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本文分析了現階段初中音樂教學的現狀,論述了如何挖掘音樂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各種潛能,使得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提高藝術修養,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初中生; 音樂教學;培養;潛能
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要么是睡覺前,要么早上剛剛醒來時,要么是開車時……不少人習慣聽上一段音樂,來調節自己的身心,讓精神得以愉悅,思想得以放松。眾所周知,鏗鏘有力的樂曲,聽了振奮人心,讓人瞬間充滿斗志,昂揚向前;舒緩悠揚的旋律,如同春風習習,吹進人的肺腑,撥動著人的心弦;優美婉轉的音樂會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凄美哀婉的音樂則會令人聽著聽著愁腸百轉,潸然淚下;熱情奔放的民族音樂,就像爆發出來的絢麗的火花,瞬間讓人進入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姿多彩的音樂給予人的情感是多樣化的,能夠使得人們精神上收到熏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智得以啟迪,音樂陶冶人的精神世界,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風尚。
一、現階段初中音樂教學現狀的分析
(一)教師觀念落后
當前,不少中學音樂課教學現狀是教師從思想上并不重視,他們認為音樂課是副科,中考不考,唱歌只是娛樂,音樂課的教學效果和升學沒有直接的關聯,也沒有評估的要求和標準,所以音樂課要為語數外理化史政等科目讓路。于是,老師自己并沒有投入很大的精力去鉆研教材,調研學情,他們認為即使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也不會有多大的“功績”。于是,音樂教師只是按部就班,按照課表去上課,碰上語數外老師需要用這節音樂課來講解題目,他們也會讓一讓。音樂課上,有的同學會偷空忙閑地寫其他科目的作業,音樂老師也是視而不見。音樂教師只是按照教學計劃實施自己的教案,至于學生學得怎么樣,有沒有學會,樂理知識聽懂了沒有,他們并沒有關注。教師把自己當成知識的主宰者,傳授者,缺乏正確的“教師觀”,一直在課堂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二)教學方式單一
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有不少教師所采用的授課方式就是單一的教學唱歌,以及一些為教唱歌曲而進行的識譜教學。課堂上,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教師示范唱,學生跟著唱。音樂課要么是唱歌課,要么是識譜課,教學方式單一而簡單重復,教學過程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沒有把學習的自主性教給學生。這就使得初中音樂課的教學方式和過去的師帶徒傳授一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沒有自主參與課堂探究的過程。單一的授課方式,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對音樂的興趣。
(三)學生不夠重視
學生受到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自己思想上也不太重視,加上他們語數外等學科的學業負擔很重,所以音樂課上也沒有認真投入,他們只是把音樂課當成自己繁重學業中間的短暫的休憩時光,教師唱一句,自己跟著唱一句,他們沒有積極投入課堂探究,沒有寧心靜氣去鑒賞音樂,去感受音樂的美妙,也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培養自己的樂感。他們和自己的同學,和老師缺乏必要的互動,即使存在疑問,也從不向老師提出來。甚至于有少部分孩子巴不得音樂老師把音樂課留給自己當自習課用。至于家長,也許孩子在小學階段,他們還希望孩子能學好一門樂器,掌握一技之長。但是,孩子一進入中學,他們就停掉了一切課外興趣培訓,一門心思盯著孩子的主課成績。他們望子成龍心切,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就行,能考上重點高中就行,學不學音樂,音樂學得好壞與否,這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的。
二、充分挖掘音樂作用,培養學生各種潛能
鑒于現階段音樂教學的現狀,我們音樂教師要充分重視音樂教學工作,要充分挖掘音樂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各種潛能。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個方面,音樂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以往傳統的音樂教學,幾乎都是一唱一隨,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師生雙方過分關注唱歌的技巧訓練而忽視了音樂的情感熏陶和愉悅身心方面的功能,一節課上得支離破碎,忽視了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的完整性。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逐漸扼殺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我們教師要利用音樂課來完成對學生的潛能的培養。
(一)用音樂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潛能
人是情感動物,具有極其細膩的情感;音樂是情感的藝術,用心傾聽音樂,可以直達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深處。音樂教學過程中,情感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是音樂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把握情感性原則,在情感的積蓄、醞釀和勃發之中進入樂曲所描述的意境,準確無誤地表達情感。
不同的樂曲,具有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變化等等,能夠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音樂學習過程能消除學生的疲倦感,消除學生因單純的學唱歌而引發的厭倦感,使得學生帶著一分好奇,全身心投入其中,持久地投入其中。如歌曲《鴻雁》那種蒼涼凄美的旋律總能瞬間打動所有的人,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聽著聽著,就能使人感受到情感的潮水奔涌而來,匯成了情深意長的情感之海洋。歌曲悠揚而凄涼,感人肺腑,令人回味無窮。教師在引導學生傾聽時,無須過分煩瑣的解說,只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聽,用心去感悟,學生就能感受到歌曲所表達出來的那種百轉千回的思鄉的情感。
(二)用音樂培養學生的感知潛力
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覺潛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調、音色、響度等要素,引導學生感知各種不同的聲音,認識各種不同的聲音。俗話說“操千曲而后曉聲”,學生音樂學習一段時間以后,進而讓學生練習聽樂曲的旋律,聽歌曲的和聲,聽辨各種不同樂器的聲音,慢慢提高學生聽覺的敏銳性。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需要識譜,因此音樂學習有助于學生的視覺潛力的培養。學生進行發聲練習要視譜,唱歌的過程也要視譜,視譜的時候需要學生練就一目數行的本領,這樣的潛能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勤加練習,才能逐步掌握,并得到提高。比如,一曲《中國功夫》有很多音符,學生在練習視唱的時候,不可能一個一個去看,就需要學生培養感知潛能,練就一目數行的特殊的潛能,在此基礎上,做到熟能生巧,逐漸記住。音樂教學中,要注重講和練的結合,學和用的結合,教師每講一點,就要引導學生練一練,訓練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通過練習轉化為歌唱的技能,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識譜、歌唱的潛能。比如,切分音,是音樂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教學中,教師在講了概念以后,就要組織學生去具有切分音的樂句,并一一給予評價和指導,讓學生在訓練中逐一掌握切分音的處理技巧。學生學習音符時值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了之后自己去判斷、去表現,而不是一味帶著學生唱。否則學生就會喪失自主性,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對于一段視唱,教師不要從頭到尾帶著學生唱,而是先引導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再讓學生獨自進行視唱,培養學生的視譜潛力。教學中,教師把自主性交給學生的同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增強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及時客觀公正,要真誠。當學生表現優異時,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的言辭;當學生膽怯時,教師要以眼神會意他,給他信心和力量,讓學生大膽參與,勇于表現自我。
(三)用音樂培養學生科學的發聲方法的潛力
發音方法如果不正確,僅僅依靠嗓子發出聲音,時間一長,嗓子就會嘶啞。因此,音樂教師要利用孩子們學習音樂的過程,來培養孩子正確的發音方法。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發音原理。氣體沖擊聲帶,聲帶產生震動發出聲音。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嚨和口等器官的共鳴,就會變得響亮,不同的音色、音質是由共鳴體腔調節出來的結果。我們唱出的高音,也是經過共鳴體腔調節的,而不是依賴于扯著嗓子喊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在教學音樂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正確發音,而不是亂模仿,或者是扯著嗓子唱歌,也不是壓著嗓子唱歌。
(四)用音樂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潛力
文字描述可以表達明確的思想,傳達具體的情感;而音樂是通過旋律、節奏、力度等因素,引發人們的感知覺,從而令人通過聯想、想象,引發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音樂在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明顯的作用。我們引導學生視唱,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覺,培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潛力,學生在聽音樂,視唱的過程中,大腦中便會閃現出和歌唱內容相關特有的畫面,因此,音樂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
例如初中教師在教學《青藏高原》的時候,學生需要視譜,就培養了學生的視覺,學生需要聽音,鍛煉了學生的聽覺,學生在歌唱時,依據歌曲的旋律,節奏、歌詞等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聯想,有了學生想象的加入,就能把歌曲表現得更加完美,表達出歌曲所要傳達出來的情感因素。音樂教學,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作為初中的音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音樂的作用,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感知覺發展,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方法,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和思維水平,使得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提高藝術修養,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蒲小玲. "淺談初中音樂教學方法."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7(2014).
[2]李靜媛. "初中音樂教學方法與策略分析." 赤子 (2015).
[3]李奕. "初中音樂教學方法與策略分析." 北方音樂 37.016(2017):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