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可 蘇若晟 鄧琪琪 藍婧之 郝文杰
(1.廣西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3.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北部灣城市群是國務院2017年批復同意建設的國家級城市群,該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廣西、廣東、海南三個地區,北部灣城市群位于我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沿海縱軸線的最南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因旅游業具有高度的區域開放性和產業關聯性,城市群就成為區域旅游業的重要空間載體。此外,城市群旅游的發展有利于推進城市群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激活中西部地區發展潛能至關重要。中西部地區轉型之路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大局的縮影,亦是關鍵動力。本文基于共生理論對北部灣城市群旅游的協同性進行全面分析,找準區域城市旅游發展的相關定位,能夠從理論和實踐上為北部灣城市群旅游協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反映以城市群為代表的區域旅游共生發展的總體水平和協同發展方向,以推動北部灣旅游產業的全面開發、促進該區域各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旅游資源優化整合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區域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此次研究也有望為其他面臨區域發展困境的城市群或地區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共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是指不同種類的生物之間形成的某種物質關系。共生理論一般包含三個要素,分別是共生環境、共生模式、共生單元。三個要素之間共同適應、共同發展、共同進化,并通過良性競爭與合作促使各個共生體之間能夠達到成本上最小化、功能上最優化、效益上最大化的持續性狀態,進而形成一個多贏、共贏、互利的局面[1-2]。共生關系的形成有兩個必備條件:其一是共生單元之間必須存在著某些必然的物質、能量或信息上的聯系,為質參量兼容;其二是必須存在某種共生界面使其具有某種空間和時間上的聯系[3]。從共生單元質參量來看,北部灣城市位于我國沿海沿邊開放的交匯地區,在資源、市場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競爭性,通過各城市之間的開放合作,能使得各共生單元在發展戰略上相互對接、相互促進并協調發展;從共生界面看,北部灣城市群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需結合各城市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其城市群在旅游協同發展中的優勢作用,推動該區域可持續發展。近些年來,共生理論在旅游業研究中的應用廣泛。吳泓等以淮海經濟區為例,運用共生概念和理論分析了淮海經濟區的區域背景和旅游競合條件,分析研究了跨行政區域旅游的競合模式和機制,較早地開始了共生理論在旅游領域的研究[4]。彭曦基于共生理論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競合進行了分析,結合該區內旅游共生單元和共生環境的發展現狀,提出了要從打造一體化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追求最大共生能量以及構建穩定共生界面這三方面進行加強區內的旅游競合程度[5]。在國內研究成果中,對區域旅游共生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的資源開發[6]、利益主體合作機制[7]、產業協同[8]、空間結構[9]等方面。但是,當前的研究對典型城市群的定量研究較少,模型應用需要加強。本本基于共生理論北部灣城市群的旅游協同發展有利于實現區域內部城市旅游聯動、提質、增容,提高旅游業對外開放與協作水平,實現區域城市旅游向“多圈、多核、疊合、共生”發展[10]。
北部灣城市群位于我國華南地區,包括北部灣臨岸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以廣西南寧市為核心城市,包括欽州、北海、防城港等市,廣東的湛江、陽江等市,海南的海口、儋州等市在內的區域。2018年GDP、旅游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0584.02億元、4983.54億元、9382.24億元,北部灣區獨特的海洋資源、邊境優勢在發展旅游業上有著顯著的優勢。因統計口徑和數據缺失問題,本文選取除儋州市、東方市外的北部灣城市群其余十個城市作為研究地。通過廣東、海南、廣西統計年鑒及各城市統計公報收集相關數據。
對于區域性旅游共生關系的分析研究已經有大量的學者涉足,一般通過城市的“旅游能級”“對外關聯”“外向功能”這三個指標定量分析,本文對北部灣城市群旅游的共生關系的研究也沿襲了這一分析框架。
(1)旅游能級測定。北部灣城市群旅游能級測定:
①能級測度是中心度的測量指標,測定城市旅游能級能夠確定區域旅游的中心城市。旅游能級用以評價城市的旅游功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能級越高,意為著對外輻射能力越強。本文沿用陸相林等構建的旅游經濟基礎、旅游潛力能級、旅游支撐三個方面的指標進行構建[11]。包含:人均GDP、第三產業增加值、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數、旅行社數、星級酒店數、A級景區數、公路密度、相關行業從業人員。
②旅游能級測定指標標準化及結果。數據標準化公式:
式(1)中:xij為標準化后的數據,x′ij為原始數據,′j為數據樣本均值,s′j為數據樣本標準差。
進一步利用百分制得分公式將各數據百分制化,得到各市旅游產業在城市群中能級得分,其中,百分制得分公式:
式(2)中,Zi為百分化后的城市i的能級得分,Fi為城市i標準化化后的指標和,Fmin為所有F值中的最小值,Fmax為所有F值中的最大值。
(2)對外關聯度。分析共生體內共生單元之間相互關系可用關聯度進行測度。在測度地區間經濟聯系強度的方法通常使用引力模型法,即地區經濟間聯系與距離間的關系,計算公式為:
式(3)中,Kij表示兩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 PiVi為i市的旅游總人次和旅游總收入的乘積, PjVj表示j市的旅游總人次和旅游總收入的乘積; D2ij為兩市間最短的交通距離的平方,Kij越大則兩城市之間的旅游經濟聯系度越高。
(3)外向功能強度。城市間共生關系中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市的功能強度,城市旅游功能分為內向與外向功能,其中,內向功能重點指城市旅游的內部聯系;外向功能是城市旅游與城市外區域聯系中所產生的旅游活動,反映的是某一城市旅游的對外影響程度。一般對城市旅游外向功能的測度通過區位熵,公式為:
式(4)中:Gij表示i城市的旅游收入,Gi表示i城市的GDP總量;Gj為旅游總收入,G為空間內各個城市的GDP總量。當某城市的L>1時,可以認為該城市旅游部門存在外向功能,即旅游部門在該城市中相對于整個區域而言是專門化部門,能夠為區域內其他城市提供旅游服務,即有外向功能。
(1)北部灣城市群城市可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旅游城市。各城市旅游能級得分呈現層次化,一級旅游城市為南寧和海口,得分分別為100、75.3,能級得分高,優勢顯著;二級旅游城市為北海、湛江,能級指標分別為52.26、51.33,雖與南寧、海口差距較大,但其得分明顯高于其余城市;三級旅游城市為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茂名、陽江,其能級得分均低于50。
(2)北部灣城市群旅游能級得分變化整體平穩,少數變動較大。研究結果顯示,南寧、海口旅游能級排名處于第1、第2的位置,南寧作為核心城市具有最高的能級,海口市旅游業發展成熟,兩市旅游能級排名在三年的中沒有變化。湛江旅游城市能級排名從2008年第3位下降到2018年的第4位,變動不大。北海旅游能級從2008年的第5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3位,旅游能級提高,但變動也不大。玉林、崇左城市能級排名變化明顯,由2008年的第7位、第10位變為2018年的第5、第6位,旅游功能輻射作用提升。欽州、防城港兩市整體排名變化較小,分別為2008年的第9位、第8位,變化為2018年的第8位、第9位,但防城港的排名變化波動大,2018年較2012年降低了4位。
(3)北部灣城市群呈雙核心、多層次旅游集群。綜上,南寧、海口兩市旅游能級得分遠超其他城市,且長期保持強勢,旅游經濟基礎實力雄厚,是城市群的核心旅游城市;北海、湛江旅游能級得分排名前列,兩市能級得分排名均較穩定,且北海有一定上升趨勢,是城市群旅游二級中心城市;玉林、崇左排名提升大,旅游業潛力大,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群旅游二級中心城市;其余的欽州、防城港、茂名、陽江四市,旅游業發展效果較好,是城市群旅游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城市。
(1)北部灣城市群經濟關聯度可劃分為高度、中度和低度關聯型。高度旅游經濟關聯的城市為南寧與欽州、南寧與崇左和欽州與防城港,關聯度分別為607.716、456.528、635.106,關聯度超過450,遠遠高于其他城市之間的聯系;南寧、欽州、北海、崇左、防城港與茂名、陽江、海口,玉林與海口,茂名、陽江與海口的經濟關聯度都低于30,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可劃為低關聯度城市;其余各市之間的聯系為中度關聯性城市。
(2)北部灣城市群旅游經濟關聯度總體呈高增長態勢,但不同城市間差異顯著。2008年北部灣城市群旅游經濟關聯度普遍較低,其中關聯度最高的為“北海—欽州”為3.375,最低的為“玉林—崇左”關聯度僅為0.044。從2008到2018年間,北部灣區各城市旅游經濟關聯度呈幾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長,特別是北部灣區的幾個核心城市“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的旅游經濟關聯度增強十分明顯,其中欽州與防城港、南寧分別以635.106、607.716分位居第一和第二,且四個城市中關聯度最低的北海和防城港也達到了101.99。此外,旅游經濟關聯強度由省域內部開始向省際發展,廣西區內“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與廣東的湛江、茂名等的經濟關聯度有著明顯地增長,由此說明,在北部灣戰略實施以來,北部灣區各城市之間的旅游經濟關聯得到了明顯增強,旅游經濟發展態勢較好。
(3)省際間旅游經濟關聯度有待增強。由高中低關聯度的劃分可以看出廣西區內的“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的經濟關聯度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廣東省的“湛江、茂名與陽江”也有較高的經濟關聯度,而廣西區內的城市與廣東省的城市經濟關聯度較低。由于海口位于海南島,與廣西和廣東的經濟關聯度都很低。由此可見,北部灣城市群的旅游經濟關聯度在省內的水平高,而省際間關聯度有待提高。
(1)北部灣城市群外向功能強度具有明顯的多中心和多等級特征。北部灣城市群2008年區位熵大于1的城市僅3個,到2012年增加為6個,到2018年有5個,每一段時間內都有至少3個城市作為這一區域的旅游核心地,這表現為多中心的特點。多等級的特征表現為北部灣區各個城市旅游對外功能強度的水平差異較大,表現出較強的等級分異。
(2)具有外向性功能強度的城市逐漸向省域內集中(省域內專門化水平高)。各城市具有不同的外向功能強度,具有較強外向性的城市逐漸向廣西聚集。2008年具有強外向性的城市為南寧、北海和海口;到2012年區位熵大于1的6個城市,4個位于廣西,兩個分別位于海南和廣東,到2018年區位熵大于1的城市全部位于廣西。
本文基于共生理論分析北部灣城市群的旅游產業協同性,通過城市旅游能級、城市間旅游經濟關聯度和外向功能強度三個指標,以2008年、2012年、2018年三年為數據節點,具體分析了各指標的演變特征。研究發現:在旅游能級層面,北部灣城市群城市可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旅游城市,各城市間旅游能級得分變化呈整體平穩趨勢,少數變動較大,呈雙核心、多層次旅游集群;在對外關聯度層面,北部灣城市群經濟關聯度可劃分為高度、中度和低度關聯型,且具有明顯多核心的特征,北部灣城市群旅游經濟關聯度總體呈高增長態勢,但不同城市間差異顯著,省際間旅游經濟關聯度有待增強;在外向功能強度方面,北部灣城市群外向功能強度具有明顯的多中心和多等級特征,具有外向性功能強度的城市逐漸向省域內集中(省域內專門化水平高),外向強度城市排名變動較大。整體看來,北部灣城市群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1)保持省內旅游高質量水平發展的同時,要大力推動省際間旅游經濟的關聯度提升。研究結果顯示,北部灣城市群中廣西、廣東和海南這三個省份,省域內的經濟關聯度很高,而省際間經濟關聯度非常低。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城市間地域距離較遠,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不足。因此,在進行進一步旅游規劃時,北部灣城市群要有共下一盤棋的意識,積極推動省際城市的聯系。特別是廣西,要主動積極地實施“東融戰略”,積極向廣東靠近。
(2)北部灣城市群旅游一體化發展,要找準不同城市的定位,實現城市間旅游功能的互補,避免惡性競爭。同城市應找準自身的定位,比如崇左可以發展以康養、民宿、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發展方向,北海、防城港可以發展以濱海旅游為核心的發展方向,努力實現精準定位,且保持發展方向的特色化與高質量高,盡量避免全而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