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錄兵 劉丹萍 鄭海瀾 林青 陳運奎
[關鍵詞]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溶栓;強化降壓;缺血性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 R743.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27-0135-04
Efficacy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IS during thrombolysis under multimodal CT
WANG Lubing1? ?LIU Danping2? ?ZHENG Hailan1? ?LIN Qing3? ?CHEN Yunkui1
1.Departmen of Radiology, Tai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318020, China; 2.Department of Operating Room,Taizhou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affiliated to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Taizhou? ?317000,China; 3.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ai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318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intensiv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 during thrombolysis under multi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ethods A total of 201 patients with CIS who received thrombolytic therapy under multimodal CT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10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101).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tandardized antihypertensive interven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intensive antihypertensive intervention. The blood pressure and hemorheology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evaluat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rombolysi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igh shear viscosity, low shear viscosity, plasma specific viscosity, and hematocri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ND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barthel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rognosi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tensive antihypertensive intervention during thrombolysis under multimodal CT can improve the hemorheology of patients and has a better prognosis.
[Key word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Thrombolysis; Intensive antihypertension; Ischemic stroke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腦的供血動脈狹窄或者閉塞、腦供血不足所導致的腦組織壞死,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缺血性腦卒中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1-2]。早期的溶栓治療能夠是閉塞的血管再通,在短時間內恢復缺血組織血供,是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常用的治療方式[3-4]。動脈溶栓較靜脈溶栓相比,需要較高的技術要求,需要借助血管內介入技術,但由于臨床溶栓治療有著超選擇性,能夠避免全身的用藥,理論基礎上講能夠提高血管再通率[5-6]。本文研究中對患者進行多模式CT下溶栓治療,同時進行強化降壓對患者進行干預,旨在探討多模式CT下行溶栓時強化降壓治療對CIS患者的療效以及預后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CIS患者201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包括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53~72歲,平均(62.50±7.61)歲,體重53~67 kg,平均(60.12±5.51)kg;觀察組101例,男56例,女55例,年齡54~71歲,平均(62.40±6.90)歲,體重52~67 kg,平均(59.52±6.01)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中對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7];收縮壓<180 mmHg,舒張壓<100 mmHg者;經頭顱影像學檢測符合溶栓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簽署知情通知書,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可。排除標準:顱內出血者;近3個月來有頭顱外傷史、心肌梗死病史者;存在重度顱內血管狹窄等癥狀,不宜進行強加降壓者;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功能不全影響治療結局者。
1.2 方法
1.2.1 溶栓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多模式CT指導下溶栓進行治療:其中184例按照腦血管造影術準備,肌注0.2 g苯巴比妥鈉(哈藥集團三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1166;規格:2 mL/0.2 g),2%利多卡因(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0007;規格:5 mL:50 mg)進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股動脈插管技術行股動脈插管技術行股動脈穿刺成功后,靜脈注射5000IU肝素實現全身肝素化。余17例有意識障礙或依從性差者行靜脈復合麻醉,首先進行DSA檢查,確定血管的類型并且根據檢查結果對血管進行定位,定位之后手推造影劑確定血栓的大小、長度,送入微導管,隨后微導管之內推注尿激酶[上海楓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52;規格:5 mg(50萬IU)/支],首次用量20萬IU+50 mL生理鹽水持續泵入或者推注,每小時追加肝素2500 IU直至溶栓終止。尿激酶總用量為150萬IU,當超過150萬IU時應當立即終止動脈溶栓。
1.2.2 降壓方式? 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0》標準對患者進行降壓干預[8],兩組患者均使用鹽酸烏拉地爾(西安利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54;規格:5 mL∶25 mg/支)靜脈泵入控制血壓,實時監控患者的血壓情況并且及時調整給藥的劑量,對照組在溶栓的60 min之內將收縮壓控制在180 mmHg以下,研究組在溶栓的60 min之內將收縮壓控制在140~150 mmHg之內,兩組患者均維持72 h。
1.2.3 血壓監測? 使用動態血壓監測儀[武漢醫捷訊安商貿有效公司;型號:ABPM50;藥(械)準字:冀械注準20192070100]對患者血壓進行監測:在開始降壓治療前1 h、治療后1 h內每隔15 min測量一次,在降壓治療后1~6 h內每隔30 min測量一次血壓,在第6~72小時內每小時測量一次血壓。研究中選取治療前12 h和降壓后36 h的血壓進行比較研究。
1.2.4 血液流變學檢測? 使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HT-100B;藥(械)準字:魯械準字20192220903]對患者血液流變學進行檢測,其中包括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紅細胞比容及血漿比黏度。
1.2.5 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價? 使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DS)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價[9]:分數越高證明患者神經功能越差。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el)對患者生活能力進行評價[10]:分數越高證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2.6 治療有效率及預后情況比較? 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使用NIHSS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定[10]:當NIHSS評分減少≥45%時提示治療顯效,當NIHSS評分減少19%~44%時提示治療有效,當NIHSS評分減少17%以下提示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使用90 dm RS量表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評價:總分為5分,分數≥2時為不良預后結局。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降壓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降壓前收縮壓、舒張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有所下降,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降壓前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容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兩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容有所下降,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容較低(P<0.05)。見表2。
2.3兩組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比較
降壓前兩組患者NDS評分、barthe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兩組患者NDS評分下降,barthel評分上升,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NDS評分較低,barthel評分較高(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效果及預后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8.02%)高于對照組(89.00%);使用90 dm RS量表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檢測,研究組患者預后情況較好。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較高,患者在患病后常需要長期的治療以及康復,在此過程中容易產生相關的并發癥發生,從而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影響患者以及家庭成員的生存治療[11-12],尤其是一些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和認知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13]。
本研究發現,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收縮壓與舒張壓有所降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強化降壓是臨床調控血壓的方式,因此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壓[14]。在《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指出,在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時,要求血壓小于180/100 mmHg[15]。由此可見,血壓的調控在溶栓治療中尤為重要。本研究中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收縮壓被調控到在140~150 mmHg之內,說明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壓,從而促進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
本研究顯示,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的情況下使用強化降壓進行干預,患者血液流變學有所改變,出現此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強化降壓下使溶栓藥物更好的作用于病灶的部位。有臨床研究顯示,使用溶栓對缺血性腦卒中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容有所下降,說明溶栓能夠調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流變學[16]。本研究中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容下降,此結果與上述一致,說明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調控血液流變學,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研究中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檢測發現,患者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能力下降。有臨床研究中指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能夠對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改善[17-21]。本研究中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患者NDS評分下降、barthel評分上升,此結果與上述結果一致,說明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中還發現,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在強化降壓下使用多模式CT溶栓方式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調控患者血液流變學,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龍飛,魯慶波,何曉琴,等.基于多模式MRI指導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4):505-509.
[2] 王秀芬,李勁松,高維鍵.多模式MRI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治療指導的臨床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6):22-24,封2.
[3] 謝艷,周海英,楊惠,等.替羅非班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患者神經功能及術后出血轉化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1,18(2):125-128.
[4] Barfejani AH,Jafarvand M,Seyedsaadat SM,et al.Donepezil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review and future perspective[J].Life Sci,2020,263:118 575.
[5] 張艷波,宋志成,史麗杰.多模態MR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5):66-68,78.
[6] Suda S,Nito C,Yokobori S,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J].Int J Mol Sci,2020,21(18):6718.
[7]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8] 中華醫學神經病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13-4017.
[9] 劉丹丹,張洪鈿,孫月,等.血清ACA、sTM及Copeptin水平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評估價值[J].山東醫藥,2020,60(1):68-70.
[10] 吳煒,倪波業,施加加.擴展Barthel指數在腦卒中患者中的信度與效度[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27(3):261-268.
[11] Persson CU,Holmegaard L,Redfors P,et al. Increased muscle tone and contracture late after ischemic stroke[J].Brain Behav,2020,10(2):e01 509.
[12] 周游,王雪晶,丁雪冰,等.血腦屏障破壞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預后的影響[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21,47(1):18-22.
[13] 李東岳,李群偉,孔艷,等.基線血壓水平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降壓治療3個月結局的關系[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21,38(1):42-45.
[14] 周彪,劉淑云.多模式CT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側支循環評估方法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9):45-48.
[15]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 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13-4017.
[16] 葉國偉,許兵,鄒建勛,等.多模式CT定量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側支循環及缺血半暗帶與預后的應用[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20,30(10):1757-1760.
[17] 嵇碧瑩,徐運.多模式CT對不同梗死部位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3):80-81.
[18] 梁啟放,劉文星,韓小雪,等. 針灸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21,37(2):49-55.
[19] 李博,楊利孫,楊瑞林,等. 血管內介入療法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和炎性因子的影響[J]. 貴州醫藥,2021,45(2):210-211.
[20] 張波,魯兵,王笑蕾.低劑量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對高齡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18(1):102-105.
[21] 黃方杰,胡歷博,周世梅,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與血紅蛋白相關性的初步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0,29(8):752-756.
(收稿日期: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