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飛
摘? 要:課程故事是課程游戲化理念下誕生出的一種課程表現形式,體現了游戲精神。一個完整的課程故事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每一個故事環節都是在孩子興趣和經驗的基礎上,以《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為科學指導而生成的,各個學習領域之間相互滲透、融合,最后形成了一個既能體現課程內容和游戲精神,又能反映幼兒學習過程的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故事活動。課程故事讓游戲融入課程,讓傳統意義中原本嚴肅的課程“動”起來。
關鍵詞:課程故事;科學指導;興趣經驗;游戲
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的不斷深入研究和科學探索,《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這一國家級幼兒教育指導性文件應運而生。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游戲與以往的幼兒教育中的課程似乎產生了沖突,從而尋找游戲與課程的結合點成為幼兒園教育中的當務之急。我國學前教育方面的專家——虞永平教授曾說過:游戲化是幼兒園課程中的一個基本特征。這充分說明了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所占據的絕對突出的地位。那么,如何將游戲巧妙而恰當地融入到幼兒園課程中讓幼兒玩中學,學中玩呢?這時,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詞在幼兒園課程教育中誕生了,那就是課程游戲化。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引領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推進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的幼兒園課程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課程游戲化是新時代背景下,要求以《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為科學指導,巧妙地把適合幼兒發展,幼兒感興趣的游戲融入課程中,是幼兒教育領域把握時代脈搏,對傳統的幼兒教育課程進行的一次革命性變革,是為了充分發揮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積極性而衍生出的課程改革,讓游戲融入課程,讓原本嚴肅的課程在活潑而豐富的游戲的帶動下“動”起來。當課程游戲化的號角在中國幼教領域越吹越響時,為了緊跟時代的浪潮,積極響應課程游戲化改革號召,貫徹落實《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內容與精神,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讓游戲真正融入課程,真正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我們園所的教師們在園領導的帶領下正積極探索以班級為單位,走進幼兒內心進行課程故事的生成與建構。“課程故事”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主題活動。它或生成于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或來自主題活動實施中的偶發事件,或產生于身邊的某方面資源,具有隨機性和靈活性。一個完整的課程故事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每一個故事環節都是在孩子興趣和經驗的基礎上,以《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為科學指導而生成的,各個學習領域之間相互滲透、融合,最后形成了一個既能體現課程內容,又能反映幼兒學習過程的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故事活動。實踐證明,這種既體現課程游戲化精神,又緊緊圍繞《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課程故事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育教學模式,是值得深入學習和探究的。
我的第一個課程故事:《熟悉的米 奇妙的稻》就獲得了孩子們的歡迎和園領導的肯定,讓我對進一步做好課程故事有了更大的信心。緊跟教育新浪潮,把握新時代脈搏,讓課程“動”起來,爭做一個新時代的好教師。這是作為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教育者應有的精神面貌。就個人的經驗而言,我覺得一個成功的課程故事的生成與建構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幼兒興趣,追隨幼兒經驗作為生發課程故事的切入點
《熟悉的米 奇妙的稻》這一課程故事的生成起源于班上孩子們對米的一次討論,當時的我正處于本學期到底應該生成一個什么樣的課程故事的思考中。突然,一天中午吃飯時,我發現孩子們的桌上、地上都掉了很多米粒,一日生活皆課程,于是就趁機教育起來,要珍惜糧食、農民伯伯種糧食是很辛苦的。因為我的老家也種糧食,所以,我還給孩子們描述了一番種糧食的辛苦場景,沒想到一下子就激起了小家伙們的興趣和激烈討論。頓時,一個有趣而有意義的課程故事在我的腦海中就萌發了!
根據幼兒的興趣,在幼兒不斷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整個課程故事最終建構了五個篇章:調查篇(猜猜我是誰)、學習篇(小苗苗成長記)、探索篇(剝稻谷)、認知篇(各種各樣的米)和美食篇:團團圓圓。孩子們在積累了那么多有關米的豐富經驗后,品嘗和制作有關米的美食成為了一種需求和渴望,孩子們愛吃,更愛動手制作,所以生成了美食篇。我邀請了神秘嘉賓,一位巧手媽媽來到班級帶領著全班幼兒用各種各樣的米制作美食,以團團圓圓的美食篇歡歡喜喜地結束了本次的課程故事之旅。孩子們在親自動手制作中既能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又能進一步樹立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生活意識。
二、以《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五大領域的目標為科學指導進行課程資源篩選,預設幼兒的發展
在探索小秧苗成長的過程中,我根據《指南》中社會、藝術和語言中小班幼兒應達到的目標預設了三個小環節:
(一)根據社會領域中小班幼兒應達到的目標有愿意和小朋友們一起游戲,對群體活動有興趣,預設了“模仿小秧苗”游戲,讓全體幼兒一起模仿小秧苗,比一比、看一看,誰模仿的小秧苗最像。通過這樣的集體游戲,讓幼兒更加喜歡與人交往,更加喜愛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二)藝術領域中小班幼兒應達到的目標有經常涂涂畫畫、粘粘貼貼并樂在其中,并且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大膽畫出想畫的人或事物,預設了“繪畫心中的小秧苗”環節,讓孩子們學著用手中的五彩筆,大膽繪畫出心中最美的小秧苗的樣子,培育幼兒的藝術表現興趣,提高他們藝術表現和創造能力。
(三)語言領域小班幼兒應達到的目標有:主動要求成人講故事、讀圖書。能聽懂短小的故事。會看畫面,能根據畫面說出圖中有什么,發生了什么事等,預設了“講一講、說一說小秧苗的故事”這一環節,通過看一看、講一講、說一說培養幼兒對繪本故事閱讀的興趣,培養他們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按照《指南》所提供的科學方法在課程故事環節中對幼兒進行科學引導,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引導幼兒探索的過程中,很多成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或最忌諱的就是擔心孩子弄臟衣服,弄傷自己或弄壞物品,從而不敢讓孩子放開手腳去大膽地嘗試和操作。《指南》指出科學探索離不開幼兒的動手操作,成人應該多方面支持,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在健康領域中也指出雖然幼兒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剝奪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依賴的不良習慣,從而影響幼兒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我一直持有的觀點是時時刻刻保護孩子還不如讓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所以,在整個課程故事的建構中,我就特別注重讓孩子親身參與和動手操作,比如親自剝稻谷、親自去超市尋找各種各樣的米、親自制作并品嘗各種各樣的有關米的美食等,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們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獲得直接經驗,同時也發展了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整個課程故事中穿插的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有趣游戲,在玩玩樂樂,做做說說中,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向更高水平發展,促進了體、智、德、美方面全面協調地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要求我們所有教育者轉變傳統觀念,把以往的關注文本的教育行為轉變為關注幼兒,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把游戲還給幼兒,把課堂交給幼兒。所以,課程故事就要做到時刻追隨幼兒,從幼兒的興趣點和原有經驗出發,生成和建構一系列的故事,讓傳統帶著“嚴肅”面具的課程在孩子的帶動下真正地“動”起來!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課程游戲化的幾點思考
[2]《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
[3]訪虞永平教授:課程游戲化只為更貼近兒童心靈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4]李菊平.快樂學習 快樂成長——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探索與實踐?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