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梁小斌詩歌的接受美學探析

2021-12-20 23:59:20王燦孫雯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1年12期
關鍵詞:傳播

王燦 孫雯

摘 要:作為朦朧詩的代表性詩人,梁小斌的詩歌傳播與接受已經有四十余年的歷史。在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中,梁小斌詩歌不僅展現了傳播方式與手段的多元化,而且實現了接受群體的擴大化。不同的接受者以自己的話語方式體現對其作品的接受,精英話語通過對梁小斌詩學理念的闡釋、詩歌創作特點的挖掘以及文學史的書寫,多層次多方位解讀不斷豐富、深刻;官方話語對梁小斌詩歌一直持認可態度,頻頻獲獎和入選官方教材代表著對其詩歌的接受;大眾話語因市場轉型、媒介發展等因素影響,對梁小斌詩歌的接受方式更加多元化,突出大眾讀者的主體性。梁小斌詩歌的接受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不可避免地展現出接受話語群體的差異性。

關鍵詞:梁小斌 詩歌 傳播 接受

接受美學首倡者姚斯認為:“在作者、作品與讀者的三角關系中,讀者絕不僅僅是被動的部分,或者僅僅做出一種反應,相反,它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的構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野中。”a簡言之,讀者的參與使得作品在動態接受鏈中得到豐富和充實,從而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梁小斌作為當代詩壇的著名詩人,其詩歌作品也因其詩歌的“朦朧性”而展現出不同的特質,并且在四十余年的詩歌傳播歷程中,在不同的接受語境中因讀者群體的不同而展現出接受類型的差異性。本文通過梳理梁小斌詩歌的傳播歷程,分析梁小斌詩歌的接受類型,并且對接受效果進行反思,以期給當代詩歌的接受研究帶來更多的思考。

一、梁小斌詩歌的傳播歷程

梁小斌的詩歌創作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從高中時代開始,梁小斌就閱讀了許多國內外詩人的詩歌作品,如郭沫若、普希金、蘭斯頓·休斯等。在《梁小斌自述》一文中,梁小斌曾回憶說,《女神》里作者向著地球母親所發出的一種博大的呼喚令他激動。也是在這個時候,梁小斌逐漸有了崇拜詩人的深沉氣質,開啟了詩歌的創作之路。1979年,梁小斌與詩人公劉的相遇,無疑助推了他詩歌的快速傳播。青年詩人梁小斌與公劉在春末夏初這個綠意茁茂的季節相見,叩響了梁小斌前往詩壇的大門。“作為青年詩人,詩人梁小斌基本上是由我推薦給中國詩壇的”b 。作為老一輩有影響力的詩人,公劉先生的舉薦確實起到了開路的重要作用。如此,梁小斌不僅其作品《彩陶壺》于1979年《安徽文學》“新詩三十家初輯”中登場,還獲得了《詩刊》“青春詩會”的請柬。

梁小斌《雪白的墻》獲“1979—1980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創作獎”,并刊發于《詩刊》1980年10月號,一同刊發的作品還有《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我的月票》《金蘋果》《練習曲猜想》。《雪白的墻》等詩作借助《詩刊》這一“國刊”的超大發行量,一時間傳至大江南北。而“丟失”與“尋找”及反思歷史等主題正契合了一個時代命題,在讀者群中有著廣泛的接受度。此后,梁小斌陸續在《詩刊》上發表的詩作有:1981年5期《快快離開悲痛》《拖地板》《為做一件小小的事情而甜蜜》;1982年3期詩二首《我屬于未來》《前額上的玫瑰》;1986年8期《詩二首》;1987年12期《雜詩五首》,等等。《星星》《詩探索》等有影響力的期刊也曾轉載刊發梁小斌的詩歌。可以說,文學期刊這一媒介在80年代梁小斌的詩歌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梁小斌陸續出版個人文集,也推動了其詩歌的傳播。他的第一部詩集《少女軍鼓隊》于1988年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9年中國詩歌學會又編選出版詩歌和隨筆集《在一條偉大的河流中流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梁小斌開始進行隨筆創作,少有詩作公開發表,后陸續有思想隨筆集得以出版:《獨自成俑》(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地主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梁小斌如是說》(新華出版社,2005)《翻皮球》(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地洞筆記:被世界開除》(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

緊隨著電視、互聯網等媒介更迭,梁小斌詩歌也經由新的傳播媒介交相輝映地出現在大眾視野,其傳播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樣化,傳播速度也更加迅捷。鳳凰網文化頻道策劃的詩歌紀錄片《春天讀詩》以及安徽廣播電視臺的詩詞文化類節目《詩·中國》均有邀請詩人梁小斌出鏡并朗誦其代表詩作。百度、貼吧、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均可搜索到有關詩人梁小斌的信息,也有文創出品印制梁小斌經典詩作,地鐵詩歌的出現使得梁小斌詩歌得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流動傳播。所有這些都更加豐富了梁小斌詩歌的傳播。

二、梁小斌詩歌的接受類型

根據接受群體的不同,梁小斌詩歌的接受類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精英話語接受、官方話語接受與大眾話語接受。

(一)精英話語接受

梁小斌的作品幾乎從未離開過精英群體的視線范圍,精英群體以其自身的話語方式展開對其詩歌的闡述與挖掘,力求在文本解讀、思想價值、文學史書寫等多方面呈現。徐敬亞作為20世紀80年代新詩潮的領軍人物,將北島、顧城、江河、楊煉、舒婷、梁小斌視為“攪動整個詩壇舊秩序,乃至后來強烈地輻射了80年代中國詩壇的最具魅力的六位先鋒詩人”,并認為“梁小斌是自發的、先行的、優美的。我始終頑固地認為他屬于最初的先鋒者”c。徐敬亞《詩人的第三只眼睛》中從“光、聲、味、形、通感”感受器官出發探究詩人獨到的藝術感覺,并將梁小斌詩歌文本分為“變形式、自我描述式、靜觀察式、假象式、想象式”五種感覺形式,從而更清晰地呈現出梁小斌詩歌創作的優美線條。作為梁小斌詩歌路上的引薦人,公劉曾明確指出梁小斌的詩歌特色:“梁小斌筆尖上的現代色彩,絕非‘橫向移植’的結果,倒是當代中國的現實為他提供了無限豐富的色素。換句話說,不是來自翻譯的洋書,而是來自生活的土壤;不是來自仿效,而是來自穎悟;不是來自感官的快樂,而是來自心靈的痛苦。”d

當下,精英學者對梁小斌詩歌與隨筆均有深入的研究。楊四平認為梁小斌詩歌構成了1980年以后一支不可忽視的詩歌創作源流,“梁小斌的詩歌寫作,對當時來說具有現實意義,而對當下來說則具有指向性意義。它們是當下詩歌寫作的‘詞根’、源頭”e。楊鍵則從梁小斌詩歌揭露真實出發,認為“梁小斌在80年代中期直至整個90年代放棄了詩歌寫作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進入一種充沛、完全的真實,為了更加有效,如果說北島是從正義出發,顧城是從美、幻想出發,梁小斌則是從真實出發,他更愛真理”f。無論是從80年代以來詩歌創作源流出發,還是從詩歌特點研究,都證明梁小斌詩歌有足以挖掘的詩歌范本。值得一提的是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在2008年舉辦了“梁小斌詩歌創作研討會”。研討會主要圍繞對梁小斌“經典”之作的再認識、“朦朧詩”之后的梁小斌詩歌創作和梁小斌詩文互證的跨文體寫作三個方面展開討論,眾多評論家、學者各抒己見。程光煒認為詩歌的價值不能因時而變,并不贊同梁小斌的“懺悔”。王光明則從梁小斌處理兩首詩歌代表作《雪白的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中主題關系角度出發認同梁小斌的“懺悔”。張同吾則認為梁小斌《雪白的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真切地將時代變革投射到一位少年心理感觸中,在百年新詩中仍具經典地位。梁小斌《斷裂》后詩歌創作風格的不斷嬗變,是否與前期詩歌意脈存在延續,是與會者關注的另一話題。詩人瀟瀟并不贊成第三代詩人和“朦朧詩”存在“斷裂”,認為梁小斌詩歌風格雖發生轉變,但對時代的擔當從未變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詩人梁小斌的創作主要以隨筆為主,詩歌創作減少,他的隨筆具有深邃的詩意與哲思。參會者對梁小斌的隨筆也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張清華認為梁小斌的隨筆較之詩歌更有意義。“安琪也認為只有把梁小斌的隨筆和詩歌聯系起來看,他的形象才能被完整樹立,每讀一次《梁小斌如是說》都會激起她創作的欲望”g。北塔也認同梁小斌隨筆更有價值。此次研討會既較完整地梳理了梁小斌創作風格的演變,也及時對詩人梁小斌的“懺悔”給予了充分的討論,無疑對梁小斌今后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助推力。然而,從目前學者的研究情況來看,精英話語的論述依然是有待深入下去的,包括早期詩作的經典性、后期創作的思想性以及早期與后期創作的互文性關系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發現更多闡釋的可能性。

文學史家以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文學史進行編纂,對詩歌文本的敘述也能反映出對梁小斌詩歌的接受態度。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編寫的《新時期文學六年(1976.10—1982.9)》中對梁小斌詩歌作品文學史意義作了定位:“一九八〇年出現的梁小斌的《雪白的墻》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在表象濃重的悵惘與悲傷中有一種強烈期待‘晴空’和‘艷陽’的內在熱望……詩以墻和鑰匙為象征,相當典型地概括了一代人的思緒。”h這是80年代比較有影響力的新時期當代文學史著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作為國家文學研究的最高組織機構,以“集體編寫”的方式書寫當代文學史,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更多的是從社會思想層面解讀梁小斌詩歌內容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和時代意義。90年代以來,洪子誠、程光煒、陳思和等編纂文學史,對梁小斌進行文本分析,從多個角度闡釋其詩歌的意義與價值。最早將梁小斌寫入新詩史的是洪子誠、劉登翰。在1993年的《中國當代新詩史》中,他們不僅分析了文本,還指出:“尋求受過窒息的心靈獲得解放和自由,幾乎是梁小斌所有詩都觸及的主題……沉重的社會性情感和思考,以輕松自主的意象和敘述方式來傳達,使他的詩區別于同時期另一些表現歷史事變的作品。”i程光煒的《中國當代詩歌史》中談到梁小斌《雪白的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觸及當時人們產生強烈共鳴的原因,并概括梁小斌詩歌“給人以清新、健康和充滿童心的印象,像一縷早晨的清風,為當時氣氛沉重的詩壇帶來一種雖略為苦澀、但不乏可愛優美的感受。作者語言舒展,注意空間感的體現,同時也力求把音樂的效果隱藏于流水般的詩句中”j。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做出如下闡釋:“1980年以《雪白的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兩首詩引起注意,它們不斷入選各種當代詩歌選集。詩以剛剛結束的歷史作為心理背景,‘敘述者’常以一度道路迷失,但仍堅持追求人生理想的少年身份出現。那面雪白的墻和一個流浪少年丟失開啟‘美好的一切’的鑰匙的惶惑,其包含的社會歷史內容顯而易見。”k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則指出:“這些年輕詩人(指北島、顧城、舒婷、梁小斌等)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征、隱喻、通感等現代詩歌的藝術技巧,創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學特點的詩歌。”l可見,90年代以來的文學史書寫,學者們從多重維度發現梁小斌詩歌作品價值,從詩歌的意象與藝術技巧、詩歌作品的主題表達、社會歷史價值等進行分析。梁小斌詩歌的時代性、歷史性為眾多文學史家所關注,也不斷確立其詩歌的經典化地位。

(二)官方話語接受

官方話語的評獎可以說更權威地彰顯了主流政治文化的接受態度。1980年,詩人梁小斌在參加首屆“青春詩會”后,其《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幾首詩作借助《詩刊》的影響力產生熱烈的反響。1980年詩刊社舉辦了1979—1980年全國新詩創作評選活動,梁小斌《雪白的墻》獲“1979—1980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創作獎”。隨之,梁小斌在《詩刊》《星星》等官方詩歌刊物發表詩作。《詩刊》《星星》分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四川作家協會主管,顯示了官方話語對梁小斌詩歌的肯定態度。并且,1991年梁小斌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就更強化了官方話語對其詩歌的認可與接受。2005年,中央電視臺舉辦首屆“新年新詩會”,評選梁小斌為首屆“年度桂冠詩人”。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官方媒體,其年度推薦語可以說對梁小斌及其詩作給予了高度的肯定。2018年,由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作為活動主辦方的首屆張家界國際旅游詩歌獎揭曉,梁小斌榮獲旅游組詩最高獎;2019年,梁小斌又獲《詩刊社》首屆年度“頭條詩人獎”和第二屆博鰲國際詩歌獎。梁小斌頻頻斬獲官方詩歌大獎,無疑表明官方話語對其詩歌的青睞,也反映出其詩歌與政治文化規范的一致性,具有時代的可讀性、宣傳性與思想性。

新詩選入教材,代表著官方話語對新詩的另一種接受。在全國通用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2000年)中選入梁小斌詩歌《我熱愛秋天的風光》;《雪白的墻》則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2006年)。可以看出,梁小斌詩歌中所蘊含的愛國主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未來的殷切希望與官方話語規范相契合,并且因其詩歌的思想性、權威性、典范性,官方意識形態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選擇梁小斌部分詩歌入選教材,加強思想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其作品的傳播范圍與接受群體,有利于其作品的經典化。因為詩歌作品的經典化是一個復雜的傳播與接受過程,“經典依賴于不斷流傳、編纂、匯集、定型以及批評家的貞定,讀者的閱讀,社會的流通,甚至異域文學的交流、傳播,在一定意義上,它更是某種意識形態權力運作的結果,被主流意識形態認可的文學經典更容易獲得某種權威性和神圣性”m。

(三)大眾話語接受

20世紀80年代是詩歌盛行的年代,也是詩歌的黃金時代。大眾對于詩歌的熱情伴隨著各種詩歌運動與活動以及各種期刊、社團的創立而此起彼伏。當80年代初期梁小斌的詩作通過《詩刊》等走向大眾視野后,《雪白的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詩作在當時的青年群體中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振,許多讀者紛紛寫信給梁小斌,梁小斌自己就曾坦言說:“甚至有解放軍戰士把家鄉房門的鑰匙寄給我,他也要奔向荒野,嘗嘗‘丟失鑰匙’后的心靈滋味”n。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大眾讀者對梁小斌詩歌的接受,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青年復雜的心境,“梁小斌詩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詩歌之所以被無數青年傳抄、流傳,不脛而走,正是因為它深刻、貼切地反映了青年心中的種種困惑和迷茫”o。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大眾消費文化日益繁盛,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消費時代下的傳播媒介變得更加多元化,以影視、網絡等新興媒介逐漸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傳播工具,大眾群體的話語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大眾話語在廣闊的傳播場域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接受詩歌經典。影視公共空間之下,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山河故人》與梁小斌的經典詩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達到了完美的契合。“鑰匙”意象是梁小斌詩歌中的關鍵性意象,而《山河故人》中同樣用“鑰匙”意象將影片故事串聯起來。影片中三次出現“鑰匙”,一次是1999年梁子賭氣出走扔掉家中鑰匙;第二次是2014年梁子病歸故里,沈濤又把鑰匙歸還給梁子;同時,沈濤又在與兒子分別之際將家中的鑰匙留給兒子一副;2025年,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將母親所給的鑰匙視為信物隨身攜帶。在這部電影上映期間豆瓣影評“Y2K-nostalgia”用戶解讀視角可謂獨到:“鑰匙(Key)也可以解讀為賈樟柯對于‘中國’的‘答案’。雖然影片結尾處,兒子并沒有帶著鑰匙回到汾陽,回到母親身邊,但是當他看到波濤,聽到濤聲,他會想起母親,他會與民族母體構成情感的共振,這難道不是最溫暖的答案嗎?詩人梁小斌曾在1980年發表《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他用‘鑰匙’完成了對過去三十年歷史的尋找與叩訪,我想,這對賈樟柯也同樣適用。”p此番評論引來了眾多豆瓣網友的廣泛關注。四十年前詩人梁小斌在荒野中行走,“沿著心靈的足跡找尋”鑰匙,如今,賈樟柯將“鑰匙”意象植入電影中,并伴隨著電影的廣泛傳播更加深入人心,大眾也在無形中增加了解梁小斌這首詩歌的閱讀意愿,并給出自己的理解與闡釋。

此外,互聯網上各種類似于“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的同題詩文席卷而來,如《媽媽,我的鑰匙丟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梁詩的影響。網易云音樂獨立歌手孫山外將梁小斌的詩歌《雪白的墻》譜曲演唱,并在歌詞末尾附屬“向偉大的詩人表達敬意”;另一網易云音樂人在專輯《喪鐘》中收錄演唱了由路跡譜曲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音樂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梁小斌詩歌經典的理解,并致以深深的敬意。在青年群體使用較多的嗶哩嗶哩網站以及微信視頻號中,有少量用戶自發地朗讀梁小斌經典之作。無論是音樂人自發譜曲演唱梁小斌經典之作,還是極少數大眾自制朗誦視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對梁小斌詩歌的接受。在中文互聯網知名知識平臺“知乎”上,有以“梁小斌”為綜合的搜索詞條,有幾位知友用戶為詩人梁小斌誦讀視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而感動,有知友用戶表示“念得好原因可能是年紀大,閱歷多,對詩歌理解更深,并且把過去自身經歷投射在詩歌中。像他這樣,念詩能哭出來的我也是第一次看到”q。網易云、嗶哩嗶哩、知乎的用戶群體多以青年群體為主,可以說青年也在互聯網平臺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對梁小斌作品的跨時代接受,實現另一種大眾話語的接受。當然,大眾話語對梁小斌詩歌的接受依然需要時間去歷久彌新。

三、結語

詩歌的傳播與接受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梁小斌的詩歌接受因不同時代語境、讀者接受心理等而產生接受的差異性。在逐漸開放的文學批評環境下,以詩評家和專業學者為代表的精英群體憑借自身的理論素養與專業知識,通過對梁小斌詩歌的提煉分析、概括總結、解讀闡釋等,進一步發現其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意蘊與內涵,為其詩歌的經典化不斷努力。當然,無論是文學史家還是研究學者,精英話語對梁小斌及其詩歌的開掘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官方話語明顯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凸顯引導與教育的作用,注重思想價值引領,有選擇地傳播與接受,這是其本身官方屬性所決定的。對于大眾讀者而言,他們的詩歌閱讀也會受到精英學者和官方話語的影響,但大眾也有自己獨特的接受方式與接受空間,特別是在社會轉型的大眾消費語境下,因為本身大眾文化的豐富多元性造就了大眾話語更加自由的表達與接受。大眾可以通過電影電視、流行歌曲、互聯網討論等進行屬于自己的接受,甚至是進行詩歌的再創作,抑或是詩歌的誤讀,獲得更多的審美價值。然而,這并不影響梁小斌詩歌的經典化,因為“詩歌不管是以傳統的方式來傳播,還是通過影視等更為社會化的公共空間,有一點是不變的,即優秀的甚至偉大的詩歌永遠都不可能被改寫和因為被大眾接受而降低了品質”! 8。

基于以上對梁小斌詩歌接受的分析,可以看出梁小斌詩歌的傳播與接受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我們要鞏固現有研究成果,盡量挖掘研究視閾,拓寬研究視野,帶動青年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大眾讀者與詩歌文本的對話能力;另一方面,學生時代是培養個人文學素養的最佳時期,教材對新詩教育的重視能積極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接受,梁小斌詩歌走進學生們的閱讀視野,也能更好地增進學生們對其詩作的理解。當下正是多種媒介交互融合發展時期,拓寬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實現不同群體話語之間的互動,也不失為梁小斌詩歌傳播與接受的良好途徑。

a 金元浦: 《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

bd公劉:《讓希望之星重新升起——序梁小斌詩集〈少女軍鼓隊〉》,《文藝爭鳴》1988年第4期,第32—35頁。

c 徐敬亞: 《崛起的詩群》,同濟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頁。

e 楊四平: 《當前詩歌寫作的語言源流——梁小斌詩學的若干意義》,《詩歌月刊》2009年第2期,第16—17頁。

f 楊鍵: 《一個世紀的交待——讀梁小斌》,《北京文學》2001年第6期,第83—85頁。

g 陳亮:《寫作:一種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詩歌創作研討會綜述》,《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08年第2期,第379—384頁。

h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新時期文學六年(1976.10—1982.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106頁。

i 洪子誠、劉登翰: 《中國當代新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29頁。

j 程光煒: 《中國當代詩歌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271頁。

k 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頁。

l 陳思和: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頁。

m 童慶炳,陶東風: 《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頁。

n 梁小斌:《梁小斌:我為寫出〈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而懺悔》,《詩歌月刊》 (下半月)2007年第1/2期,第44—45頁。

o 廉思:《中國青年發展1978—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73頁。

p豆瓣網: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45968/

q 知乎網: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23074/ answer/53524401

! 8 霍俊明:《擬像的歡娛——影視公共空間與詩歌的生態》,《山花》2013年第17期,第149—156頁。

基金項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朦朧詩的傳播與接受研究”(SK2018A0718);2019年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接受美學視閾下朦朧詩作品研究——以安徽詩人梁小斌為例”(201913617011)

作 者: 王燦,碩士,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人文與傳播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孫雯,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人文與傳播系2017級秘書學專業學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傳播
優酷網自制劇的傳播及受眾戰略研究
以影像為載體的河南非遺文化傳播探究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47:12
電視如何借力新媒體提升傳播力
讀圖時代下的傳播活動圖片化熱潮
微信朋友圈傳播體育信息的特點
網絡謠言的產生、傳播與對策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30:04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色视频|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永久天堂网Av|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线拍|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播放|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日本精品视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91av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黄网视频| 无码一区18禁|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欧美国产中文| 99成人在线观看| 久综合日韩|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久久福利网| 国产精品xxx|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福利视频99|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波多野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第一视频区|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