夠有明顯的改變,要懂得給予學生以廣闊的時空。有的學生交流意識欠缺,面對面的交流常常無法真正打開心扉,班主任就可以嘗試在班級中設置多維化的溝通交流方式。比如在班級中設置心語交流本或者通過周記,甚至可以公布自己的電子郵箱,化解當面交流溝通的弊端,推動學生意識地覺醒。
三、制定班級公約,借助適切制度落實軟性管理
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公,任何班規制度的形成,都不應該是班主任或者是班干部說了算,要能夠體現絕大部分學生的意愿和想法。而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中,則需要鼓勵學生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真正能夠將制度在自然過程中轉化成為自己言行的自覺。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引入軟性管理和評價方式,就如同生硬的制度中的一縷陽光,從而溫暖學生的心靈。因此,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中的領頭人,面對學校所布置的一些要求和任務以及量化性的考核方法,就可以在班級中設置班級公約,以彈性和軟處理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易于理解和運用。
首先,從班級公約制定的條例來看,應該展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將軟性管理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在實際情況中,很多暴露出來問題或者在量化考核方法之被扣分的學生往往都是成績處于中下游的學生,而且有的學生還屬于慣犯,采用適當的懲罰也應該是落實軟性管理的重要方式,關鍵在于如何懲罰、罰什么。我們應該秉承軟性管理的方式,改變傳統教育理念中以懲治為核心的“罰”。比如班主任可以先捕捉該生其他方面的表現亮點,給予其充分的認可和肯定,調整學生的心理情緒和態度,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主動說說違反了班級公約的哪些條例,也可以敞開心扉說說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做,然后點撥學生反思自己應該得到怎樣的懲罰。
縱觀這樣的過程,班主任并沒有運用自己所為的權威,直接對學生進行懲罰,其軟性策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調整學生形態,避免逆反心理;其二,推進自主反思,明確自己的問題;其三,激活自我意識,實現自主評判。班主任并沒有直接頒布懲罰方法,而是真正將權利全部交還給了學生。
四、打造濃郁文化,借助環境渲染落實軟性管理
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相對有限,在成長過程中,受環境等各項因素的理解也相對較大,這種軟環境的影響,在很大程度對于道德品質以及學習習慣的養成,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對于班集體而言,濃郁的班級文化是學生言行的靈魂和本質,既明確了學生生命發展的方向,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班級凝聚力和規范性,讓學生在心靈和意識層面都能夠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2]。
作為班主任,對于班級文化的營造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從物質性層面入手,通過裝飾來美化班級的布置,也可以通過班規來形成大家都能夠解接受的班規制定;第二,從精神層面入手,強化班級風氣、價值觀以及生活、學習方式。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自主性意識也逐步增強,班主任也可以從學生的情感和心理角度入手,扭轉學生行為準則,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經常性、定期性開展以班集體為單位的活動,引領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之中形成良好而友善的班級文化環境,從而讓每個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都能夠感受到班集體的力量。比如強調自主管理,在開展活動中,班主任就可以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避免班干部們的包場尷尬,而具體參與中,就要讓學生擁有廣闊的空間和自主的權利,從而將自主性管理的理念真正落實到位。
在班集體管理過程中踐行軟性策略,我們不能以冰冷的制度作為管理的唯一手段,而需要充分融入情感,將感性化的處理方式融入具體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積極營造濃郁的氛圍和文化,讓學生的身心和思維都完全浸潤在時空之中。為此,班主任就不能端著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而需要蹲下身子來與學生對話,將自己的認知降格成為與學生同等性地位之中,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更樂于接受落實班級管理的相關制度。只有運用這種情感化的軟性管理方式,才契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契合小學班集體運行的自然所需。班主任要將班級管理定位于建構“和諧自律、有凝聚力”上,讓看似硬性的管理賦予濃郁的人文內涵,體現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就意味著班主任要做班級學生的知音好友,把握小團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強化自主性的管理,更好地凸顯軟性管理策略的教育本質,將班集體引向全新的認知體驗。
參考文獻:
[1]吳玉冬.小學教師角色沖突的調適[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9(03):6-8.
[2]李冰珊.兒童交往回避的行為表現及教育反思[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