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秦月香 *,劉 穎 ,顧秋瑾
(1.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2.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3.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近年來,伴隨各大醫學專科院校不斷擴招,專科護生成為護理人力資源的主要來源[1]。根據衛生部最低醫護配置要求,我國護士的缺口近300萬[2],就業意向調查顯示,近半數護生拒絕選擇護理崗位就業,從而導致護理人才流失,影響臨床護理質量和護理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就業意向是指個人在進行就業選擇前,因自身觀念、基礎素質等內在因素及家庭、學校等外在因素干擾,面對就業需要所表現出的態度或行為傾向[3]。大專護生畢業后的就業意向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在大學期間對所學專業的看法及體驗。研究[4]顯示,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可塑性強,是形成職業認同的關鍵期,直接關系到個人發展[5]。低年級護生在學校時間長,以理論教育為主,與其他專業相比,醫學專業課程多、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加重護生學業負擔[6],容易出現學習倦怠感,產生厭倦、疲乏、沮喪和挫折等負性情緒,從而導致一系列的逃避學習等不當行為[7]。教師支持是指教師對學生提供的情感或信息方面的幫助[8]。在校學習時期是護生進入護理崗位心理和能力的準備期,當教師支持等社會保障不足時,會削弱學習主動性、創新性、未來抉擇力,影響護理工作的選擇和堅守,導致護理教育資源的浪費和護理專業人才的流失[9]。目前,國內對就業意向分析較多,但關于學習倦怠及感知教師支持對就業影響的分析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就影響低年級專科護生就業意向加入了學習倦怠及感知教師支持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為學校制定干預措施、改進培養模式、減少護士隊伍人才的流失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蘇州市兩所專科院校大一、大二842名低年級護理專業學生,通過發放問卷進行橫斷面調查。根據就業意向分為護理崗位就業組及非護理崗位就業組。
1.2.1 研究工具(1)一般情況調查表:采用自制問卷,包括年級、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性格自評、護生來源、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等。(2)學習倦怠感量表:該量表由吳艷等[10]編制,包括感情耗盡、學業疏離和成就感不足3個維度,共16個題目,Cronbach’s α系數為0.9,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選項從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計1~5分,總分范圍16~80分,得分越高表明學習倦怠感越強。均分3分以下無倦怠,3~4分為輕中度倦怠,>4分為重度倦怠。(3)感知教師支持量表:由歐陽丹[11]編制,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7,包括學業、感情及能力支持3個維度,由19個題目構成,采用Likert 6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6分,總分19~114分,得分越高,表明感知到的教師支持力度越大。
1.2.2 資料收集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由小組成員統一發放問卷,針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現場指導,當場填寫并核實,共發放問卷842份,收到有效問卷為75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
1.2.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用(±s)描述;單因素分析應用χ2檢驗、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對象中388名(51.2%)護生選擇護理崗位就業,370名(48.8%)護生選擇非護理崗位就業;大一護生482名(63.6%),大二護生276名(36.4%);男生80名,女生678名;年齡17~22歲,平均(18.85±1.065)歲;獨生子女 321名(42.3%),非獨生子女 437名(57.7%);城市 176名(23.2%),縣城 137名(18.1%),鄉鎮160名(21.1%),農村285名(37.6%)。
單因素分析顯示:護生年級、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性格自評、家庭年收入、班級中成績、是否班干部、遇到問題能夠尋求誰的幫助、感知教師支持方面護理崗位就業組與非護理崗位就業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生來源、生源地、選擇護理專業原因、是否考慮過轉專業、未來就業意向、擇業時首先考慮因素、學習倦怠方面護理崗位就業組與非護理崗位就業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影響低年級護生就業意愿單因素分析[n(%)]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是否選擇護理崗位就業作為因變量,放入二元Logistic中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護生來源、生源地、選擇護理專業原因、未來就業意向、擇業時首先考慮因素是護生選擇護理崗位就業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

表3 低年級護生選擇護理崗位就業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與城市相比,生源地為鄉鎮的護生更愿意選擇護理崗位就業(P<0.05),這可能因為鄉鎮就業機會少,而護理職業相對穩定,就業率高;鄉鎮護生的家長對護理擇業環境了解較少,同時鄉鎮學校沒有城市、縣城的教育水平高、質量好,為了下一代考慮,更多護生愿意在大城市、縣級醫院選擇護理崗位就業。
與省市級醫院相比,就業意向為縣級醫院、城市社區醫院的護生更愿意選擇護理崗位就業,這可能與城市社區醫院、縣級醫院工作壓力小、工作時間規律、離家近、服務對象都是社區居民、易溝通[12],同時現在“二孩政策”開放后,更愿意到相對輕松的社區醫院、縣級醫院就業,既能服務社會,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又能照顧家庭,且與這幾年學校的宣傳教育、國家政策向社區醫院傾斜、社區醫院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好有關。
與個人提升機會相比,低年級護生更多考慮的是薪資待遇。多項研究[13-14]顯示,工資薪酬會影響就業選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薪酬是勞動價值的體現,也是生存、發展的基礎。一方面提示鄉鎮基層衛生院可以通過提高薪資來吸引護理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由于剛踏上護理崗位,知識、技能還在學習階段,所以不要盲目追求高薪,隨著職業的發展,承擔的責任增加,薪資自然會有提升空間。建議護理教育者可以讓護生了解護理職業發展方向及薪資走向,客觀掌握市場信息,堅定選擇護理崗位就業。
高中文科生以及選專業時隨意選擇的護生更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這與吳堃[15]研究一致。可能與文科生在高三就開始不學化學、生物等科目,而護理基礎課有部分涉及這些科目,學習相對困難,不感興趣有關。這提示學校在招生時可以傾向理科生。而選專業時隨意選擇的護生對護理專業沒有深刻認識,一旦在學習中碰到挫折、困難就容易動搖,從而放棄護理崗位,這提示學校在招生前要加強宣傳教育,讓護生在報考前對護理專業有清晰的認識;同時在大學期間培養護生專業興趣、幫助其進行職業規劃,一旦護生對護理專業感興趣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專業知識,在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當護生對護理專業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準備時,也更容易選擇護理崗位就業。因此,護理教育者應多與護生溝通、交流,關心護生的興趣,可以采用多形式如微電影、短視頻、模擬情景演練、翻轉課堂等豐富學習內容,讓護生對護理知識感興趣,提高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感。
就業意向為自己創業及其他的護生更容易拒絕護理崗位就業,這與低年級護生年齡小、對國家的創業政策了解少、不能將護理與創業很好地結合起來有關。這提示護理教育者要提醒低年級護生多關注國家的就業、創業政策,提供關注的渠道,搭建平臺,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同時要做護生創業的支持者、參與者及引領者,為他們創造條件,排憂解難,引導護生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而非盲目創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