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藝 唐子喬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7]
圖書館空間再造這一課題貫穿于圖書館學整個發展史,圖書館空間布局與功能設置是隨著時代發展因文獻特點不同、需求特點不同而逐步演進的。早期的圖書館被稱為藏書樓,對空間的要求是保存。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公共圖書館逐漸向社會開放,對空間的要求是借閱的便利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代圖書館增加了數字信息的存儲職能,對計算機、網絡服務器等電子設備以及相關服務有了新的空間需求。隨著物聯網、區塊鏈、5G、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成熟發展,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應運而生,圖書館空間布局必然表現出新的要求、新的特征。據筆者調研,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圖書館主要包含圖書館空間、智能設備、新技術和智慧館員四大要素。“十三五”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各圖書館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都在進行或計劃新館建設及舊館改造工程,智慧圖書館建設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提上日程。智慧圖書館建設是圖書館空間資源、文獻信資資源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體,需要在傳統圖書館空間中融入大量的科技元素,這必然涉及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問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公共圖書館需要不斷提升服務手段、升級軟硬件平臺。圖書館原有的空間布局難以與新技術有機結合,需要對現有空間進行再造,使空間更具智能化、個性化,從而提升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舒適度與滿意度。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存在著必要性,其中,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是外在推動因素,用戶需求變化是核心因素,而公共圖書館與時俱進的追求是重要的內在驅動因素。
人工智能的概念于1956年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首次提出,2013年以后世界各國逐漸將人工智能列為重點研究方向。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目標。目前,人工智能尚處于起步階段,圖書館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基本局限于智能家具、人臉識別、圖書盤點等輔助工作上,深層次的應用實踐尚不多見。
1.1.1 物聯網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在其發布的《ITU 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中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這一技術的高速發展,必將影響圖書館的變革。物聯網主要依靠的是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等應用[1]。物聯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已到了成熟發展期,可通過智能設備的自主分析,做出直接判斷,提前解決問題,提供最終結果,為用戶省去了的中間環節。因圖書館的館藏特殊性,對消防安全有著較高的要求,智能安全系統在圖書館中應用最為廣泛。基于5G 網絡的日益普及,RFID 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智能書架、智能書庫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圖書上架和圖書盤點的準確率,同時還節省了人力和財力。讀者通過無處不在的移動互聯網,對圖書館的RFID標簽進行檢索,能更加快速、準確地查找到所需資源,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能。而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不僅能提供基礎的信息咨詢服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閱讀推廣人”作用。人臉識別設備的應用不僅能準確掌握入館讀者的基本信息,并可按個人喜好進行閱讀信息推送服務。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臉識別系統可以進行無接觸體溫檢測,不僅提高了讀者入館速度,避免產生人員聚集擁堵現象,還可以保護館員的自身安全。
1.1.2 大數據與云計算
截至目前,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大多以大數據的運用為核心,通過云計算實現硬件的智能化。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了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數據服務,這給承載著知識存儲、組織、開發與傳播重任的圖書館,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在傳統的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存儲數字資源的服務器至關重要,而云計算的出現,大大釋放了數字圖書館對服務器的依賴。符合國家標準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可為圖書館提供云服務器及便捷的訪問技術,還可作為圖書館業務平臺,全面提供技術支撐。
1.1.3 iBeacon技術
iBeacon 技術是一種基于藍牙4.0 協議下的室內外定位技術,具有成本低、易應用等特點,多應用于物品搜索定位、人員考勤等場景。公共圖書館采用iBeacon 技術可極大地提高讀者借閱的體驗度。大型公共圖書館因閱讀空間舒適、館藏豐富等特點更加吸引讀者到館閱讀,但同時又因館舍面積過大、藏書過多,為精準查找所需圖書造成了客觀的困難,讀者面對“茫茫書海”,經常迷失。而應用iBeacon技術后,讀者可通過相關APP,定位本人所在圖書館內的具體位置,并通過搜索書名、作者等方式,查找所需圖書,依據推送精準的館內導航,找到書籍的位置。除圖書定位外,iBeacon技術還可以應用到空余座位查找預定、語音導航等圖書館服務環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日趨便利,對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服務要求在不斷提升。第三代圖書館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中心的圖書館[3]。進入人工智能化時代,人們對公共圖書館不僅是基于內容的資源需求,更多的是沉浸式閱讀環境及可互動體驗的空間需求。為了適應時代需要,公共圖書館必須改革與創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智慧圖書,是每個公共圖書館向新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應依托館藏資源特色,從用戶的泛在化需求出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造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空間。圖書館的空間建設及技術革新都是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背景下,精準服務將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最基本特征[4]。
從“三進院”到“大開間”,從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乃至當下的第三代圖書館,縱觀圖書館閱讀空間變革發展歷史,圖書館空間再造是一個既受制于科技水平,又受制于社會人文思潮進步的一個過程[5]。在歷史的長河里,圖書館并不是被動應對人文思潮的變革,而是能時刻主動發生改變與創新。這取決于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服務職能。創新是公共圖書館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這需要圖書館員具備與時俱進、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自我革新、自我創造的服務精神是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內在驅動力。
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主要有新建館舍、改擴建館舍、局部再造3種形式。近年來,國內圖書館事業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突飛猛進,很多公共圖書館逐漸完成了舊館改造和新館建設,在拓展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對公共圖書館的功能進行了一次改善。筆者通過訪問公共圖書館網站及實地調研,對2015—2021 年國內省級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情況進行統計,見表1。基于人工智能的應用進行空間再造時,公共圖書館首先要從讀者角度出發,考慮閱讀環境的人性化建設,其次是閱讀空間的個性化設計,最后是與整個圖書館空間及外部環境的協調統一。

表1 2015—2021年國內部分省級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情況統計
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經歷了從閉架到開架,從獨立小空間到全域大空間的變革。而筆者在對全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調研中發現,大多數圖書館都保留了獨立的特殊群體服務空間、少兒閱讀空間、自習室等,這些獨立的閱讀空間因使用人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空間設計,成為具有特色的單元空間。公共圖書館的單元空間要根據文獻特點、閱讀推廣內容、用戶群體等不同特點進行多樣性空間再造。針對老年、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閱讀空間,要保障空間的無障礙性,配套的智能家具要符合老年人的使用習慣;針對未成年人群體的閱讀空間改造,要注意空間內色彩的明快、家具的安全性及數字多媒體的互動性。如南京圖書館在空間再造時,根據館史的特點,利用現代化閱讀設備,打造了“國學館”“十德堂”“惜陰堂”等“古今兼具”的文化空間[6]。
公共圖書館的單元空間既要有獨特性,又不能缺少整體的協同性。在同一整體空間下,要通過智能技術及統一規劃進行空間整體設計,保證空間的可變性及統一性。通過智能家具的嵌入設計,在保證空間的通透性時又可隨時將整體空間進行分隔。遼寧省圖書館在建設眾創空間時,使用調光玻璃分隔出智能會議區,這樣既可保證創客團隊工作時的私密性,又兼顧了空間的整體性,
在智能時代,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圖書館,不僅需要考慮館內的空間設計,還應綜合考量圖書館與外部空間的融合,圖書館建設與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設是息息相關的。2020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曾說:“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杭州在城市人工智能建設中,不斷探索創新,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將經驗推廣至全國[7]。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文化必不可少。正在建設中的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是一座集圖書館、博物館、非遺館、文學館、公共服務中心的省級綜合性文化中心。該中心不僅要體現浙江深厚的歷史文化,還將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提供智慧文化服務。作為文化中心的一部分,浙江省圖書館將定位為綜合性、研究型、現代化的全省重要的知識信息樞紐和區域圖書館網絡中心[8]。浙江省圖書館新館建設,不僅在館內空間建設中注重內部空間的連貫性,處處體現人工智能帶來的閱讀便利,還能更好地融入外部環境,充分考慮四館之間的貫通性,將“智慧云”服務并聯到智慧城市網絡平臺。除正在建設的浙江省圖書館以外,近年來,我國多省份建成了集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為一體的“一站式”城市文化服務中心。如遼寧省將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科技館、遼寧省檔案館四大文化場館集中連片建設,江西省將江西省圖書館、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科技館等文化場館集中連片建設,形成了具有全域空間特征的“一站式”城市文化服務中心,不僅給百姓創造了舒適、便捷的文化體驗空間,更在引領本省乃至全國文化交融性發展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需要在相關政策指導下設立適應區域發展的總體目標,依靠“空間、技術、館員”三大要素,按照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分步驟完成。三大要素中,空間是基礎,技術是手段,館員是核心。只有在這樣路徑下進行空間再造,才能提高服務效率,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9]。我國圖書館事業正從數字圖書館逐漸向智慧圖書館建設發展。2021 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公共圖書館在做“十四五”發展規劃時,都在根據本地文化發展需要,結合讀者需求,從全局出發,計劃打造具有本館特色的智慧圖書館。在建設智慧圖書館時,各館應首先確定本館的長遠發展目標,充分調研本地用戶的實際需求,了解智慧圖書館的關鍵性技術及設備,設計空間改造方案,同時重點培養智慧型館員,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智慧圖書館建設。
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應采取3 個步驟,即“基礎業務-局部空間-整體提升”。首先應在文獻采編、書庫管理等圖書館基礎業務領域加強人工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并依據技術及設備的要求進行相應的空間再造,做好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之上,對使用率較高、智能設備普及率較高的讀者閱讀空間(如多媒體閱讀體驗空間、創客空間等)進行局部智能化再造,打造特色閱讀空間。同時應根據局部空間再造的經驗及反饋,拓展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提升圖書館整體的智慧化水平。
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有利于普及推廣先進技術、降低開發成本、提高服務效能。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責任與義務建立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提升行業管理與服務效能,從而提升用戶滿意度。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圖書館空間再造,在未來一段時期將成為各圖書館業務發展的核心工作,制定一套適合各級圖書館使用的標準規范勢在必行。管理的智能化、業務的自動化和服務的智慧化是智慧圖書館標準化的3 個相輔相成的子系統[10]。圍繞這三方面建立標準體系,是公共圖書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空間再造路徑中的重要舉措。根據深入系統研究,筆者勾勒出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圖書館空間再造相關標準規范的基本體系框架(見圖1)。

圖1 人工智能技術下的空間再造標準體系結構
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對圖書館員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人工智能不是取代館員,而是為館員提供技術手段,由館員完成智慧服務是未來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的方向。人工智能時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除了依靠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穩定的移動互聯網,更主要的是需要智慧館員提供智慧服務。在圖書館服務過程中,館員是核心力量,圖書館服務創新和優化升級依賴于館員的服務質量和業務創新能力[11]。智慧館員并非單指網絡部門的專職技術人員,各崗位的館員都應積極調整思路,適應技術、空間的發展,成為適應崗位發展的智慧館員。目前,人工智能技術主要解決了圖書館人力密集型、程序重復型工作,而創意策劃、技術工程師等崗位是無法被機器所替代的。智慧館員要積極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內在素質,緊密跟蹤用戶需求變化的趨勢,采取智慧的手段,綜合研判和處理問題,制定智慧化的服務策略,為用戶提供更精深的智慧服務,從而真正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已不再局限于空間的大小,而是在有限的空間內不斷優化服務,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能。這就需要公共圖書館緊隨時代步伐,利用日益完善的人工智能技術,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加人性化、智慧化的閱讀服務,讓圖書館真正成為智慧人生的知識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