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菲 廣西藝術學院
公益動畫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也相對緩慢,但是,近些年在國家政府的扶持下,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公益動畫短片,如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舉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畫短片創作大賽,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篩選出上百部優秀的正能量動畫片,并在中央電視臺及網絡媒體平臺播出。
一般來說,公益動畫的創作首先要遵循倫理道德及社會影響兩個方面的規律,但是過去十幾年的經驗顯示,僅僅強調正確價值觀,所創作出來的動畫還不足以觸動觀眾內心[1]。隨著欣賞水平的提高,觀眾對公益動畫的表達方式及藝術審美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動畫制作流程繁復,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財力,對于一般商業動畫而言,產業鏈的支撐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制作經費的問題。而公益動畫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缺乏資金支持,要么以簡單的故事和粗糙的畫面來壓低成本,要么做到一半無法繼續堅持下去,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公益動畫的發展。
“能幫就幫”作為南寧這個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定位與口號,也正是“幫幫俠”五個禮讓原創動畫內容創作的基調。在中共南寧市委宣傳部、南寧市政府精神文明建設委員辦公室及南寧志愿者服務聯合會的共同推動下,影片采用高品質的三維動畫表現形式,用輕松有趣的方式啟發民眾探討如何遵守公共行為道德,從而提高市民文明素質[2]。“幫幫俠”系列動畫片共五集,以少年“幫幫俠”和他的小伙伴“得得”為主要角色,通過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向廣大市民傳播包括“斑馬線前講禮讓”“乘坐公交講禮讓”“搭乘電梯講禮讓”“行車會車講禮讓”“有序排隊講禮讓”在內的文明禮讓行為。
考慮到公益動畫的傳播途徑及觀眾觀看視頻時的情況,公益動畫片一般具有時長較短、內容精練、劇情集中、少有延展等特點。“幫幫俠”五個禮讓公益動畫片每集大概1 分鐘,單集故事內容獨立,同時為了擺脫簡單說教帶來的枯燥觀看感受,該系列動畫為每個主題設立了一個生活場景,角色在此場景中所遇到的現象問題,皆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從而使觀眾在觀看時能產生認同感。例如,“斑馬線前講禮讓”一集中,分別從機動車司機與過馬路的人群兩個方面來講禮讓:作為駕駛人,在斑馬線前遇到行人過馬路,會主動減速;作為行人,在遇到機動車禮讓時,會向司機豎起大拇指,并盡快集中地通過斑馬線。劇中還設立了“得得”在過馬路時看手機的小插曲,以此提醒大家在馬路上行走時不要看手機,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而另外一集“有序排隊講禮讓”則選擇了現代化城市出行的公共交通樞紐——地鐵站作為場景,“得得”因為不懂規則,無視排隊的人群自行走到站臺前面,受到了地鐵工作人員的吹哨提醒,之后在“幫幫俠”的幫助下,了解了站臺候車要排隊并主動站在隊伍最后的規則。本集的插曲是“幫幫俠”扶著一位年邁的老奶奶走向排隊人群,大家主動讓出隊伍最前面的位置給老人,體現了有序排隊中尊老愛幼的人文關懷。
“幫幫俠”:該角色是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團隊與中共南寧市委宣傳部、南寧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南寧志愿者服務聯合會共同設計研發,并已申請形象版權的南寧市志愿者卡通形象。其原型為15 歲左右具有親和力的少年,四肢修長,身形矯健,動作靈活;五官端正,眼睛炯炯有神;頭發向上聚攏,造型時尚而又充滿青春活力。在服裝設計上,“幫幫俠”身穿綠色緊身服裝,頭上架著一副有志愿者標志的圓形護目鏡,手戴黃色過肘手套,腳穿黃色及膝長靴;綠色是對“綠城”南寧及環保理念的詮釋,而黃色明快活潑,體現了“幫幫俠”的動作敏捷與舉止大方;手套與長靴對愛運動的他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他的身后背著一個與服裝同色系的萬能包,黃色背帶在胸前交扣,背帶交扣的位置為一個金屬質感的志愿者標志按鈕(見圖1)。

圖1
“得得”:在本系列動畫片中,不可避免要出現一些與社會規則背道而馳的負面行為,以此來讓主角“幫幫俠”幫助糾正。考慮到觀眾在觀看影片時的接受度,如若以人類角色來“犯錯”,那對其所代表的人類群體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會引起大眾的反感和爭議。因此,創作團隊選擇設計一個全新的非人類角色,來避免可能引起的輿論風險。“得得”來自另外一個星球,性別不明,年紀不明,對地球并不了解,所以會傻乎乎地違反一些社會規則。為了讓它的錯誤行為不至于讓人感到厭煩,設計者還為它設計了一個呆萌的形象:胖胖的身體,小短腿,腦袋上長著一根可愛的小須須,每當它被表揚時,小須須會像小狗尾巴一樣直立起來搖晃。“得得”行動遲緩,性格呆萌,對事物反應遲鈍;它很善良,但是又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制造一些麻煩,需要“幫幫俠”的幫助和提醒,它是該系列動畫片的“麻煩制造擔當”。
優質的內容還需要有效的傳播策略才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科技的發展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更加多元化的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使傳播的有效性大大增強[3]。“幫幫俠”五個禮讓系列動畫片自2018 年起,在南寧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組織策劃下,隆重亮相于各大媒體平臺,其中線下主要包括南寧市地鐵、公交車、城市戶外媒體及市內各家電影院。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院都將其作為每部電影播放前的開場動畫。其利用線下公眾媒體公信度高、普及面廣、受眾多的優勢,讓“幫幫俠”和“得得”在短時間內走入城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為南寧市民所熟悉,同時結合新聞發布會及各項志愿者精神的推廣活動,在南寧市掀起了一陣“我禮讓,我光榮”的熱潮,極大地增強了市民對所生活城市的認同感與參與感。除了線下的傳播渠道外,互聯網也是“幫幫俠”系列動畫片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包括騰訊視頻、好看視頻等在內的視頻網站,以及中國文明網、央廣網、南寧文明網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官方網站也紛紛推送了“幫幫俠”動畫片的相關宣傳文章及動畫視頻,在微信平臺上更是有以“幫幫俠”和“得得”合影作為頭像的“南寧幫幫俠”公眾號。“幫幫俠”作為南寧的城市符號之一,對內折射出了廣西首府城市的蓬勃朝氣與文明素質,對外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與美譽度[4]。
南寧作為面向東盟開放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同時也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樞紐城市及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毫無疑問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能夠大膽嘗試運用動漫技術來塑造和傳播一個城市的文明形象,是當地政府部門城市品牌形象傳播意識逐漸增強的重要體現,也是城市文明建設更具創新力和多元化的體現。“幫幫俠”五個禮讓公益動畫片以高技術含量、高審美價值為標準,利用幽默有趣的藝術形式,彌補了傳統宣傳手段中說教式、有距離感、缺乏親和力等缺點,更容易獲得群眾的認同感。由此可以預測,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幫幫俠”這個具有獨立版權的動漫IP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煥發無盡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