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小學語文課堂,是一個充滿神奇力量而又容易節外生枝的地方。在課堂上,老師少不了要提問學生,以考察其實現教學目標的程度,學生做出回答后,老師要進行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得到清晰明朗的反饋,從而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好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從教十年來,本文作者特別留意教師課堂評價語的使用,并對此展開針對性的實踐探索,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例,淺談如何使用評價語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情境一、回答正確
課堂上,當學生答對老師的問題時,老師經常會夸:“你真棒!”或“你回答得真好!”請問棒在哪里,好在何處呢?學生需要知道,老師更需要明了。實踐證明,一份“私人訂制”的獨特評價,能讓學生耳目明亮,內心受到極大鼓舞。例如,學生答對了問題,老師可以這樣說:“你的回答像一支箭,正中問題的靶心!”夸贊學生的同時,還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比喻句的生動形象。
有一次,作者讓學生們改寫句子——將“那個小偷盯著柜臺里的珠寶”改成含貶義的比喻句,有個學生答道:“那個小偷盯著柜臺里的珠寶,像鄰近的狗窺伺鵝老爺的飯盆一樣。”我頓時心生喜悅,這不是剛學過的課文《白鵝》里有趣的內容嗎?他能將知識前后聯系、有機利用,很難得。我當即夸他:“佩服,你善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這是學以致用,老師和同學們都應該向你學習。”那孩子聽了,眼睛里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喜悅和自我成就感。
發自內心的贊賞,怎能沒有打動心靈的回響呢?
有時,作者會拋出一個問題,然后步步為營地點撥學生的思維,使其頓悟,不禁將答案脫口而出,這時,作者果斷評價:“對啦!”同時帶頭鼓掌。這種評價語言干脆利落,它給學生一個痛快的好評,比大熱天里喝一瓶冰汽水還要過癮。爽過之后,別忘了贊揚他是怎樣積極思考想出了答案。此時要注意:夸學生努力,永遠比夸他聰明更具教育的力量。
總之,不要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當學生的思維小舟在老師智慧的引領下抵達光明的彼岸時,一定要明確告訴他:為什么棒。
情境二、回答錯誤
在工作中經常遇到自己的提問被學生“誤解”而錯答的情況。一個你以為簡單的問題,可能是孩子們神奇想象力的生發地。他答錯了,一定不能挖苦他“真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這種情況下,最需要做的不是糾正他,甚至不要急于引導他正確思考,不妨先表達自己的同理心:“說錯是正常的,沒有誰能永遠正確,錯過才懂得怎樣做對。”或者這樣說:“雖然你的回答不夠準確,但是你勇于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值得贊揚。”精神的鼓勵,會讓學生更有信心面對錯誤,這時老師再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會更順暢地習得方法,答對問題。
遇到心里明白但嘴上講不明白的學生,可以這樣說:“哦,我聽懂了。你的意思是說……,對嗎?”得到肯定后可以讓他學著老師的樣子重新講一遍。我們要耐心地等他開口,不要催促,可以給予適當引導,當他成功說出正確答案后,要比評價他的答案本身更重視地去鼓勵他,如:“你看,一開始你并不自信,講話也沒有條理,但是經過思索,重新組織語言,你的表達就清晰多了。可見回答問題前先想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你勇于突破自己,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如此一來,不僅使這個學生有了自信,同時也鼓勵了班里其他學生,這是教育的正強化能量。
情境三、“我”的回答
語文教學中,主觀題型是常見題型,多數學生能在可預測的范圍內正常發揮,而有的學生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許多驚喜和驚悚。比如有學生在給“美”組詞時,寫了本文作者的名字“美玲”;還有的用“陸陸續續”造了這么個句子:“下班了,我的爸爸陸陸續續回到家。”在“看圖說話”中,經常會聽到更有意思的回答。例如在一幅圖中,一只青蛙伸出長舌頭粘住了一只飛蟲。有個學生這樣寫:“小青蛙在池塘里被大蟲子咬住了舌頭。”一段樹干上趴著一只知了在鳴叫,一個孩子的答案很奇特:“夏天,蟬掉進了一個水壺里,熱死了。”結局很驚悚,但是想象很銳利——圖中那段樹干確實很像一只帶把的水壺。老師們最好不要用“我們”的思維去批判學生稀奇古怪的回答,筆者認為,“大蟲子咬住了青蛙的舌頭”和“蟬掉進了水壺”比事實本身更具童真童趣,如果是聽到了這樣的奇思妙想,教師首先要真誠地表達贊賞,然后希望這些學生多讀兒童詩歌,并嘗試寫一寫詩歌,因為他們有詩人般的洞察力和敏銳的觸感,他與眾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的評價態度不但要真誠,還得配合使用肢體語言和表情,如夸學生時蹺大拇指,用贊賞的眼神看著他,或者拍拍他的肩以示鼓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明確提出:“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
綜上所述,老師在評價孩子時,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主體性。一個準確性和親和力都恰到好處的評價,一定能打動孩子的心靈,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老師由衷的贊許和真誠的建議中獲得學習的自信與動力,從而促進其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