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濤 ,王小潔 ,宋 茜 ,付國臣
(1.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湖北 咸寧 437100;2.湖北科技學院基礎醫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3.全科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北科技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全科醫學又稱家庭醫學,是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全科醫生是具有綜合程度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醫學人才,其主要負責在基層提供預防、康復、常見病及多發病診治、慢性病管理、雙向轉診等一體化服務,是家庭和個人健康的保護人和初級衛生保健的主要提供者,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1]。全科醫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的一門綜合性的臨床醫學學科,在西方全科醫療(全科醫學實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而我國于1989年才正式引入全科醫生概念,至20世紀90年代一些大城市才陸續開始探索社區衛生服務。經過20多年探索和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全科醫學教育及培訓體系,全科醫生隊伍也不斷壯大,但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全科醫生數量及質量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高全科醫生的數量和質量,我國于2010年啟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我校作為湖北省承擔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3所高校之一,同年招錄了59名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學生,并制定了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培養計劃,積極開展全科醫學教育模式探索。為進一步了解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的專業認知及擇業意向,探討其選擇成為一名全科醫生的影響因素,為我校有針對性地培養全科醫學生提供依據,故開展了本次調查。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湖北科技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五年制本科一年級至五年級全體學生為本次調查對象。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預調查,最終確定的問卷調查信度、效度可靠。對調查對象進行匿名自愿的網絡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情況、對全科醫學認知程度及相關知識學習需求以及畢業后擇業意向等。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構成比是否具有差異性,采用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我校一至五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共202人,發放有效問卷202份,回收有效問卷177份,其中一年級至五年級問卷回收率分別為:86.96%(40/46)、100.00%(36/36)、97.50%(39/40)、81.08%(30/37)和 74.42%(32/43),總體有效回收率為87.62%,經統計,各年級問卷有效回收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對象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被調查的177名學生中,入學前僅有4人(2.26%)完全了解或熟悉全科醫學,94人(53.11%)表示了解一部分,另外79人(44.63%)則表示完全不了解。而關于目前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狀況、我國全科醫生培養政策及模式的認知情況也不樂觀,僅有1人(0.56%)表示完全了解(或熟悉),具體情況見表2。調查顯示,高達96.05%(170人)的學生渴望了解我國目前全科醫學發展狀況、全科醫生培養政策及模式等相關知識,期望對相關知識的獲得途徑分別為:講座(55人,31.07%)、課堂授課(61人,34.46%)、咨詢教師或專家(33人,18.64%)、網絡及其他(28人,15.82%)。對于我國全科醫學發展前景,70人(39.55%)持樂觀態度,57人(32.20%)認為不太樂觀,8人(4.52%)認為不樂觀,42人(23.73%)持不確定態度。

表2 全科醫學專業學生對全科醫學專業認知情況[n(%)]
在被調查的177名全科醫學生中,一、二、三、四、五年級學生人數分別為40人、36人、39人、30人、32人。其中122名學生(68.93%)畢業后愿意成為全科醫師,有36名學生(20.34%)畢業后不愿意成為全科醫師,有19名學生(10.73%)持無所謂的態度。對畢業后是否愿意成為全科醫師的原因分析顯示(見表3),愿意成為全科醫師的原因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學有所用(77人,63.11%)、全科醫學是今后的發展方向(63人,51.64%)、工作穩定(61人,50.00%);畢業后不愿意成為全科醫生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發展空間小(30人,83.33%)、收入低(26人,72.22%)、社會地位不高(21人,58.33%)。被調查的177名學生中,81.36%(144人)表示畢業后希望能夠繼續攻讀全科醫學專業碩士;87.01%(154人)畢業后希望參加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分析顯示,高年級學生(四、五年級,62人)在畢業后攻讀全科醫學專業碩士及參加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意愿明顯低于低年級學生(一、二、三年級,115人),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關于畢業后是否愿意成為全科醫師,低年級和高年級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61),見表4。

表3 學生畢業后選擇成為全科醫生的原因[n(%)]

表4 高年級與低年級全科醫學本科生畢業后擇業意向[n(%)]
對畢業后是否愿意成為全科醫師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表明:來自農村的學生畢業后選擇成為全科醫生的比例明顯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P<0.05);非獨生子女的學生畢業后選擇成為全科醫生的比例明顯高于獨生子女的學生(P<0.05);高考第一志愿報讀全科醫學方向的學生畢業后愿意成為全科醫生的比例高于非第一志愿報讀全科醫學方向的學生(P<0.05);從學生對免費訂單式培養全科醫生項目滿意程度上看,持滿意態度的學生比持不滿意或無所謂態度的學生畢業后更愿意成為全科醫生(P<0.05);從對當前全科醫學教育總體的滿意程度上看,持滿意態度的學生比持不滿意或無所謂態度的學生畢業后更愿意成為全科醫生(P<0.05);對全科醫學發展持樂觀態度的學生比持不樂觀或不確定態度的學生畢業后更傾向于成為全科醫生(P<0.05);而性別、畢業高中情況和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對學生畢業后是否選擇成為全科醫生的影響不顯著(P>0.05)。詳見表5。

表5 全科醫學生畢業后選擇成為全科醫生相關影響因素分析[n(%)]
以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畢業后是否愿意成為全科醫生為因變量(0=不愿意或無所謂,1=愿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為自變量(自變量的賦值見表6)進行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forward conditional法建立回歸模型,最終篩選出2個影響因素進入回歸方程(P<0.05),分別為:是否獨生子女(OR=0.318)、對免費訂單式培養全科醫生項目滿意程度(OR=3.949),具體見表7。

表6 非條件Logistic回歸賦值

表7 學生畢業后是否選擇成為全科醫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做出了“加快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生”的重要決策,將全科醫學和全科醫生培養納入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重點。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有全科醫生25.27萬人,占全國醫生的7.4%,說明我國平均每萬人口擁有1.82名全科醫生[3]。這與2011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4]。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培養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現已形成高等醫學教育、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基層在崗醫生轉崗培訓及繼續醫學教育培養制度。但因我國全科醫學教育起步較晚,全科醫生培養體系不完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基層執業的全科醫師仍以在崗人員轉崗培訓為主,學歷普遍偏低,大都沒有經過規范化的全科醫學高等教育及規范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制約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對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開展全科醫學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全科醫學思想、觀念、原則及其核心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客觀認識全科醫學和全科醫生,為學生將來從事全科醫學崗位工作樹立積極正確的態度[5]。目前我國各高校全科醫學教育方向的主干學科差異不大,主要由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和預防醫學四大部分構成,專業學習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為輔,課程設置類型主要以學科型為主[6]。另外基于袁利等[7]對全國30所高校的調研發現:各高校全科醫學專業方向與一般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幾乎是一致的,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獨立性表現不突出。綜合分析目前我國各高校在全科醫學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全科醫學專業思想和文化教育不夠深入、課程設置范圍過于狹窄、培養體系較為單一、不同高校的全科醫學教育課程目標相似、師資團隊比較薄弱等[8]。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177名學生中,入學前僅有4人(2.26%)完全了解或熟悉全科醫學,這充分說明入學前專業情況宣講還不到位,使學生入學前不能形成對專業的認知。目前我校在大三下學期才開始全科醫學概論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且授課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而有關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現狀、政策及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等介紹得相對較少,調查發現,僅0.56%學生完全了解(或完全熟悉)相關知識,這導致學生對專業的迷茫以及對全科醫學前景的不樂觀。對全科醫學方向的學生來講,他們迫切需要了解相關知識,本次調查高達96.05%(170人)的學生表達了對相關知識的迫切需求,而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期望以講座(55人,31.07%)和課堂授課(61人,34.46%)為主,這提示我們在學生入學后要盡早開辦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并且教師在理論授課過程中要及時把全科醫學發展最新動態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傳達給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宣教,使學生提高對專業的認知度以及對全科醫學發展前景的樂觀度,這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畢業后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的擇業意向。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畢業后攻讀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的意愿及畢業后參加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意愿高年級學生均低于低年級學生(P<0.05),這與王鵬鵬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其一,低年級學生對訂單定向免費全科醫學這個專業的認知度還不高,部分學生尚不清楚其本科畢業后需要到定向單位服務的具體規定,所以導致部分學生期望畢業后能夠攻讀碩士繼續深造;其二,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學習倦怠感明顯增加,因目前我國基層全科醫生薪酬、地位還不高,所以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到基層從事全科醫學工作,因此參加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意愿不高。以上兩個原因提示我們,校方無論是在高考招生簡章還是在入學教育中均要做好宣教工作,使學生充分了解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工作的重大意義和政策措施。另外,在整個教學培養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職業責任感及自豪感的灌輸,減少學生的學習倦怠,增強其畢業后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本次調查顯示,僅有68.93%(122人)的學生畢業后愿意成為全科醫生,這充分說明學生畢業后成為全科醫生的意愿不高。畢業后愿意成為全科醫生的原因分析顯示,排在前3位的分別為:學有所用(77人,63.11%)、全科醫學是今后的發展方向(63人,51.64%)、工作穩定(61人,50.00%),這與趙睿等[10]對蚌埠醫學院252名全科醫學生的調查相似。畢業后不愿意成為全科醫生排名前3的原因分別為:發展空間小(30人,83.33%)、收入低(26人,72.22%)、社會地位不高(21人,58.33%)。由此可見,提升全科醫生待遇和社會地位是吸引全科醫學生到基層從事全科醫生工作的重要辦法。對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給予更多關注,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機制,完善全科醫生資格認定規范和注冊制度,落實全科醫生勞動報酬、社會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增加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11],同時加強學生在校期間職業責任感及職業榮譽感的培養,雙管齊下,這樣才能真正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層全科醫生,為分級診療打下基礎。
在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中顯示:非獨生子女、對我校免費訂單式培養全科醫生項目滿意的學生畢業后更愿意成為全科醫生。全科醫學生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擇業心態和自身的基層服務質量,更會間接影響整個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發展[10]。全科醫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我校應結合全科醫學的學科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完善免費訂單式培養全科醫生項目,從學生角度出發,提高學生滿意度。另外借鑒國外經驗對全科醫學專職教師進行定期的繼續教育培訓和統一考核,完善師資相關標準,對師資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培養高質量的全科醫學專職教師,切實承擔全科醫學教學、社區人群研究、臨床實踐帶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