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濱州職業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伴隨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以及“互聯網+健康”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產生,大眾的健康消費結構逐步向多元化、多層次以及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社會對康養人才的數量、技能及職業素養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存在院校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現象,導致校企之間人才供需失衡,出現“院校學生就業難、企業人才聘用難”的尷尬局面[1]。如何提高康養人才與企業的契合度,是當前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
“三教”改革,即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及職業院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環節。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康養人才培養如何深化“三教”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結合高職院??叼B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以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為切入點,從“誰來教”“教什么”及“如何教”3個角度,深入探討康養人才培養中“三教”改革的路徑。
校企協同“雙元”育人起源于德國。近年來,我國高職院??叼B人才培養在教育教學改革道路上,多已不同程度開展校企合作,實施雙元育人,但由于受政策、本土現狀、理念等諸多因素影響,培養效果并不理想[2]。如合作模式比較單一,合作培養的內容大多僅限于學生到企業基地見習實習,聘請兼職教師授課等,并沒有從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實施多形式的深度合作。受目前合作方式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影響,校企合作不能為企業帶來近期、可觀的效益,導致企業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合作質量。
近年來,在國家系列政策和社會需求導向下,高職院??叼B人才培養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改革,并取得卓越成績,其教育地位和培養質量越來越得到認可。但受多重因素影響,當前階段高職院??叼B人才的培養在教育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教師隊伍方面,師資來源單一,理論強、技能弱;專兼職教師在校企之間的雙向流動性較差;“雙師型”教師短缺等。教材方面,存在職業特色不明顯;編寫人員主要是專職教師,結構單一,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實效性差,不能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納入其中,導致教學內容滯后于實際崗位。教學方法方面,存在教學模式與崗位脫離,教學方法傳統且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等,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求知欲和興趣,從而影響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職業教育教學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手段和方法,三者相互支撐、密不可分。從康養人才崗位需求及人才培養的實際出發,實施“三教”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在“三教”改革整體系統中,教師是根本,是促進校企合作育人發展的基礎保障,教師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的成效。第一,應校企協同,多渠道、多舉措,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養。一方面可以通過學校規章制度約束及通識培訓等方式,提升教師基本職業道德素養;結合專業特點,“請進來,走出去”,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國內外標桿學校訪學以及到行業、企業一線進行研修鍛煉,從而了解專業領域前沿動態轉變,掌握與時俱進的崗位工作知識和技能,全面提升教師綜合能力,發揮老中青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第二,完善“校企互聘互兼”的師資團隊合作機制。增強校企師資人員的混合度,實施行業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與職業院校管理人員、骨干教師相互聘任、兼職制度;促進教師之間的交互流動,學習相互之間的新理念、新技能,從而開拓專業視野,共享工作成果和經驗;根據團隊專、兼職教師特點,教學中成員既有明確分工,又高度協作,優勢互補,營造精誠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避免教師角色和能力邊緣化、局限化,實現在合作中教師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倍增的效應。第三,完善管理、考核評價制度,提高教師積極性,制定科學的專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和考核評價制度;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以專、兼職時長和工作成績為導向,在單位的獎勵、績效及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合理的認可,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教材是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內容呈現的載體和媒介,其內容是否豐富、新穎以及構架的合理性,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由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共同開發教材,構建“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適用于高職康養人才培養的教材體系,包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適用和引領創新作用的立體化、信息化課程資源,進而助推“三教”改革。教材建設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
3.2.1 堅持立德樹人,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充分挖掘教學中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工作實踐,以思政案例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愛崗敬業”職業精神、“愛傷護傷”人道主義理念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并貫穿人才培養始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2.2 證書標準與教材對接,促進課證融通 充分研讀最新發布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國家技能大賽以及1+X職業資格證書等級標準或技能鑒定標準,將考核標準與教材內容充分銜接、融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及就業能力。
3.2.3 內容與崗位需求對接,動態更新持續化 以崗位實際工作設置為依據構建教材內容,吸收行業發展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利用活頁教材等形式對教材內容實時動態更新,緊跟行業企業發展,解決教材內容滯后于行業技術、崗位剛性需求的問題,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升級。
3.2.4 資源共建共享,合作互利共贏 學校教師與行業一線專家,聯合職教聯盟成員單位,遵循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以豐富先進的理論、實踐資源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保障,圍繞專業建設中形成的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與案例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搭建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公共資源平臺,開發和建設具有實用性、適用性、先進性、持續性的康養專業教學資源庫,包括專業資源、課程資源、崗位資源、培訓資源及素材資源,滿足線上教學、學生知識拓展以及企業員工學習、培訓的需求,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海量存儲及校企共建共享、互利共贏,見圖1。

圖1 資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贏模式
3.3.1 教學內容與過程崗位化 根據真實工作崗位設置,將教學內容模塊化,每一個模塊又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學生完成所有任務,即獲得綜合護理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簡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同時,任務的完成過程由任務評估到結果評價,完全按照崗位真實工作過程來實施,并且全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順利適應崗位,見圖2。

圖2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五步遞進、三線融合”教學模式
3.3.2 教學模式無縫化 依托專業擁有的高水平校內、外實踐基地,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素質教育為核心,遵循教學規律和專業特點,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對接”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通過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撐,通過“學中做、做中學、邊做邊學、做學結合”,真正實現學校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與企業環環相扣、無縫對接,見圖3。

圖3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對接”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
3.3.3 教學手段信息化、豐富化 依托云班課、智慧職教等網絡學習平臺,建成信息化、智能化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能夠滿足線上教學和學生知識拓展需求。鼓勵教師使用藍墨云班課、智慧職教等信息化教學軟件,增強教學互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推動教學模式改革。
總之,隨著社會發展和需求的轉變,在康養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問題會應運而生。高職院校應建立合理的院校合作機制,以問題為導向,以“三教”改革為出發點,從不同維度切入,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踐行策略,從而推動康養人才育人質量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