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泥 李芳菲
[1.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7;2.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116029]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建設文化強國為目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1]。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主動把握發展機遇、尋求轉型突破口,提升自身服務效能,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教育、文化交流、科研創新、文化傳承等社會功能,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第三空間”建設理念逐漸成為共識,空間再造成為公共圖書館高質量、高效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空間再造是保障公共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功能高效運行與進一步完善的有效方法之一。公共圖書館實施空間再造,可充分發揮館內空間功能,對提升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通過文獻調研和網絡調查發現,目前關于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相關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服務品牌研究、技術應用研究、理念創新研究及再造模式研究4 個方面。杜希林、劉偲偲[2]對公共圖書館服務品牌進行了深入調查,通過考察不同城市群和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情況,對全國各地區圖書館的服務品牌和再造模式進行了整理概括,并提出了發展意見。技術應用是目前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熱點研究方向,姚雪梅[3]、郭亞軍、張瀚文、盧星宇、陳奕良[4]等學者結合AI、“AI+5G”等新技術在圖書館空間再造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王天泥、劉妍[5]、王輝[6]、柯陽青[7]、林黎南[8]等學者基于人工智能對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策略與方法、效能提升路徑進行理論研究。結合圖書館發展理念,不少學者提出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創新理念。以鐘偉[9]、王躍虎[10]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及服務要堅持創新、人文、綠色、以人為本等理念;曹明芳[11]孫超、劉咸[12]認為,合理性、市場細分、經濟適用等是圖書館空間再造需要遵循的原則。鐘偉[13]、姚春美、蘇瑞竹[14]、王毅、趙晉凱[15]、朱華贈[16]等學者致力于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模式研究,就空間構建、空間優化、功能重組、特色展現、共享模式、建設路徑、轉型方式、價值體現等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思考。
此外,圖書館業界對空間再造也十分關注,多次召開空間再造相關主題的大型學術會議,力求推動圖書館空間建設,為學者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拓寬研究思路。2017 年 6 月 22 日,“圖書館空間再造與功能重組轉型”研討會于上海市徐匯區圖書館舉辦,圍繞空間再造理論、設計原則、布局方式以及再造實踐等問題展開研討。2021 年6 月9日,“2021年圖書館紅色空間與紅色專藏論壇”于山西太原市圖書館舉行,學者們圍繞圖書館紅色空間與紅色專藏建設專題,就紅色專藏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問題展開討論,互相交流紅色空間的建設經驗。2021年7月22日,“面向智慧時代的圖書館空間服務創新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學舉行,會議圍繞“面向智慧時代的圖書館空間服務創新”展開討論,交流我國圖書館在空間服務探索的成功經驗,分析和討論當前和未來圖書館空間服務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在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實踐方面,許多圖書館進行了積極探索,大致可分為服務品牌建設實踐、新技術應用實踐及理念創新實踐。在服務品牌建設方面,河北石家莊市圖書館打造了自己的服務品牌,建設了盲人書屋、24小時自助服務大廳等新型空間,為特殊人群及有特殊需求的讀者提供更加細致的服務。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深圳圖書館開辟了數字體驗空間“愛來吧”、全民閱讀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捐贈換書中心、城市經典閱讀空間“南書房”和公眾教育學習空間“講讀廳”等定位不同的新型圖書館空間[17];遼寧省圖書館設立了眾創空間、24小時智慧空間;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聯合企業,設立了“社區智能閱讀”空間,為居民的空閑時間提供閱讀機會;徐州市圖書館開啟紙電數統一檢索;嘉興市圖書館啟用LSP系統。在理念創新方面,深圳鹽田區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作建立9間“智慧+”分館,為讀者提供多元化服務;長沙市圖書館設有玩具圖書館、多元文化館、長沙人文館、新三角創客空間、咖啡書吧和閱讀花園等多個文化服務空間。
筆者對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實踐進行梳理及對比后,挑選了3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實踐進行細致分析。
太原市圖書館在2017年完成擴建重新對外開放后備受讀者青睞,快速“走紅”,成為業界著名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紅色閱讀空間“馬克思書房”是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太原市圖書館打造的一個紅色主題空間,其服務效能取得了超出太原市圖書館其他文化服務空間十幾倍的卓越成效[18]。
“馬克思書房”是全國首個以紅色思想為主題的圖書館閱讀空間,空間功能并不是完全獨立分明的,而是彼此交融的。各個空間相互成就,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以有限的空間打造出了具有無限潛能的主題書房。“馬克思書房”的空間功能可大致概括為展示空間、閱覽空間、研討空間、體驗空間、活動空間5種(詳見表1)。展示空間功能為展覽馬克思形象、馬克思相關著作及習近平總書記的“奮斗幸福觀”金句等,以直觀的視覺沖擊向讀者展現馬克思刻苦勤奮、孜孜不倦求索真理的偉大形象;閱覽空間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紙質及電子文獻及溫馨美好的閱讀氛圍,紅色文獻種類數量眾多,且文獻分類詳明易查找;研討空間為讀者提供了具有時代感、設計感的交流討論空間;體驗空間為讀者提供了抒發感悟、沉淀所學的空間;活動空間結合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通過開展各種宣講、學習活動,傳播紅色思想。

表1 “馬克思書房”空間功能分布
“馬克思書房”一經成立,迅速成為社會各界開展紅色活動的重要平臺。除了社會各界的參觀學習活動,太原市圖書館也積極探索以“馬克思書房”為平臺開展館內思政教育活動。其中,品牌思政課“少年公開課”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的充分肯定。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是一例十分成功的“文獻集中收藏,空間功能疊加”的公共圖書館主題服務品牌空間再造案例。
天津市中新友好圖書館是中國政府與新加坡政府合力打造的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綜合運用當今最新智慧科技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是中新友好圖書館的重要目標之一。中新友好圖書館的微信小程序“室內定位導航”能夠做到清晰規劃路線、精準導航,便捷用戶快速找到任何想要前往的功能區或圖書。微信小程序“在線辦證”讓用戶實現使用手機微信就可以遠程辦理讀者證。中新友好圖書館在館外設立了頗具特色的“汽車穿梭還書”系統,讀者可以在車上就完成還書操作,同時另設24小時智能還書柜以方便讀者進行書籍借還等服務。移動借閱機又名“有借無還”掌上書庫,讀者使用手機掃描操作后即可免費下載電子圖書。“智能盤點機器人”“智能分揀機器人”是圖書館書籍整理的機器人組合,前者可盤點圖書生成錯架報告,后者對讀者還回圖書進行分揀、分類。此外,館內還有提供問題咨詢服務和館內導航服務的桌面機器人和導航機器人。為提高用戶體驗,館內還設有有聲繪本讀物區,AR、VR、3D打印、電子書法等新技術體驗區,專業錄音棚、影音欣賞區等。除實體智能應用外,中新友好圖書館還應用大數據分析輔助圖書館管理和決策。
作為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新友好圖書館的智慧空間建設真正做到了將智能融于服務,用技術為用戶帶來便利。杜希林、劉偲偲兩位學者也評價中新友好圖書館是“名副其實的智慧圖書館”,現已成為國內“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典范。
杭州圖書館共建設了27家涉及各個領域的主題分館,每一個館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在全國具有示范性作用。杭州圖書館根據杭州市地域文化以及讀者差異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科學選擇分館主題,并通過自建及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合作兩種方式,探索出主題分館建設的杭州模式。
在我國,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都配備了完善的特殊群體服務設施,但很多特殊群體由于擔心遭受歧視或來自正常人的心理壓力,不愿前往公共圖書館[19]。杭州圖書館正是考慮了視障讀者的這種需求,將盲文分館建立在浙江省盲人學校內,并配備專職圖書館員,充分為視障人士提供圖書館服務。主題精細化為有個性化體驗、閱讀需求的讀者提供了極大便利。除了主題的選擇外,圖書館服務制度也是杭州圖書館主題分館模式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杭州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服務”和“信用借還服務”保證了“一證通”服務體系的實施,也確保讀者可以就近完成圖書借還,并享受線上線下的雙通道信用借還[20]。這一系列服務模式讓主題圖書館真正做到滿足讀者用戶差別化、個性化、特色化、專業化的文化需求,而不是讓服務不著實際。
杭州圖書館已經成為杭州市的文化地標,其主題分館建設不但對圖書館界的主題圖書館空間再造有著借鑒意義,對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城市文化建設與輸出有重大影響,是充分發揮圖書館空間功能與提升服務效能的重大舉措。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作為城市文化符號的象征[21],承載著城市文化的傳承、交流與輸出功能。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再造,一方面需要考慮外在的建筑形式。公共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再造要結合城市文化個性,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出符合城市文化定位的公共圖書館文化形象,助力城市輸出文化價值理念。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要做好城市文化傳承、交流的內在建設。深度開發利用城市的特色資源,探尋城市記憶。如黑龍江省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海南省圖書館、大連圖書館、太原市圖書館等,以圖書館建設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傳承、梳理、凝練、創新城市文化傳統、脈絡、特色、風格[22]。智慧城市建設中,文化地標相當重要[23],公共圖書館要積極構建交流空間,為城市與市民提供平臺,舉辦城市文化活動,打造高效率、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傳播城市文化,推動城市文化建設。
公共圖書館服務要“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圖書館學界、業界的共識。空間再造的終極目標是提升空間服務效能,更好地服務用戶。在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中,要充分調研用戶需求與意愿,增加空間再造中用戶的參與度,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增強用戶體驗的舒適感和溫馨感。及時了解用戶使用率低、利用不便的空間區域,做好再造規劃,提高公共圖書館空間運行效率,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圖書館空間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24]。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文化氛圍也十分重要,公共圖書館舉辦文化活動,也要充分考慮讀者文化需求,以豐富用戶精神生活為目標,全方位打造“以人為本”的公共圖書館空間。
設備更新在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再造中,具有重要意義。硬件設施更新、升級、替換是公共圖書館空間智能化、服務智慧化的主要途徑。交互式電視、3D 打印機、投影設備、圖書分揀機器人、VR體驗器等硬件設施,是目前圖書館中常用到的智能設施。智能設施的引入既要是公共圖書館更新升級的代名詞,也要成為用戶服務效能提升的重要支撐。大部分圖書館由于存在資金、技術方面的問題,一些智能設施平時被“藏”起來,只在重要的活動中才會“露面”,在日常的用戶服務中無法做到充分利用,導致這些智能設備未能完全發揮自身價值,沒有達到提升空間服務效率的目的。在日后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過程中,引入新設備時圖書館要做到利用設備而提升服務效能,而不是讓館員為設備服務。
學者沈奎林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難用也不是智慧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在空間再造過程中,要實現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齊頭并進,構建出真正方便讀者使用,有助于圖書館自身管理的圖書館空間。太原市圖書館在空間再造中既對實體空間進行了具有時代性、設計性的建設,也對虛擬空間進行了建設,提供了多項數字資源服務。中新友好圖書館以全面的智能服務成為智慧圖書館的代表。人工智能技術趨于成熟,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建設要以智慧圖書館為建設目標,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引入到智慧圖書館服務中,實現新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中的真正使用。
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再造不僅要重視前期統籌設計與中期的再造實施,更要重視空間再造后的評估。相關學者研究認為,目前學者關于空間評估的研究相對薄弱,大多數研究成果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且理論研究不足。空間評估既要包括專家評估,也要包括讀者反饋。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在每次活動開展后都會對活動進行記錄,收集活動參加者的意見和建議,為后續活動改進提供依據。每個公共圖書館要根據本館面向的服務人群和開展的館內活動,構建并不斷完善評估體系,重視每一個流程的評估。圖書館界也應更多地關注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過程評估及效能評估,嘗試構建科學完善的評估模型。圖書館空間再造應構建全流程評估機制,建立以圖書館空間效能發揮為核心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以科學評價結果為依據保證空間再造工程的科學實施和持續發展,有效提升圖書館空間的服務效能。
“空間是一切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礎。”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再造與服務效能息息相關,推動公共圖書館空間優化再造,有利于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有助于推動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在空間建設中,公共圖書館要找準自身定位,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目標,精準了解讀者需求,重視空間評估,做好經驗總結,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