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竟 王 萌 劉桂鋒
(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江蘇 鎮江 212013)
2018 年3 月13 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自此,“文旅融合”在我國正式拉開序幕。各部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旅融合”活動,將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旅游活動中,幫助更多的游客在娛樂中學習,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據統計,2019 年元旦期間,國內超90%的受訪游客參加了文化活動,前往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科技館的游客平均高達45%以上[1]。
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機構,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圖書館應實時關注國家動態,創新順應時代潮流且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旅游活動。因此,依據“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推進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以及“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推進紅色旅游、文化遺產旅游等創新發展”的規劃綱要,圖書館應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總體思路,注重紅色文獻的保護及創新利用,探索出一套適用于“紅色文獻+旅游”的創新發展模式。
我國許多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正逐步探索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發展模式。如,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憑借出色的建筑設計、全新的文化空間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迅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網紅”建筑,成為讀者和游客的“打卡”圣地[2];蘇州市相城區圖書館開展了主題為“舌尖上的相城”的鄉土文化主題研學活動,通過美食基地游學、美食文化講座等活動,普及相城美食文化,提高了相城區圖書館的知名度;浙江省圖書館探索“圖書館+民宿”模式,把公共閱讀服務延伸到游客住地,打造出一批獨具文化特色的民宿[3]。擁有紅色文獻館藏的公共圖書館可以借鑒其他圖書館的成功案例,以構建適應群眾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徑,既達到保護和創新利用紅色文獻的目的,又能夠更好地為群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4]。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在偉大革命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紅色文獻,對研究中共黨史以及革命事跡具有重大價值。目前許多學者針對紅色文獻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和總結,主要分為4 個方面:①紅色文獻的整理研究。辛海霞[5]提出并設計了一種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型,并對其多元協作特征、運行機制、關鍵技術等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李建偉[6]在數字人文視野下,以廣東梅州土地革命檔案為例,基于“知識元”層面深化對傳統檔案的分類采集,并運用特色資源體系管理拓寬革命文化多元化的挖掘。②紅色文獻的數字化建設。羅素潔[7]以杭州市余杭區圖書館建設的“余杭紅色記憶”專題資源庫為例,在資源收集、數據庫框架設計、服務利用等方面進行研究設計,為公共圖書館實踐提供參考。葛艷聰、李強[8]通過對16個紅色文獻數據庫的考察,總結概括出數據庫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目錄為綱進行建設、全方位整合資源、并在功能上進行提升的建設方向。③紅色文獻的傳播研究。張放、嚴丹[9]對毛澤東著述多語種版本在海外的傳播及利用進行調查研究和總結。夏翠娟[10]等學者依托館藏紅色文獻資源,應用關聯數據技術、GIS技術、可視化技術完成了紅色文獻服務平臺一期項目的實踐,為紅色文獻的傳播提供技術支撐。④紅色文獻與閱讀推廣相結合。黃露[11]從豐富出版形式、深化文獻解讀、創新推廣形式、強化新媒體傳播等多角度出發研究紅色文獻的閱讀推廣。王曉園、曹慧[12]運用扎根理論,歸納分析讀者呈現的閱讀特征和行為,構建出數字化背景下讀者紅色文獻閱讀特征與行為理論模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閱讀推廣方案。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還有一些學者針對紅色文獻的開發利用進行相關研究,為紅色文獻的保護、傳播及利用價值的充分發揮提供建議和可行性發展路徑。劉洋[13]以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大眾哲學》特藏文旅融合建設實踐為案例,介紹紅色特藏資源融入紅色文化旅游的價值和意義,為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特藏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了可行性建議。張捷、孫雨[14]強調紅色文獻在紅色研學旅行中的作用,提出“以書為中心”,將圖書館紅色文獻導讀與紅色研學旅行相融合。魯祎[15]以嘉興市圖書館“紅船書苑”的體系建設為例,為公共圖書館合理規劃閱讀區域、切實加強紅色文獻的管理與宣傳、充分發揮紅色文獻資源價值提供借鑒。任慶芳[16]、朱孔山[17]在2006年針對沂蒙地區紅色文獻,首次提出將地方文獻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的發展路徑,但措施不夠具體,實施難度較大,而且時間較久遠,對于今天紅色文獻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因此,筆者在文旅融合視域下,探索性地提出紅色文獻的創新利用模式,希望以此提高沂蒙地區紅色文獻知名度和利用價值。圖書館若能將“文旅融合”模式融入到沂蒙地區紅色文獻的保護與利用中,不僅有利于紅色文獻的傳承,更有利于弘揚偉大的沂蒙精神,激勵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念。
紅色文獻不同于一般的文獻,擁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是我們研究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的巨大推動力。
目前,學術界對紅色文獻的定義和內涵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有學者把中國革命歷史上有關資料及黨政領導人的著作稱為紅色文獻,且具有較強的歷史資料性、保密性,且印數少,不重印、再版等特征[20]。但該定義過于簡單,沒能給出具體的時間限制與紅色文獻的主要存在形式。通過廣泛閱讀與查找,發現紅色文化與紅色文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可以借助紅色文化定義與文獻定義相結合的方式,總結得出紅色文獻的定義。
紅色文化,主要指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這個群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實踐中所創造出的由一系列思想、觀念、價值、精神、行為構成的特殊文化形態,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18]。”文獻指用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為儲存和傳播手段,將信息記錄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并能起到存貯和傳播信息情報和知識作用的一切載體。借鑒相關文獻中有關紅色文獻定義給出的時間范圍,紅色文獻可以定義為1921年7月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10 月新中國建立期間所形成的,包含黨的優良傳統、思想觀念、行為作風等特點的各種文獻資料,其中包括黨的領袖著作、黨組織各類文件及根據地出版的各種書籍、報刊、圖像、聲頻和視頻等形式的資料。
根據相關定義,筆者研究所涉及的紅色文獻為1921 年至1949 年沂蒙地區中國共產黨在各大戰役及歷史事件中產生、留存的各種圖書、報刊、地圖以及聲像資料等紅色文化載體。
3.2.1 革命遺跡優勢
沂蒙地區是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在國內最重要的根據地之一,戰爭時期的臨沂又被稱為“山東小延安”,這里有許多革命歷史遺跡,這些歷史遺跡正是照片采集、書籍撰寫的重要來源。筆者對沂蒙地區紅色歷史紀念地進行歸納梳理,見表1。

表1 沂蒙地區紅色歷史遺跡
由表1可知,沂蒙地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歷史遺跡,從革命紀念館到革命根據地;從烈士陵園到沂蒙文化的發源地,革命歷史紀念地遍布沂蒙各地區。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遺跡均是產生紅色文獻、傳承紅色文化的基礎,這些地域資源也同樣為紅色文獻的創新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3.2.2 紅色資源優勢
除抗戰歷史遺跡以外,沂蒙地區還擁有大量的紅色資源,如在抗戰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紅色歌曲、影視資料等,這些資源也是紅色文獻創新利用的活水源泉。筆者將這些紅色資源進行歸納梳理,如表2所示。

表2 沂蒙地區紅色資料
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地區涌現了一批勇敢、善良、堅毅的英雄人物,如以明德英、祖秀蓮、李桂芳為代表的“沂蒙紅嫂”;以王換于為代表的“沂蒙母親”和著名的“沂蒙六姐妹”,這些在抗戰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事跡均被寫進史詩中。
同時,沂蒙地區為傳承紅色精神創作了許多經典紅色歌曲,如《沂蒙山小調》《跟著共產黨走》等曲目,極具地域特色,以宛轉悠揚或慷慨激昂的曲調傳頌了偉大的革命精神。它們不僅是沂蒙地區珍貴的文化財富,同樣是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
除紅色歌曲外,這里還產生了大量以沂蒙抗戰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沂南縣馬牧池縣常山莊建立的著名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是拍攝抗戰影視劇的重要基地,現已在此拍攝了400多部影視劇作品,有“紅色影都”之稱。在此地拍攝的以沂蒙抗戰歷史為背景的代表性作品有《沂蒙老兵》《沂蒙槍聲》《抗戰中的女人》《紅娘子》《大地情深》《斗牛》等。相比歌曲,影視作品能夠帶給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抗戰時的殘酷場景、烈士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以及在戰爭中流露出的濃濃的人情味都會給人帶來一種巨大沖擊,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心理共鳴,激發群眾的愛國之情。使“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偉大沂蒙精神深入人心,外化于行,激勵人們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的成就。
對于擁有豐富歷史和資源優勢的沂蒙地區來說,響應國家號召,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開展“紅色文獻資源建設與旅游相融合”的活動具有堅實的建設基礎和巨大的地域優勢,是大勢所趨。
筆者采用網絡調查、文獻調查和實地考察的方法,分別對臨沂市圖書館和臨沂大學有關沂蒙地區紅色文獻整理和建設成果進行調研。
臨沂市圖書館是臨沂占地面積最大、館藏資源最豐富的圖書館。同時,它也是全國第一個建設沂蒙紅色文獻資料館的公共圖書館,以收藏本地區黨史、軍史相關文獻資料為主。它建館時間較晚,但是基礎設施完備、館藏資源豐富,是公眾學習、借閱和查詢資料的主要陣地。
臨沂市圖書館的沂蒙紅色文獻資料庫收藏了各類紅色文獻資料5000 余冊,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珍貴圖片1300余幅[19],其文獻主要是通過搜集、購買、社會公眾捐贈等途徑獲取。該館收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文獻數量比較多,這與沂蒙地區發生了數場戰役的歷史背景有關。
在紅色書籍方面,代表性書籍有《沂蒙紅嫂》《臨沂文史資料》《共產黨宣言》(山東版)、1918年版的《新青年》等,這些書籍歷史悠久,作為歷史時期的寶貴文獻,為文獻資料庫所珍藏。在紅色歷史資料方面,該館藏有中國共產黨天津市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文件記錄手稿,是關于中國共產黨發展史的珍稀的會議記錄資料。同時,該館還保存有抗戰時期的照片集,這些散落在各地的照片由館員們通過走訪、征集等方式收集起來,整合在一本名為《沂蒙之光》的相冊中,成為見證沂蒙革命戰爭的稀有影像資料。通過一張張黑白照片,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場場戰役中,深刻感受到了英勇無畏的沂蒙革命先烈勇于戰斗、勇于犧牲的英雄氣概及其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念。同時,也再次激發了我們的愛國熱情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敬佩之情。
臨沂大學在紅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面起步較早,建設有沂蒙紅色文獻資料庫,收集紅色文獻資料近兩萬冊,最早收集的紅色文獻為《共產黨宣言》,被稱為紅色資料庫的紅色源頭。在書籍方面,沂蒙紅色文獻資料庫在2000 年開始征集地方文獻,其中包括紅色文獻,沂蒙地區為主要部分,同時還包括棗莊、日照等地區的紅色文獻。2012年后開始著重收集沂蒙地區紅色文獻,主要途徑有:①書商征集,主要為本地書商提供;②網購,通過孔夫子舊書網搜尋遺落在別處的沂蒙紅色文獻并進行購買;③向史志辦(黨史委)尋求捐贈;④到其他地區的舊書市場如濟南英雄山舊書市場尋找并購買沂蒙紅色文獻資料。除書籍外,該資料庫還收藏有紅色報紙和期刊。報紙主要為1950年開始至今的《大眾日報》,其中時間較早、較難獲得的報紙是以縮微版的形式呈現的;期刊主要通過大成老舊書刊全文數據庫搜索并獲取。
除沂蒙紅色文獻資料庫外,臨沂大學還建設有3個數據庫。一是建于2010年的以沂蒙革命根據地志為框架的沂蒙紅色文化數據庫。二是臨沂文史資料全文數據庫,紅色文獻按三區九縣分類分別建設相應數據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蘭山、蒙陰、平邑等地區。以期的形式發布,每期20 篇,讀者可以在文史資料全文數據庫中進行全文檢索。三是臨沂黨史大事跡,其為整合數據庫,主要包括黨史史志、中共黨史發展史,呈現形式為“年份+月份+事件”,因此便于用戶按照歷史事件進行查找。
綜上,沂蒙地區紅色文獻資源數量較多,種類豐富,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獲取渠道有限,讀者一般無法自由獲取資料。因此,要讓沂蒙地區紅色文獻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使更多人了解沂蒙紅色文化,就必須拓寬其發展路徑,結合當下的文旅融合發展形勢,尋求新的探索方式。
文旅融合是一種優勢互補的產業價值創新。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優勢互補[20],在融合過程中有助于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互利互惠的雙贏格局。文化因素能夠豐富旅游內涵、拓展旅游形式、增強旅游深度、提升旅游吸引力;反過來,旅游又可以傳承文化因素、加強文化宣傳、拉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繁榮。沂蒙地區依賴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如沂蒙山云瀑洞天旅游區、沂水天上王城風景區、王羲之故居、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竹泉村旅游度假區等景區越來越受到游客的歡迎。沂蒙地區在全國紅色旅游產品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在《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將山東規劃為全國紅色旅游重點區域,其中,“濟南—濟寧—棗莊—臨沂”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沂蒙山根據地等6大紅色旅游景區列入經典景區[21]。但論及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沂蒙地區還未啟動此類型的發展規劃。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沂蒙地區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探尋沂蒙地區紅色文獻創新性利用的發展模式,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促進多方面多領域取得進步。
紅色文獻是一種特殊的館藏資源,其歷史悠久,而且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但因其生成年代較早且經受了戰火硝煙的破壞,甚至經過多次轉手,所以史料原本的紙張比較脆弱,讀者一般無法接觸到一手資料,這就給那些對紅色文獻感興趣的讀者群體以及進行相關科研的學者造成了一定困擾。加之革命戰爭時期距離現在越來越遙遠,許多年輕人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逐漸減弱了對這段歷史的共情能力,弱化了進一步了解紅色文獻的興趣。因此將紅色文獻資源和旅游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豐富紅色文獻的傳播方式,滿足那些對紅色歷史感興趣的群體通過不同形式翻閱紅色文獻的渴望。同時,對酷愛旅游的年輕人來說,借助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拓寬沂蒙地區旅游勝地的宣傳路徑,提高地區知名度,有助于其在旅行中了解歷史,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在紅色文化的浸染下引起內心共鳴,強化愛國主義情感,真切地感受到先烈們的英勇無畏和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由此不僅能夠達到促進紅色文獻廣泛傳播的目的,加強紅色文獻的傳播力度,更能夠提高沂蒙地區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此地游覽。
沂蒙地區紅色文獻采取文旅融合的方式進行創新利用,將會有多種行業參與進來,形成大型產業鏈,推動沂蒙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式的發展會促進紅色文獻與旅游業的合作,將文獻閱讀與旅游結合在一起,以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與形式多樣的讀者服務為景區帶來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22],有助于開發沂蒙紅色旅游示范區,形成本地區特有的旅游模式,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同時,與旅游業密不可分的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銷售業等也會獲得極大的經濟效益。
因此,通過文旅融合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實現紅色文獻的創新性利用,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商業的發展,拉動沂蒙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沂蒙地區紅色文獻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進行革命斗爭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財富,以及“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偉大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樣,都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產生的,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這種精神創造于人民群眾中,凸顯的是沂蒙老百姓的人民之魂。
通過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助于紅色文獻的宣傳與利用,拉動沂蒙地區經濟的發展,最重要、最深刻的意義在于,當游客置身于紅色革命紀念地場景中,閱讀著紅色文獻,聆聽著導游的講解,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受到沖擊,心靈受到極大震撼,能真實地感受到沂蒙老百姓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真切體會到共產黨的偉大,領略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革命烈士們英勇奮戰、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戰精神。基于此,游客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紅色文獻中所記錄的歷史事件,牢記沂蒙精神的真正含義,使得紅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深入人心,以此達到傳承紅色文化、賡續革命精神的目的。
為了使沂蒙地區紅色文獻在文旅融合視域下實現效益最大化,需要在其發展路徑上不斷進行創新探索,設計出一套最適合的發展方案。隨著文旅融合發展的熱度不斷提高,許多圖書館已經開始采取各種創新性的發展模式,如將圖書館作為旅游景區、將圖書館嵌入旅游景區、利用圖書館助推研學游、利用圖書館拓展旅游服務等[20]。通過借鑒其他圖書館的成功案例,結合沂蒙地區紅色文獻自身特點,探索性地提出以下沂蒙地區紅色文獻創新利用模式,希望借此發展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研學旅游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以提升中小學素質為目的,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相交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23],其針對的人群主要是兒童青少年。通過旅游加學習的新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在娛樂中實現教育的目的。
許多地區進行了研學旅游閱讀推廣的有益嘗試。如湖北省圖書館、金陵圖書館、太原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根據自身館藏特點和地方文化特色舉辦了戶外探索、詩詞鑒賞、綠色環保等內容或主題的研學旅游活動[24]。實地考察加上知識講解,給孩子們帶來了一種更加直觀的閱讀體驗。這種前所未有的經歷能夠極大引起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使知識記憶更加牢固。借鑒上述經驗,沂蒙地區可以將紅色旅游與紅色文獻閱讀相結合,廣泛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按照旅游地點與紅色文獻記載內容相對應的原則設計路線圖,依據時間順序帶領孩子們重走每一個重要戰役遺址,并培訓專業人員進行相關歷史背景的講解,提升青少年兒童了解紅色歷史的興趣、宣傳沂蒙地區紅色文化、提高年輕一代人的愛國熱情。
若想實現紅色文獻利用最大化目標,使其發揮更多社會價值,可以采取與產業合作的發展模式,豐富合作伙伴,進行多領域交叉合作。
(1)“紅色文獻+旅游業”。這種模式是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合作模式。擁有紅色文獻的圖書館可以同當地旅游機構合作,將紅色文獻所記載的內容與對應景點相結合,加強導游培訓,在進行景點講解時加入紅色文獻內容的介紹,在宣傳紅色文獻的同時加深游客對景點的印象。(2)“紅色文獻+賓館酒店”。對游客來說,除游購娛之外,舒適的休憩環境也尤為重要,因此可以加強紅色文獻與賓館酒店的合作,利用賓館酒店專門提供的空間設施,放置印刷型、縮微型或電子版的紅色文獻供游客閱讀,也可以在休息區、大廳設置視頻播放點,將抗戰歷史拍攝成紀錄片的形式循環播放。這種合作形式不僅能夠擴大紅色文獻閱讀推廣范圍,豐富閱讀推廣模式,又可以為賓館酒店增加新的服務內容,吸引更多游客,實現其經濟效益的增長。(3)“紅色文獻+飲食業”。沂蒙地區的特產同樣是傳播紅色文獻的重要載體。借助“沂蒙六姐妹煎餅”“八寶豆豉”“糝”“蒙山全蝎”等沂蒙地區特有產品打造紅色飲食品牌,結合每一種產品背后的革命故事,在向全國推廣沂蒙特產的同時講述紅色歷史,以此擴大紅色文獻的宣傳面。(4)“紅色文獻+廣告商”。創新利用紅色文獻應注重加強與廣告商的合作,設計出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宣傳片,在電視、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廣泛傳播。擴大宣傳范圍,引起更多群體注意,以提高紅色文獻對大眾的吸引力、影響力。
跨界產業合作模式,既有利于紅色文獻的宣傳,提高紅色文獻知名度,又有利于促進各產業的發展,帶動旅游業、餐飲業等產業經濟增長,拉長良性經濟發展鏈條。
圖書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是發掘特色資源、深化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社會實踐[25],可以極大豐富傳承先進文化的載體形式。我國眾多圖書館依據自身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在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中取得了初步成功。如,國家圖書館推出的“慶賞升平”“甲骨文”“十竹齋”“三山五園”“典博文芳”“芥子園”六大系列文創產品[26],南京圖書館開發的“十竹齋”“水滸傳一百零八將”等系列文創產品,山東省圖書館開發的“木蘭秋狝”“十美圖”等系列文創產品。許多圖書館結合本地區文化特征,設計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頗受公眾青睞。
借助紅色文獻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與企業合作,可設計生產出獨特的紅色文創產品。如,將沂蒙著名革命遺址、抗戰烈士群像制作成掛飾、冰箱貼等小巧易攜帶的產品;以記事本封面為載體,設計出展現“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等善良、勇敢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設計出獨具紅色文化特色的服飾等實用性產品,或將紅色文獻中記載的真實歷史事件以漫畫集的形式加以呈現。
通過制作、銷售文創產品,創造性地將紅色文獻內容與實物融為一體,以一種更加貼近人們生活的方式,將紅色文化基因注入其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心理。紅色文化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得以傳承,人們的愛國之情也會在日常所見的文創產品中得到升華。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立足沂蒙地區紅色文獻研究現狀,結合“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提出紅色文獻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創新利用模式是一個探索性的突破。在政策方針的指導下,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實現文旅融合視域下紅色文獻的創新利用,不僅有利于拓寬沂蒙紅色文獻宣傳路徑、推動沂蒙地區經濟發展,更有利于紅色基因的傳承,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波瀾壯闊,百年初心的歷久彌堅。在新時代,作為中華兒女要緊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讓自身命運與民族命運血脈相連,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