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妍 柴玉燕
(1.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85;2.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學校科研、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實踐基地。隨著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圖書館空間的定位及功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也對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再造及服務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應積極適應數字時代的變化,根據師生需求進行相應的圖書館空間再造,增強師生與圖書館間的情感交流,使圖書館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及利用。
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既是對圖書館已有實體空間、虛擬空間、服務模式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新式空間的建設。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對實體空間進行再造的同時,也在推進虛擬智慧空間的建設,關注實體空間的休閑、研討、學習、創新功能,同樣注重通過虛擬空間的建設實現數字資源的普及和系統性組織,便于師生獲取及利用。
目前,國內不少高校圖書館在實體空間再造方面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詳見表1),可概括為創客空間、多媒體服務空間、人文情懷空間3種類型,改造后的高校圖書館空間不再是簡單的館藏利用空間,而是融合了文化體驗、聯合辦公、創客制作、專業研討、數據資源更新等多項功能的一體化學習休閑場所[1]。

表1 代表性的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項目
(1)創客空間
圖書館創客空間是指在圖書館內開辟的一個專門為人們進行合作、設計、創造服務的空間。創客空間建設是圖書館緊跟潮流,積極開展教育活動的有力載體。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為大學生創客團隊開展交流活動提供了平臺。高校圖書館積極創立創客空間,激勵師生進行文化創意產品、科技產品等創造,于過程中豐富讀者的知識儲備。如武漢大學圖書館響應中央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樹立了“三創”教育理念,創立了工學分館、信息分館創客空間。工學分館的“音樂+咖啡+創意+夢想”的模式以及雙屏云桌面終端空間為小型團體研討和聚會提供了理想場地;信息分館的IT 創造新技術為讀者創意交流、微視頻學習、新技術體驗、電子繪圖、視頻編輯和3D打印等技術體驗提供了專業場所[2]。
(2)多媒體服務空間
多媒體服務空間包括視聽觀賞結合的多媒體觀賞區和多媒體實踐區,前者用于休閑欣賞學習,后者用于教學輔助。南京大學圖書館開通了歌德電子借閱機服務,電子圖書與出版社紙書同步發行,每月更新200本電子圖書。同時在二樓閱讀經典區有“閱讀經典計劃”圖書,在“瀑布流”電子圖書借閱機上,可提供約3000 種正版電子圖書的下載服務,涵蓋名家經典、大眾社科、歷史文化、經濟管理、醫藥保健等內容。用戶通過借閱機觸摸屏可瀏覽圖書簡介、閱讀圖書內容,也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在屏幕上上下拖動頁面調整閱讀位置。此外,通過微信或者學習通客戶端掃描圖書二維碼,讀者即可將電子書收藏或下載到手機,下載后的電子書無閱讀時間限制,無需閱讀流量,免費體驗高清電子閱讀,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讀者提供身邊的移動數字化閱讀服務。除此之外,自助借還機、高清投影設備、報告廳等設施設備充分滿足了讀者對圖書館的多元需求[3]。
(3)人文情懷空間
高校圖書館不僅是一棟簡簡單單的藏書樓,更肩負著傳承知識,弘揚人文精神的使命,在發揮基礎教育功能的同時,也是孕育傳播紅色人文情懷的搖籃。江蘇大學圖書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于2021 年6 月建成了“紅色經典空間”,舉辦了紅色空間揭幕暨經典文獻分享會,特開辟打造紅色閱讀空間,挖掘傳播“四史”中蘊含的初心之源、奮斗之魂。開展紅色經典教育,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情懷。依托于紅色閱讀空間,江蘇大學圖書館組織了讀書分享會、推介會、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的紅色閱讀活動,讓每一名讀者深入學習,用心感悟。高校圖書館設置的休閑服務區和特殊服務空間也是高校圖書館人文情懷的重要體現。一些高校館設置了影音觀賞室、讀者餐廳、休閑閱讀區,方便讀者社交與飲食。適應高校圖書館逐漸向社會大眾開放的目標趨勢,有些高校圖書館積極承擔社會文化傳播職能,有的高校圖書館設置了特殊群體服務中心等活動區域,將殘障人員服務空間設置在易于到達的低樓層,并裝配有盲人識字系統、盲文打印機、JAWS(將屏幕文字轉化為盲文或者語音)等無障礙閱讀裝備。有些高校圖書館的學習空間會在特定考試前后延長開放時間,以緩解考試周高峰人流對學習空間和服務空間造成的高峰擁擠和空間不足等矛盾。以上各種空間再造形式都是高校圖書館人文情懷的象征[4]。
虛擬智慧空間的出現,打破了實體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擴大了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的輻射范圍,延伸了讀者查詢資料的時間、空間維度。實體空間難以實現的功能,可以用虛擬的形式來補充,將資源和服務以任務驅動式結合,有效延伸讀者利用館藏資源的時間空間維度。
(1)數據資源建設
數據庫是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高校師生進行學術研究的主要依托資源。目前,依據讀者日趨多元化的需求,受經費、主流需求等影響,高校圖書館不可能購進所有的數字資源,因此一些高校圖書館結成區域性、學術性等聯盟,共享數據庫資源,大大提升了圖書館信息獲取、資源共享的便捷性。通過資源整合,讀者可以通過統一的入口獲取不同來源數據庫的數字資源,快速、便捷地獲取利用信息資源。以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為例,分為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自建數據庫、試用數據庫、OA 數據庫(同行評議過的科學論文、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等學術文獻等組成的資源)5種。數據庫包括本校師生常用的數據庫,如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全文數據庫、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超星圖書館、國學寶典、Emerald(愛墨瑞得)期刊數據庫等80余個數據庫。同時,在網站底部,附上了一些常用數據資源的鏈接,高校圖書館與其他機構進行聯動合作,讀者在本館網站就可以直接進入與其合作的網站,并免費訪問高校圖書館已經購買的資源信息,方便讀者汲取、利用[5]。
(2)虛擬共享平臺建設
高校圖書館建設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為高校師生提供開放的網絡教學培訓課程,是國家優質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武漢大學圖書館建立了小布微課、數據庫在線課程、網絡開放課程、慕課(MOOC)等相關網站資源。數字課程包括信息素養課程、信息查找與應用課程、NoteExpress 網絡直播培訓、Westlaw 法律檢索網絡研討會課程、EB?SCO 數據庫在線培訓等;網絡開放課程采用的網絡平臺有網易公開課、愛課程、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新浪公開課、EdX、Coursera、慕課多方網站,為師生和社會公眾提供國內外名校公開課,并在門戶網站提供了相關資源鏈接,方便讀者查找和使用。南京大學圖書館以NLSP 為基礎進行數據收集、積累,以中央指引庫為核心打通數據應用,并在分析讀者瀏覽軌跡的基礎上,對讀者進行畫像描繪,向讀者精準推送感興趣的服務資源。
(3)網絡社交平臺建設
高校圖書館構建網絡社交平臺,將資源和服務進行有機結合,以便于讀者從不同終端平臺獲取信息資源,例如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等[6]。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微信公眾號為平臺推出2021閱讀推薦書展系列活動,結合北京大學2020 年閱讀報告、北大學子2020 年度讀書推薦、豆瓣2020 年度讀書榜單、建黨一百周年等專題榜單推薦好書,并附上書目簡介以饗讀者。高校圖書館還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本館特色文化的線上推廣和文化產品展示,如武漢大學圖書館聯合1125個圖書館舉行第二屆“圖書館杯”主題圖像創意設計征集活動,并精選其中50 件優秀作品于線上展出;以“我眼中的圖書館”為主題的“惟美是圖”攝影比賽[7]。浙江大學圖書館為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更好更快地解決師生訴求,提升咨詢效率,探索“最多找一人”的服務機制,建立圖書館總咨詢服務平臺,開通“圖靈靈”一站式服務,專門為師生提供圖書館服務方面的咨詢。受理范圍涵蓋資源推介、借閱服務、查收查引、專利服務、信息素養教育、數據庫訪問、情報服務、戰略咨詢等相關業務咨詢,并在其門戶網站上提供相應的聯系方式與讀者進行及時互動[8]。
3.1.1 資金、資源支持力度有限
我國部分高校圖書館因原始館舍實體空間不足,且絕大部分資金用于文獻資源的購入,不足以支撐建造新館或為圖書館增添設施,圖書館空間再造之路步履艱難。因此,如何在時間、空間、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對本館已有的實體空間進行建設再造,是大多高校圖書館面臨的空間再造的重點問題。
3.1.2 空間利用率低,功能單一
國內高校圖書館傳統的空間建設,表現出功能較為單一、空間利用率較低等問題,部分高校圖書館僅提供閱覽、外借與自習功能。有調查顯示,有63%的研究生、64%的本科生和75%的教學型研究生都在圖書館自學[9]。圖書館在設計規劃學習空間時,館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為主,空間設計較為固化,無法滿足高校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學術研究、創新創業、活動交流等多元化的服務功能,與時代發展要求脫節。而現代圖書館的功能需求早已經大大擴展,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將空間再造早日提上日程,通過圖書館空間再造,拓展空間服務的廣度及深度。
3.2.1 服務范圍不夠廣泛
受服務范圍的限制,大多數高校圖書館虛擬空間用戶以專家學者、本校師生為主。因高校內部數據庫登錄使用需要學校內部人員賬號,這就大大限制了校外用戶對高校圖書館數據資源的利用。2018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48 條與55 條分別規定,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高校有依法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義務,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相比,具有更專業性、學術性的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市民的讀書需求也日益增長,高校科研院所圖書館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可以彌補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類型較少的缺憾。通過虛擬空間建設,實現服務社會用戶的功能,有利于盤活高校圖書館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資料的科研、史料、知識價值。
3.2.2 數字資源效用性有待提升
隨著信息化的普及,用戶對數字資源的需求增加,獲取資源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高校圖書館在進行資源建設時,重心逐漸由紙質資源轉向電子資源。高校圖書館雖然每年都會將大部分資金用于數字資源建設,但是由于資金不足、每年新增資源種類多樣、資源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如何購進高質量的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數字資源成為如今困擾高校圖書館的一大難題。因此,如何辨別和引進“有效有用”的相關資源,并將數據資源進行整合,為讀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資源服務,滿足高校或者研究機構學科發展的實際需要,是如今高校圖書館虛擬智慧空間建設應關注的重點。只有全面掃描用戶使用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行為數據,對相關數據進行系統深入分析,立足實際制定資源建設策略,才能讓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得到更高的投資回報[10]。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文化內涵和知識文明的象征,是師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交流、分享的重要場所。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圖書館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在空間再造中提供一個供學術交流和分享、興趣培養的多元化學習區域,為滿足師生不同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新時期高校圖書館內求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必須緊密結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不能隨波逐流、流于形式,而是開展有特色的空間服務。如安徽大學圖書館、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在空間建設過程中以古籍文化資源為文獻收藏的重點,開展以古籍修復體驗、地方特色文化學習和館藏歷史為主題的文化體驗式活動,滿足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讀者置身其中,可以近距離接觸古籍文化,加深對館內古籍的認知,以達到宣傳、普及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安徽師范大學被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是安徽省高校圖書館中古籍藏書最多的圖書館,為傳播學術思想、傳承敬文精神,連續十年舉行品牌活動“敬文講壇”,打造敬文苑、敬文展廳等學習共享空間,開展120 余次專題活動,并在學校官網、微信公眾上進行宣傳,擴大影響范圍。
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可能受到資金、空間等限制,沒有多余的精力新建館舍或者擴增空間,因此,充分挖掘現有空間,對原有空間館舍的改造至關重要。圖書館空間布局再造,首先要對其原有空間構造和驅動機制進行調研,獲得一定程度的認識之后再進行空間再造實踐。空間布局應該采用空間互嵌模式,做好統籌安排,無論空間大小,只有真正被讀者利用才能體現空間的價值。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不僅是對原有必備空間的改造,也是對空間的重新劃分,使每部分空間都能充分利用,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需要各高校圖書館對空間進行總體規劃,協調好每個空間的布局設計,確保再造后的空間布局能夠支撐未來五至十年的服務需求。
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既要重視紙質資源建設,同樣要重視電子資源的建設。由于電子資源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獲取方式、館藏數量等的限制,便于讀者利用,因此,電子資源的購入至關重要。資源選擇是其生命,關聯整個數據庫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水平。首先,高校圖書館要根據本校的學科發展需求、藏書需求、科研需求,堅持以用戶需求為本的資源建設原則,優先購進所需的電子資源,改善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結構。其次,要重視中外文資源數據庫建設,外文文獻資源是了解全球學科行業發展的重要依據。最后,注重本館特色數據庫資源建設,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業務開展的基礎,也是圖書館持續發展的關鍵。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是具有地方特性的專題性資源,特色數據庫建設水平需要反映教學科研水平和歷代專家學者的歷史傳承。如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建設了李政道數字資源中心(Tsung Dao(T.D.)Lee Archives Online),為讀者提供科藝、授業、史記、物理、實事等相關數字資源,并提供虛擬參觀、講解預約、科藝活動等服務。
高校圖書館在學科建設、信息資源建設等方面存在共性,為了避免資源重復,在資源建設時可通過建立圖書館聯盟的形式,采用一定的規則,對海量的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處理、聚合重構并借助語義網絡技術,對各類資源進行語義描述和組織,形成“規范有序的知識網絡”,做到資源共建共享,合理分配、聯合互助,充分發揮共建共享數據庫的優勢,實現多方共贏[11]。上海高校圖書館跨校借閱服務平臺——慧源跨閱,以圖書借閱為基礎,以服務共享為支撐,推動各校學術交流和信息互通以及知識共享,實現思想與思維方式的共享,逐步形成跨校學習社區,為聯盟圖書館的師生提供優質資源和學術服務。武漢大學圖書館、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湖北大學圖書館、江漢大學圖書館5 家高校發起成立“武漢地區圖書館聯盟”,向武漢地區各級各類圖書館發出倡議,共同推進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實現地區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圖書館服務,為推進武漢“讀書之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12]。
時代發展賦予高校圖書館空間新的功能內涵。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注重圖書館的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綜合構建,對于高校圖書館功能的改造與服務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從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兩方面規劃空間布局和功能,發揮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價值、資源價值、智力價值,以促進高校圖書館的轉型發展,為高校教學科研活動提供高質量的信息知識服務,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圖書館人應肩負起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