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聯宏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1)
江蘇省的GDP水平逐年遞增,2020年GDP總量超過10萬億,居民收入也隨著GDP水漲船高,人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對食品、藥品、冷鏈市場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通過冷鏈物流可以使產品在加工、儲運等各環節處于合適的溫度,從而保證產品的優良品質和健康安全。蘇北作為江蘇省“菜籃子”的重要蔬菜生產基地,冷鏈產品的產銷數量都很龐大。近年蘇北區域冷鏈有明顯改善,但仍有一定數量的冷鏈產品處于非低溫狀態下生產、存儲、流轉,進入終端消費手中,有研究顯示水產品的流通過程,損腐率高達15%,且冷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隨著蘇北經濟朝縱深發展,居民消費提檔升級、消費結構逐步優化,為更好地解決蘇北人民日益提高的冷鏈需求與當下蘇北冷鏈實際供給短板間的矛盾,我們必須提高認識與站位,將蘇北冷鏈物流更好地融入到江蘇經濟發展的大潮中。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發展社區自提柜、冷鏈儲藏柜等新型社區化配送模式,完善冷鏈倉儲建設。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部署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生鮮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安全。江蘇省近年也出臺《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這些為蘇北區域發展冷鏈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江蘇省自2013年~2019年,這7年間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累計投入達到10474.8億元,蘇北地區在港口、鐵路、機場、高等級公路等方面的建設上獲得了綜合運輸體系的完善,隨著青連鐵路、連鹽鐵路、滬通鐵路、連淮鐵路、徐鹽鐵路、連徐鐵路、相繼通車,迅速將蘇北區域融入山東半島、長三角、中原經濟區等2.5小時城市群經濟圈。蘇北境內橫縱交錯著G2、G3、G15、G25、G30等多條貫穿東西、銜接南北的重要高速公路;蘇北五市有四個城市擁有飛機場,其中即將建成的花果山機場將成為江蘇省第三大區域國際機場;蘇北五市擁有良好的海上和內河運輸系統,已經落成或正在著力構建的大路網、大港口、大物流的設施基礎,為蘇北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運輸條件。
蘇北是江蘇省冷鏈產品生產的主要產地,果蔬、水產、奶制品、畜牧肉、禽蛋種類數量多、產量規模大、質量品種優。隨著農業、農村、農產品生產組織方式和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近年來主要冷鏈產品生產規模相對穩定,對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的需求十分旺盛。根據對2015年~ 2019年蘇北區域的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牛奶等主要生鮮冷鏈產品產量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統計數據源于各市統計局),5年間除肉類、禽蛋產量略有萎縮外,其他農產品呈現出逐步上升態勢,尤其是在綠色、健康飲食觀念的影響下,生鮮蔬菜的增長是非常明顯的。這些生鮮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流通,必須依托于高效優質的冷鏈物流系統的支持,這為蘇北冷鏈產品的物流市場的需求和發展提供著巨大空間。

表1 2015年~2019年蘇北五市主要冷鏈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江蘇已進入城鎮化進程的提速階段,城鎮人口規模不斷增加,2019年年末蘇北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6.18%,通過2015年~2019年蘇北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如表2所示,統計數據源于各市統計局),5年間蘇北五市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安、宿遷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分別是45.59%、44.68%、43.16%、44.88%、38.61%,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顯著,與此同時食品消費結構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居民更加關注各種生鮮產品的安全性、新鮮度和營養性。通過2015年~2019年鹽城、徐州、淮安和連云港四市對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牛奶等主要生鮮冷鏈產品人均消費量統計分析(如表3所示,統計數據源于各市統計局),我們發現蘇北四市主要冷鏈產品人均消費量是穩中有升的。目前消費主力是70后、80后、 90后,他們與40后、50后、60后相比較,更加追求飲食的健康與安全,對生鮮品的購買更加依賴冷鏈,這為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需求支撐。

表2 2015年~2019年蘇北五市近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覽表(單位:元)

表3 2015年~2019年蘇北四市主要冷鏈產品人均消費量(單位:公斤)
淮安、連云港、鹽城和徐州四市近年統計局數據表明,除徐州市2017年~201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三市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均有序上升(如圖1),表明這些城市的物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增長;四市的冷鏈產品的消費同步穩定發展。(如圖2、圖3、圖4、圖5所示)。

圖1 蘇北四市2014年~2018年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產值

圖2 淮安市2014年~2018年人均消費冷鏈產品量

圖3 連云港市2014年~2018年人均消費冷鏈產品量

圖4 鹽城 市2014年~2018年人均消費冷鏈產品量

圖5 徐州市2017年~2018年人均消費冷鏈產品量
冷鏈物流已經引入多種信息技術,包括運輸倉儲管理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圖象識別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并逐步推進基于供需雙方的聯合管理冷鏈配送系統、冷鏈所需的云計算和大數據中心;引入無線射頻技術、通用無線分組業務、數據交互中心等信息技術,逐步形成全方位、可視化的冷鏈產品可溯源信息管理方式。
蘇北地區的冷鏈設備與設施營運時間長,存在供需矛盾,表面上看是總體供給大于實際需求用量,然而深層次的問題卻是無效供給與低端供給偏多,性能優良新型設施與設備的有效供應不足,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要做好冷鏈物流去產能工作,即淘汰老、舊冷藏設施和設備,實現冷鏈資源優化配置。
冷鏈智慧平臺協同程度不高,冷鏈產品的需求與供給企業形成孤島效應,造成產、供、銷企業無法及時掌握準確信息,冷鏈產品加工與非常溫存運、銷售等冷鏈要素的融合性較低,這限制了蘇北地區冷鏈的發展規模。
徐州、鹽城、連云港、淮安和宿遷五市缺少大型果蔬、肉品、水產品、奶制品生產和流通企業,這就導致冷鏈產品的產、供、銷各環節的資源匹配與整合能力的嚴重不足。雖然有一些大型連鎖超市及京東為代表的冷鏈物流要素的存在,但由于蘇北五市缺乏本土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使得本區域的冷鏈業務容量較小。由于冷鏈物流企業規模較小,資金規模體量也小,大部分企業對于新建設施與設備是無力上新的,冷鏈設施陳舊,基本作業裝備落后,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統雖然可以實現局部信息系統化辦公,但有效性卻顯得不足,冷鏈在作業層面上層面仍表現為低端、粗放,集中度低,冷鏈物流的整體效率與效益不高。
冷鏈系統的集成大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軟硬件設施、人員和先進的冷鏈技術,需要專業化的團隊,對技術、資金、運作管理要求高,形成行業壁壘,行業競爭激烈,蘇北多數冷鏈企業規模小、經濟基礎弱,先進技術推廣慢。蘇北多數企業做不到低溫生產,儲運過程存在大量“泡沫箱+冰塊”粗放手段,缺乏先進完備溫控技術。
冷鏈產品對溫控、時效及成本控制有著極高的要求,要求冷鏈儲運環節具備高水準的設備與環境,蘇北五市冷鏈具有起點低,服務商功能單一,缺乏標準規范等特點,造成眾多冷鏈服務商,客戶數量少、運營規模小,運營成本高。
不同地區冷鏈產業的發展,涉及到經濟、行業和主管部門等多方面影響,加強蘇北五市主管部門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促進冷鏈產業形成合理的區域規劃和合作框架;積極引導蘇北區域冷鏈產業良性合作,行政主管部門應在冷鏈產業發展當好制度的設計者,在冷鏈產業的蛻變中扮演好改革的推動者,在冷鏈產業發展中做好產業發展的引導和協調監督者。
冷鏈信息平臺將冷鏈產品提供商、分銷商、冷鏈配送中心、消費者等各節點數據進行高效集成管理[1],使冷鏈產品物流各功能要素無縫對接,打造蘇北區域冷鏈“智慧平臺”,平臺提供在線交易、產品追溯、供需信息、冷鏈車輛和冷鏈產品定位等主要功能;通過對物流業務各環節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實現物流業務全流程的閉環管理和快速反應[2],最大限度提升各種冷鏈資源的利用率,節約冷鏈資金投入,避免不合理冷鏈物流行為,提高蘇北區域冷鏈產品企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蘇北的冷鏈服務商在“數”和“質”上,都不能有效滿足蘇北人民日益增長的冷鏈需求,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統一思想,在龍頭企業的培育上多下功夫。各市要積極扶持和引導基礎條件好、競爭能力強的冷鏈企業,培育其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提升冷鏈企業對于產品源頭、流通渠道、終端消費資源的整合能力,提升企業產能,拓展業務范圍,增加運營覆蓋面,形成一批具有帶動效應的區域冷鏈龍頭企業。
重視“冷鏈人”的培養工作,需要“政、校、行、企”共同發力。地方行政主管部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加強對地方大中院校有效引導,注重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幫助學校、培訓機構探索冷鏈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冷鏈人才培養體制;二是制定優秀冷鏈人才引進激勵政策,扶持本地冷鏈企業引進冷鏈管理高端人才。行業協會和大中院校也要做好冷鏈專業人才的“培智”工作,一方面企業有計劃、分批次將員工送入高校進行系統學習,另一方面請企業高級冷鏈管理人員學生進行實務培訓,選派優秀專業教師進入先進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切實提高冷鏈人才培養的高效性和針對性。以此真正培育出一批“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永不言敗”蘇北“冷鏈人”。
蘇北地域冷鏈物流的發展,關乎著三千多萬蘇北人民的餐桌品質與藥品安全的民生問題。做大、做強蘇北區域冷鏈行業,不僅可以解決蘇北五市產量豐沛的生鮮冷鏈產品資源的流轉“痛點”,更加可以解決由于蘇北人民逐年增長的收入而對冷鏈產品消費不斷升級的“爽點”。當下國家正著力推進商貿流通和“供給側”改革,通過分析蘇北冷鏈物流的實際狀況,提出蘇北冷鏈物流發展的幾點思考,以期推動蘇北地域“從源頭到終端”的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更好地解決蘇北人民不斷提升的冷鏈需求與實際供給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