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園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7]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獻是傳承紅色文化、記錄紅色歷史的主要載體和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精神、培育愛國情懷的重要媒介和有力抓手。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全黨全社會掀起了黨史學習教育熱潮,重溫紅色歷史、傳承紅色文化、延續紅色基因是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課題,亟需更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更豐富的文獻支持。為響應時代的呼喚和社會的需求,公共圖書館應把握機遇,勇于擔當,加快紅色文獻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紅色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紅色”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釋義為:“①紅的顏色;②象征革命或政治覺悟高。”[1]關于紅色文獻概念的界定,目前國內學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相對狹義的定義認為,紅色文獻主要指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其間由中國共產黨各機關或各根據地出版發行的各種文獻資料,包括黨的領袖著作、黨組織文件及根據地出版的各種書籍、報刊等[2];另一種更為寬泛的觀點認為,“文獻”為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紅色文獻應界定為“記錄”中國共產黨成長、發展及壯大的歷史信息的一切載體[3]。關于廣義和狹義之“紅色文獻”的區別,筆者列表予以概括,見表1。筆者認為,從紅色文獻的歷史特征、物理屬性和文化內涵等整體視之,兩種觀點并不相悖。筆者正是基于以上觀點開展研究。

表1 狹義紅色文獻和廣義紅色文獻區別
紅色文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產生,在艱苦的環境下,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留存下來的紅色文獻數量少,且絕大部分為油墨印刷。油印文獻的最大特點就是印量少且難以保存。印量至多不過幾千、數百本,字跡易暈染脫落。采用的紙張多為機械磨木漿紙和酸性化學漿紙,紙張具有酸性強、質量差、保存期短等缺點[4]。經過戰爭的破壞和自然的銷蝕,留存至今的紅色文獻很少,品相完好的更少,很多都成了孤本甚至殘本,且散存多方,公藏、私藏皆有,系統收集的困難極大。
紅色文獻作為革命歷史的重要載體,除了文獻屬性外,同時還具有文物屬性和文化屬性。近年來研究者普遍認為,可將近代歷史上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且又流傳稀少的書刊資料定義為新善本[5]。紅色文獻中有很大一部分應劃入新善本的范疇。正因為如此,紅色文獻在收藏界的熱度居高不下,深受拍賣行和私人藏家的青睞,價格不斷上漲,一些文獻已在拍賣市場出現“天價”[6]。這一現象讓更多的紅色文獻與公藏失之交臂,進入私人收藏。
紅色文獻在我國分布廣泛。不同地區發現和留存的紅色文獻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反映著該地區的革命歷史、革命傳統、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等。如晉察冀地區作為抗戰時期三大根據地之一,留存的抗戰時期的紅色文獻數量多、質量好,價值也很高;又如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地區局部執政13 年,該地區保存下來的在此期間形成的論著類文獻、教育類文獻、文學藝術類文獻、生產生活類文獻、紀實類文獻以及各種報刊、文集、材料匯編、公文、賬據和票證等彰顯著延安紅色文獻的獨特風格[7];遼寧省作為抗日烽火最先燃起之地和解放戰爭重要戰場之一,以東北抗日聯軍和遼沈戰役為內容的紅色文獻最為珍貴和獨特,在眾多地區圖書館中獨樹一幟,極具價值。
紅色文獻產生的時間跨度大,內容覆蓋面廣,載體形式多樣。從產生年代看,1921 至1949 年出現的紅色文獻受歷史條件限制,數量稀缺,留存困難,收藏性強,市場價格高。但在此階段前、后產生的文獻,其內容反映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的,同樣屬于紅色文獻,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從文獻內容上看,紅色文獻可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藝術等方方面面內容;從載體形式上看,紅色文獻除了書籍、報刊等出版物外,也包括圖片照片、文件材料、信件手稿等非出版物,甚至包括布告標語、錢幣郵票、歌曲童謠、建筑遺跡等實物、非實物載體。
4.1.1 紅色文獻具有極大史學價值
紅色文獻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記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歷史、先進理論和寶貴經驗,具有極高的史料意義和現實價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能從中汲取豐厚滋養,增強歷史自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4.1.2 紅色文獻蘊藏偉大的精神力量
紅色文獻具有恒久價值,蘊含著“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碼,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全黨全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充分發掘其意義價值,釋放紅色基因的強大能量,能夠促進廣大干部群眾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勇于面對新時代的新挑戰、新機遇、新形勢和新任務,全力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4.1.3 紅色文獻屬于重要的教育資源
作為珍貴而重要的教育資源,紅色文獻承載的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紅色文獻廣泛應用到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去,利用紅色文獻不斷深化紅色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式。以紅色文獻為鑒,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能夠有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社會職能,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8]。
公共圖書館依托自身資源和人才優勢,構建集收藏、整理、保護、利用于一體的、系統完備的紅色文獻資源服務體系,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賡續優良傳統,弘揚時代新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是法律的規定,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圖書館不容回避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
近年來,隨著收藏界紅色熱潮的席卷,紅色文獻的價格逐年飆高,越來越多的私人藏家開始對紅色文獻進行系統的收藏,很多珍貴的紅色文獻流入私人收藏家或私人博物館。“高價”,一方面意味著紅色文獻多元價值得到社會公眾的充分認可,對其發掘和保護的意識正在不斷覺醒,這無疑是可喜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意識到紅色文獻市場價值提升,將導致紅色文獻更迅速地流入私藏。與公藏相比,私藏弊端較多,如收藏不系統,收藏條件和設備不夠專業,研究水平較低,利用率不高,紅色文獻巨大的文化價值很難得以實現。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收藏紅色文獻的優勢明顯:收藏管理體系更加科學系統,善本、新善本文獻存藏經驗豐富,設備專業;有專業能力強、研究水平高的學科館員隊伍;更重要的一點是,公共圖書館在保護整理的同時,有條件和能力利用紅色文獻資源開展各類的閱讀推廣活動,讓紅色文獻“活起來”,真正融入讀者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
筆者以“紅色文獻”為主題詞,依托CNKI學術發現平臺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聯合搜索,共檢索到文章71篇,其中被引頻次最多的為6 次;以“圖書館”和“紅色文獻”為主題詞檢索到文章24篇,其中被引頻次最多的為3 次。現實需要之迫切與現有研究之貧瘠形成了鮮明對比。
通過研究,筆者發現學界和業界在“紅色文獻”領域的研究相當粗淺和孱弱,研究成果數量少,質量不高。對“定義”“內涵”“屬性”“意義”等基礎性理論缺乏系統性、深入性研究。對“圖書館”開展“紅色文獻”相關工作的研究更是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理論研究是實踐應用的燈塔和路標,同時是實踐應用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忠實反映著實踐發展的狀態和水平。
新形勢下,全社會對紅色文獻的收集、保護和利用研究極具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公共圖書館加強該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責無旁貸。
目前,各地區的紅色文獻收錄單位普遍較多,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史館、私人藏家等。而散存于各處的紅色文獻數量、種類、保存狀況尚不清晰。除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和人民大學圖書館出版過革命文獻目錄外,未見其他紅色文獻相關目錄[9]。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區域普查、公開信息征集、舉辦專業會議,有效掌握重要文獻分布情況。通過摸底,盡己所能地向其他機構和個人提供關于紅色文獻保護、修復等方面的幫助。在摸清家底后,編撰本地區的《紅色文獻聯合目錄》,積極推動全國性紅色文獻聯合目錄的編撰工作。
公共圖書館構建紅色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應注意兼顧普遍性和針對性。一方面,公共圖書館對紅色文獻的收藏應盡可能全面、系統,盡量保證文獻數量的充足和種類的豐富,對紅色文獻要做到“應收盡收,應藏盡藏”;另一方面,各地公共圖書館要發揮各自優勢,根據本地區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構建具有本地區特點的紅色文獻資源體系。如遼寧省圖書館收藏的關于中共滿洲省委、東北抗日聯軍、遼沈戰役等專題的紅色文獻與本地區革命歷史聯系最為緊密,因此也最為系統全面,研究價值大,利用率高,宣傳推廣效果好。1941年滿洲拓植委員會、滿洲開拓總局、滿洲拓植公社出版的見證日本對中國進行移民侵略的《滿洲開拓年鑒》,由東北書店發行的《毛澤東選集》的早期版本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等人著作的較早版本等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地方版本館藏精品[10]。
在科學管理和利用好現有館藏資源的同時,公共圖書館還應重視對紅色文獻資源的豐富和補充。除了正規出版社采購外,還可通過廣泛征集、有償復制等方式加大紅色文獻的入藏率和館藏量。如遼寧省圖書館就曾通過登報、官媒平臺發布征集信息,征集到了一批有價值的紅色文獻資料[11]。
除了有形資料,公共圖書館可通過采訪健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革命者家屬或后代、歷史親歷者、歷史研究者等,采集口述歷史,將戰爭親歷者頭腦中的活資料及時搶救下來,形成特殊形式的紅色文獻并進行妥善保存。如遼寧省圖書館通過采訪、拍攝等方式創建的“東北抗日聯軍專題口述史”專題數據庫,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成功案例。
由于條件艱苦、環境限制等原因,紅色文獻在紙張印刷等方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養,如經歷歲月銷蝕、戰火洗禮、保護闕如等,如不能及時搶救,文獻歷史將面臨斷層。紅色文獻損壞的主要原因是紙張酸化。公共圖書館應結合本地區紅色文獻特點,協調專項資金,調撥專門人才,積極開展原生保護工作,引進文獻脫酸的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快紅色文獻的脫酸保護修復進程。在脫酸化處理的基礎上,堅持按照“過程可逆、整舊如舊、最少干預和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等原則有序推進修復工作。不斷優化紅色文化存藏條件的標準化建設,構建本地區紅色文獻的保護修復中心,推動紅色文獻保護修復工作的全方位、多層次開展[12]。
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公共圖書館應不斷深化對紅色文獻的研究和開發,加強多方合作,服務社會,服務科研,造就本地區紅色文獻的資源保障中心和研究開發中心,為推進本地區紅色文獻、紅色文化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以遼寧省圖書館為例,2017 年,遼圖“館中館”——東北抗聯史料館正式成立,館內收藏了遼寧乃至東北地區抗聯紅色圖書、報刊、檔案、照片、日記信件、實物等紅色文獻資料2000 余冊/件,較為全面系統地反映了1931 年至1945 年之間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真實情況。史料館面向全社會開放,免費提供東北抗聯專題紅色文獻和其他文獻的開架閱覽服務(珍貴原始館藏提供影印本和數字化版本)[12]。同時組織學科館員,為機構和個人提供知識服務、情報服務、智庫服務等深層次服務,開館以來接待用戶近萬人次,開展定題研究數十項,受到了學界和社會的普遍好評。
從狹義角度看,紅色文獻珍稀貴重如鳳毛麟角;從廣義角度看,紅色文獻燦若星辰而浩如煙海。無論從哪個角度說,公共圖書館難以將有價值的紅色文獻盡收囊中。為了進一步推進紅色文獻資源體系的共建共享,公共圖書館應將打造集文獻資源整合、學術成果展示、智能分析檢索、學術分享交流、線上讀者活動、信息智能推送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紅色文獻資源信息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提上日程。平臺資源不應僅局限于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應推動當地政府主導,協調本地區高校、博物館、檔案館、文史館等單位加入,甚至可納入部分私人藏家[13],努力實現平臺文獻數據資源的統一集成、關聯分析和深度挖掘,從而發現用戶現實或潛在的需求,為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個性化服務和深層次服務[14]。平臺強大的資源保障體系和智能化、多元化的功能將推動本地區紅色文獻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如圖1所示,打造紅色文獻資源信息平臺應堅持以下幾點原則:一是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建設信息平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資源收集耗時費力,操作技術性較強,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撐,后期需要人力、財力持續投入等。因此,平臺的建設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可整體規劃后分步實施,如先數字化本地區特色文獻和核心文獻,再逐步數字化其他文獻等。二是平臺的打造要突出兼容性和可擴展性。現代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在平臺建設中應選取目前最為先進的信息技術,同時為平臺的升級、擴容預留接口,推動平臺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堅持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嚴格按照中國國家圖書館相關業務標準規范進行操作,確保數據庫資源能共建共享和二次開發利用。四是深度與廣度并重。平臺的功能設計應實現多元化和多樣化。既有能服務科研創新的深度和高度,又有服務普通讀者,甚至青少年讀者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過生動活潑的線上資源和線上活動,傳播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

圖1 紅色文獻資源信息平臺框架體系與功能布局
在做好紅色文獻保護和研究的同時,公共圖書館應進一步發揮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職能,挖掘紅色文獻中蘊藏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積極開展紅色閱讀推廣活動,讓紅色文獻真正活起來,點亮讀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滋養讀者的心靈。
為發揮文獻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圍繞重大歷史題材和國家重要紀念日做好文獻展陳、宣傳工作。如遼寧省圖書館舉辦的《紅色記憶——遼寧省圖書館館藏紅色文獻展》,將包括書刊、照片、信件、手稿等在內的館藏百余部/件紅色文獻在展廳內展出,大部分展品為首次亮相。展覽推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遼沈地區掀起了學黨史、念黨恩、跟黨走的文化風尚和社會潮流。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史料深度揭示,“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通過深入挖掘歷史史料,再現原汁原味的革命歷史和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形成紅色歷史和革命英雄主題IP,并在線上線下進行全面推廣。如遼寧省圖書館利用微信平臺組織“紅色經典”薦讀專題,并組織少年兒童紅色故事大賽等活動;利用紅色文獻資源優勢開展紅色研學游,推動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與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教育基地合作,在其中設立以紅色文化為主要元素的“圖書館+”閱讀空間,讓讀者在對紅色經典的沉浸式的閱讀中,汲取文化養分和精神力量。如東北書店被稱為紅色出版的搖籃,遼寧省圖書館收藏了大量東北書店及其分店出版的圖書,主要有馬恩列斯著作、毛澤東著作及黨的部分領導人著作,革命文學文藝作品、解放區生產生活學習書籍等。目前遼寧省圖書館正與合作方商談建設以“東北書店”為模型的主題閱讀空間,復制部分珍貴紅色文獻館藏投入閱讀空間,以增強讀者閱讀代入感和體驗感,打造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紅色文化傳播中心和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