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對他們的言行進行良性引導,有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養成正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此,本文也將以高中生的成長為切入點,立足于化學課堂的設計,從課前預習出發分析高中化學預習習慣養成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啟示,僅做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高中生;化學課堂;課前預習;習慣養成
引言:
在素質化教育和新型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當下國家在宏觀上對學校課堂的要求相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顯的調整和轉變,不再以簡單的理論知識背誦為本位,而是更加強調能力的延伸和拓展,這種變化也給教師的創新提供了更加鮮明的思路。化學作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就高中生來講,要尤為強調預習習慣培養的重要價值。
一、分析高中化學預習的價值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初步了解未來的重點知識,并發現自己掌握的薄弱點,通過預習及時發現遺留的問題,查缺補漏,為新知識的吸收,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預習可以讓學生立足于教學大綱,提煉出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由此來進一步增進聽課的效果。當正式步入課堂以后,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學生有疑問的預習問題,讓學生可以一遍一遍的強化記憶,加深自己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夯實基礎,做到心中有數,并著重記錄自己不理解的內容。也就是說,預習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學生掌握更為精準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改變應付和敷衍的學習習慣,樹立更為認真且嚴謹的探究態度,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求知欲,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分析高中化學課前預習習慣養成的方法
(一)做好技巧上的引導
教師需要根據章節的重點知識,為學生制作完善的預習提綱,讓學生可以有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幫助他們尋找重點和難點,并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互相點評,互相取長補短。根據不同的課題,教師可以適當的調整預習提綱的形式。例如,在學習與物質的分類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提綱中列舉出如下問題:生活中有哪些與物質分類相關的實際案例?過去接觸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可以怎么分類?分類的方法是否存在異同點?不同分類方法的依據又是什么?以上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按部就班的尋找線索,能夠暗示教材的隱藏條件,激發出他們的探索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習題,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選擇與章節知識內容聯系緊密的習題,而且要保證習題之間的梯度,突出問題的啟發性,把握好難易的尺度,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活性,激發出學生的欲望和探索精神,讓他們擁有更加強大的斗志。還有,教師需要通過目標的預設,讓學生可以抓住章節的概念定義,原理以及分析方法,為新課的學習掃清障礙,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例如,在學習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重點預習有機物的概念,并對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行比較,先行了解最為簡單的有機化合物,明確甲烷的電子式以及結構式的書寫方法,懂得書寫甲烷的重點方程式,包括氧化反應,取代反應和受熱分解這些。
(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預習成果的重要標桿,學生只有在自我意識的趨勢下才可以發現更加具有價值的問題,才可以真正生成自己尚未挖掘的知識點。過去,很多學生預習的時候并不懂得為什么要思考,只知道盲目的探究是什么,不知道發現潛在的問題,而且也不善于提出新的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完全沒有頭緒,這種預習只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上,學生始終無法觸及知識的本質。要想讓學生從被動的狀態中脫離出來,教師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要讓學生擺脫思維定勢。例如,在預習與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先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內容,在腦海中形成大致的框架,然后再指導他們發現下列問題:是不是只有得氧和失氧的反應才算是氧化還原反應?引起元素化合價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氧化還原反應和4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的?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反復的品讀,重點實現深度的思考。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生必須要經歷預習這一流程,但教師也不能只是因為預習就對他們提出過于深刻的要求,如果學生在前期花費的時間過多,他們的課堂學習就無法集中精力,他們會認為沒有什么值得更多的學習[1]。
(三)做好意識和行為的引導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著自身的興趣,所以如果教師只是盲目的讓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反而會讓學生壓抑自己的天性,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施展。因此,教師需要做好意識和行為上的指導,通過曉之以理和動之以情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投入到課堂預習中,要激發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也要身體力行,在開設新課之前,自己要做出示范,主動預習一些基本的知識點,讓學生受到感染和鼓勵。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作出及時的監督,通過課堂提問等方式來調查學生的預習情況[2]。
(四)做好課堂的總結和提煉
在短時間內,學生自然無法感受到預習習慣養成帶來的積極影響,所以他們也往往沒有足夠的耐心和熱情,這就會進一步限制學生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必須要對學生的預習結果進行及時的總結,只有讓學生明確自己階段性的成果,才可以積累更多的自信心,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長此以往的養成習慣,產生質的飛躍。同時,教師要把握好課前預習的尺度,雖然這一環節十分重要,但如果學生花費了過多的時間,他們也無法在課堂上有所突破。教師需要構建更為完善的預習評價體系,要讓學生通過預習總結經驗,并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積極提出問題發表內心的觀點和看法,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高中化學預習習慣的養成是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應有之策,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精神與思維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提綱的引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意識的激發,總結和歸納這幾個角度,論述了高中化學預習習慣的培養方法,充分結合了高中化學的基本知識點,尊重了學生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踐上的可行性,能夠作為教師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彥平. 關注有效預習——淺析高中化學課前預習實施教學[J]. 高考, 2020(7):1.
[2] 夏縣生. 高中化學優化課前預習指導效果的教學策略[J]. 學生·家長·社會:學校教育, 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