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摘要:本文以廣西農村兒童公益教育與公益創業的融合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廣西農村教育變遷與農村兒童教育發展的障礙,討論了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的內涵,探索廣西農村兒童教育公益創業生態系統構建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 兒童教育 公益創業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有關規定要求,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要求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快孵化培育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民政等部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鄉社區、學校和家庭,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指導、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社會融入和家庭關系調適等專業服務。
廣西地處山區的農村多,農村人口的流動較大,農村兒童人數有所減少,留守兒童數量逐漸增多。這些留守兒童在親情的教養和家庭的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缺憾,慢慢地產生了學習成績下降、心理健康失調、道德行為失范等問題。這些問題將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恒美鄉村女童搖籃公益云”是由L學院師生發起的女童公益創業項目,以已經開展的女童保護防性侵微公益為基礎,搭建女童公益云共享平臺。基于對農村女童福利需求評估,聚合政府資源、企業資源、專家資源、媒體資源,形成了包括教育、親情陪伴、物資捐贈、兒童監護指導等多元化的云服務。構建了組織機構穩定,后續服務保障,管理規范的云孵化體系,實現了恒美女童、高校服務隊和社區、鄉村的云聯動,促進了公益行動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以“恒美鄉村女童搖籃公益云”為案例支撐,主要采取文獻分析、走訪調查、實踐研究法、案例研究、比較分析法探討廣西農村兒童公益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可行機制。
二、農村教育變遷與農村兒童教育發展障礙
教育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家庭中的經濟狀況、支持系統,社會資源體系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比如家庭的文化、教養方式、社區環境等在教育質量中的影響效應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城鄉之間的教育教學質量差距的關鍵因素,家庭、社會能否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將是提升農村兒童教育質量的關鍵。
廣西農村的兒童長期生活在大山里,學習實踐和日常生活彰顯著鄉土本色,只能從電視媒體上感知書本知識,脫離真實的生活,被動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影響著心智內在能動力量的提升;與此同時缺乏家庭支持系統,社會資源不足進一步導致了兒童教育發展的障礙。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項目的實施是擴充農村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
三、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的內涵
現代兒童發展觀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包括兒童的教育、醫療、生活照料、安全保障、心理及行為、兒童道德的發展,促進兒童發展的策略應包括兒童救助、兒童社會保護和兒童福利增進[1]。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迫切需要發動學校、社會力量建立和完善農村兒童教育和服務體系。“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是指基于農村兒童教育與服務需求,以公益創業的方式,聚合社會資源,形成價值聯動,協同解決農村兒童教育問題,以實現公益效能最大化。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將傳統的捐資助學、支教輔導式的公益教育轉變為用創新解決社會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新公益。
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組織應該以滿足兒童發展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為出發點,覆蓋家庭、學校、社區等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場域,圍繞兒童綜合發展和社區營造,建構彰顯本土特色而又融合城市文明的兒童日常生活和教育環境[1]。
1.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多元化的特色教育
傳統的公益教育價值取向主要是通過捐資助學、支教輔導,幫助受助孩子順利完成學業,進而脫離農村,躋身城市人[2]。這一理念有悖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以鄉村為中心的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兒童公益教育,應該作為農村現有教育的必要補充,充分發掘農村的內部資源,激發本土內生動力,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促進各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兒童公益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應該在依托鄉土文化的基礎上,用敏感的心去體察孩子們不同的心理需求,通過不斷創新的文化修養、藝術審美、生命感知等教育活動,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多維度地了解世界,發現家鄉的美和文化,培養扎根鄉土意識,引導孩子自信地面對自己和世界[2]。
2.構建農村兒童友好社區
地方福利與兒童發展具有密切關聯,讓兒童在友好型社區環境成長,在出生地獲得適應地區文化心理特征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發展輔助,對于兒童心智潛能開發、創造力發揮和能力培養以及對地區文化傳承都具有重要價值[1]。公益創業組織可以引入專業社會工作經驗,設計和落實農村兒童教育和服務計劃,聚合政府資源、企業資源、專家資源、媒體資源,統籌農村學校教師、高校志愿者、鄰里鄰舍、社會志愿者等的公益力量,搭建家庭式、社區式教育及服務平臺,為農村兒童提供早期發展和學前教育、家庭教育、全人教育、“互聯網+教育”類項目和產品,支持兒童教育公益組織能力提升以及搭建兒童教育公益組織的交流平臺等。比如,關注早期發展和學前教育,可研究如何利用農村社區資源服務于兒童早期發展和學前教育;關注家庭教育,可研究如何通過科學設計和試驗找出合適的項目,或者通過研究和倡導影響政策,為家庭教育提供軟硬件的支持等[3]。
四、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生態圈的構建
筆者定義的農村兒童教育取向的公益創業生態圈是指以公益組織、政府、高校、社會企業、新聞媒體、捐贈者、志愿者、服務對象等為主體,以“履行社會責任、完善農村兒童福利”為共同價值追求,通過相互配合支持,謀求共同發展的一種社會體系。其包含公益教育服務內容、資金來源、行業支持、項目孵化、服務購買、監督與政策引導等多種成分。
1.公益組織:提升創業能力,重視創新
公益組織一方面要拓寬視野,扎根農村,追蹤民聲民意,識別創業機會。在深度了解兒童教育領域細分議題的基礎上,創新兒童教育項目品類,促進兒童教育改革系統化;一方面,健全內部機制的管理,熟悉項目執行的流程、項目孵化及創業發展的路徑,接受社會評估監督。最后,公益組織間要促進行業間的數據分享,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中挖掘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公益創業的機會;加強與相關利益方的聯結,推動公益品牌的建設。運用新媒體提升公益品牌影響力,維護公信力。同時加強與國內國外相關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拓寬視野,向社會擴展和延伸教育公益范圍,將自身的公益情懷變為社會投資,形成跨界生態圈的思維和共生再生的模式[2]。
2.政府:制定傾向政策,弘揚公益創業精神
政府應系統地研究公益創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公益創業組織的社會性質、地位和作用,保護公益創業組織的合法權益,保護公益創業組織的積極性和原動力。政府部門應統籌協調好公益創業方向,即避免“甩手”,又要避免“過分干預”,協調社會各種資源,給予優秀公益項目資金、稅收、政策等的支持。通過培育草根NGO、為社會組織賦能、培育多元化的民間組織,完善公益行業生態鏈。
政府還應大力弘揚公益創業精神,傳播公益創業理念,改變城鄉民眾認為“公益創業即無償服務”的傳統偏見,讓人們理解公益創業是公益慈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營造“人人支持創業,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讓全社會關心、支持公益創業,不斷為公益創業注入新力量、新血液,同時也讓公益創業項目反哺投資群體,形成良好的互動。
3.支持型社會組織:建立支持體系,優化資源配置
公益創業的主體多為年輕人,缺乏資金和商業智慧。且社會對公益創業項目的有效性的評估沒有形成標準,使得資源往往集中流向少數規模成熟、覆蓋范圍大的項目,資源未能發揮最大效用,阻礙了公益創業的發展。因此應培育和發展支持型社會組織來支持公益創業的發展,整合政府、高校、社會組織以及市場各類資源,搭建信息互動服務平臺,促進彼此工作的融合與銜接,形成一個分享資源、共享資源的社會化網絡。并通過深入研究創業幫扶的規律,細分服務對象,延伸創業服務的鏈條,為青年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和商業智慧,打造幫扶青年公益創業的生態鏈[4]。
4.高校: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公益創業教學模式
大學生的創業素質影響著社會整體的創業素質。高校應重視公益創業教育在“立德樹人”層面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并開辟“產學研一體化”的公益創業教育新模式,選拔一批具有公益創業基礎的團學干部或專任教師,依托公益創業研究中心、公益創業實驗室等平臺,研發課程、撰寫教材、打磨團隊,促進大學生公益創業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創業實踐的發展[5]。
總之,農村兒童教育公益創業必須關注更深層次的兒童發展問題,結合本土文化,與政、校、企、村及社會組織等形成價值聯動和交換,進一步規范企業運營模式,提升自身的教育公益品牌影響力,促進公益效能的最大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立項資助課題“精準扶貧視角下廣西貧困地區兒童公益教育與公益創業的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2017SA03
(責任編輯:李雪威)
參考文獻:
[1]陳靜,王名.入鄉隨俗的“社會補償”:社區營造與留守兒童社會保護網絡構建—以D縣T村的公益創新實驗為例[J]..蘭州學刊,.2018,(20186):172-186
[2]張繼霞..2016教育公益聯盟(文昌)論壇[J].社會與公益,2016,(01):16-21
[3]國際公益學院.以退為進——中國基金會在兒童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實踐[R].北京:國際公益學院,2019
[4]谷麗萍,鄭鳳勤.扶持青年創業的社會創新——基于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的實踐分析[J].青年探索,2011,(05):12-17
[5]劉蕾,鄧逸雯.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現狀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0,(0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