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萍,張 瑩,張倩也,方 雪,史新竹
(沈陽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流行病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應用性的方法學學科,旨在預防和控制疾病、促進人群健康[1]。隨著2020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作為公共衛生政策和疾病控制核心技術的支撐學科,體現出培養學生流行病學知識技能和實踐方法能力的重要意義。“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改革解決了傳統單一教學模式乏味的問題。而如何將這種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轉化為實際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就必須結合學生學習心理和態度,這對于提高流行病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2]。因此了解大學生對目前高校教學狀況的感受、看法及對教學改革的想法,對于推動教學改革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動力[3]。在新的公共衛生形勢下,國內各高校對于流行病學課程教學進行了大量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改革和提高教學效果等環節。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對教學改革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學生感受這一方面。故本研究將選取與新冠肺炎預防、治療有關的3個專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衛生檢驗與檢疫學)的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先后開展了一次教學現況及喜好的問卷調查、一次教學改革意愿的問卷調查,旨在了解目前流行病學針對各醫學專業的教學效果,最終為后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本研究分別以沈陽醫學院2020年主修流行病學課程的2018級臨床醫學、2016級預防醫學、2018級衛生檢驗與檢疫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其中臨床醫學專業流行病學理論課20學時,實習課8學時;預防醫學專業流行病學理論課50學時,實習課52學時;衛生檢驗與檢疫學專業流行病學理論32學時,實習20學時。研究采用問卷星在線調查軟件開展了兩次橫斷面調查,均于課程結束后、期末考試前要求學生匿名填寫問卷。第一次問卷內容主要包括:(1)基本信息;(2)目前課程評價;(3)課程喜好。在對學生詳細描述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方法后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主要以課程改革方式的認可情況為主。
調查數據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問卷共收集371名本科生反饋信息,其中男生129名(34.77%),女生242名(65.23%);臨床醫學專業142名(男54人,女88人),預防醫學專業185名(男60,女125人),衛生檢驗與檢疫學專業44名(男15人,女29人)。不同專業的學生雖然對流行病學的評價存在差異(P=0.013),但各專業均有超過70%的學生認為流行病學是一門較難的學科,尤其難于記憶。對于是否進行課前線上學習,選擇“偶爾”的比例最高(66.31%),各專業之間選擇存在差異(P<0.01)。理論課內容總體安排認可度達60.65%,而實踐課內容總體安排有73.85%認為應當優化課程設計,改進教學模式。對于課前線上學習是否有作用,選擇“很有益處”的比例為86.52%,課時安排較多的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較其他專業學生選擇慕課學習的學生更多(P=0.015)。在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中(多選),認為最重要的前3個因素分別是“A.教師的授課方式”“D.章節的難易程度”“C.學生的學習基礎”,選擇的人數和比例依次是285人(76.82%),285人(76.82%),252人(67.92%)。在“采取哪種方式復習流行病學”中(多選),認為最重要的前兩個因素是“A.注重教師講解”和“B.注重平時積累”,選擇的人數和比例依次是310人(83.56%)和304人(81.94%)。詳見表1。

表1 不同專業醫學本科生對流行病學目前教學狀況的評價[n(%)]
在“喜歡的授課模式”中(多選),本科生最喜歡的前3個模式分別為“A.以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B.以問題為導向的案例式教學”“D.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選擇的人數和比例依次是256人(69.00%),244人(65.77%),156人(42.05%)。在“在課堂上通過哪種方式進行學習”中(多選),本科生選擇最多的前3個選項分別是“A.音樂、視頻、電影片段情景化”“E.多拓展文化背景知識”“D.多提開放性問題”,選擇的人數和比例依次是257人(69.27%),247人(66.58%),196人(52.83%)。對于師生知識交流方式,選擇“在課堂上當眾交流”的比例最高(75.74%),其中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更期望課堂交流(P=0.032)。對于“是否喜歡講授難點重點后,留出時間內化吸收,實踐時間開展同學間的互動討論”,選擇“喜歡”的比例高達81.13%,不同專業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90)。在“流行病學哪部分內容應該改變教學模式,加強學習效果”中(多選),本科生認為最需要的前3個部分分別是“D.病例對照研究”“G.偏倚及其控制”“C.隊列研究”,選擇的人數和比例依次是118人(31.81%),111人(29.92%),110人(29.65%),3個專業間有所差異,但多集中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學習上(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專業醫學本科生對流行病學教學模式的意向和喜好[n(%)]
對于“慕課內容是否需要教師進一步整理”,選擇“需要”的本科生比例最高(81.40%),不同專業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110)。對于“對分課堂是否適合流行病學”,選擇“合適”的比例為74.12%,不同專業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196)。詳見表3。

表3 不同專業醫學本科生對流行病學教學模式的認可[n(%)]
通過對沈陽醫學院3個專業371名學生開展流行病學教學改革的喜好與意愿情況的問卷調查和分析,發現喜歡以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占69.00%。這意味著流行病學傳統教學雖然不利于學生主動思考,但對于習慣了以教材為主的學生來說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尚不可取[4]。
2001年,最具革命性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流行病學教學改革也在大環境下不斷探索。及時改變教學方式,積極推進多種教學方式,然而這些并沒有在現實中有效落實。過快的教學改革尚不可取的原因很多,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對學生的教改接受度缺乏認識。現今的大學生是聽著傳統課堂授課長大的,力度太大的教學改革學生并不適應,這使教學改革失去基礎,盲目照搬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改革偏離最初目的。應該根據學生需求,在理論課中仍然以傳統教學為主,并增添多元化教學元素,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實踐課中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體會到教學改革帶來的樂趣及益處,并針對不同專業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內容以及適當增加或減少部分內容的學時安排。
我國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不能丟,但是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傳統教學有著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是只有教師問學生,很少有學生問教師;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自主選擇、自由表達的時間、空間。雖然有啟發設問,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學生沒有時間和空間充分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因此,應在課堂上預留一部分時間用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內化吸收,并增加師生互動討論和生生互動討論環節等促進流行病學教學氣氛的一系列舉措。
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發現各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流行病學是一門較難的學科,尤其難于記憶。另外發現教師的授課方式和講解對教學效果及復習影響很大,并且學生喜歡在教授重點、難點后留一些時間用于內化吸收,增加一些課上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機會。根據目前課程評價和課程喜好的問卷調查結果,初步選擇了符合學生需求的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并在兩次調查中得到了廣泛認可。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把教學在時間上清晰分為3個環節:講授、內化與吸收、討論。只有教師和學生產生共鳴時才能獲得理想的教育目標達成度。對分課堂有效結合了傳統講授教學以及討論教學的優點,權責對分,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且進行延時討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對分課堂是目前在國內實踐教學中比較新穎的優質教學模式,但缺乏流行病學醫學教學實踐應用。
全面照搬并不可取,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情,靈活地將對分課堂教學結合翻轉課堂、BOPPPS、比賽教學法等混合式教學方式應用于流行病學教學中,對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有實際應用能力的醫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教學是流行病學課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作用舉足輕重[5]。在此次調查中也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實踐課需要教學改革,而不僅僅是理論課的重復。因此,擬將理論課與實習課結合,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法。教學前將每班學生分為3~4個小組,每組8~10人。在理論課上由教師系統性地講授理論知識,符合現今學生的學習習慣,而遇到重點、難點內容,給學生內化吸收、生生討論的時間。在學生理解之后,教師根據問卷星課上章節測試結果,給出一系列緊扣“必須掌握知識點”的實際應用題目。要求每組選擇一個題目做PPT并在實習課上匯報,然后學生各自通過課堂知識理解、查文獻、網上查詢等多渠道方法獲得具體的解決方案;同時在深入學習后各小組討論出一個問題,在下次對分實習課上各組之間相互提問,生生互動答題,實現比賽教學法。在整個互動過程中,教師起輔助作用,協助學生完成實踐課堂內容,必要時指導教師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后由教師選擇性答疑并總結討論情況,再由教師整合重點、難點內容,及時以練習題的形式考核評價。流行病學教學結束后,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學生在對分課堂教學法實施后流行病學組織交流、專業文獻查閱、課題分析、寫作能力的培養等,從而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
此次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慕課學習非常有用,但是為什么存在慕課學習時長過短甚至沒有進行慕課報名學習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慕課內容繁雜、過多過長,不像線下學習一樣教師給出明確的重點、難點,學生主體性發揮明顯不足,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其次是教學平臺的問題,由于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全國高校集中時間進行授課,進入慕課學習導致平臺卡頓。再次,學校為學生推薦學習網站、App、公眾號時,沒有充分考慮自身學校不同專業本科生教學特點,盲目推薦慕課資源平臺,從而導致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諸多疑惑和困難,并且缺乏溝通。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而影響學校教學進度,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師在課前告知學生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流行病學課程的存在,并根據教學目標對過長的教學視頻進行編輯,同時選取多個優秀重復課程的精華部分進行組合編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自行錄制更符合教學要求的視頻。上課前將視頻上傳到學生群或本校定制化的教學平臺。然后,在集中討論環節中幫助學生緊抓重點,并解答學生在慕課學習中存在的疑惑和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發現學生大多喜歡課堂中加入音樂、視頻、電影片段情景化的內容,增加學習過程的代入感與體驗感。根據“00后”學生的學情變化,適當加入一些電子互動交流體驗教學,例如虛擬仿真等。由于課時安排的不同,課堂討論、啟發互動、獨立思考的時長安排也應該根據專業需求進行調整。各專業學生對流行病學教學中采用對分課堂教學的認可度普遍較高,但不同醫學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各專業學生對教學中具體改革方案呈現形式及知識訴求重點等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需要教改內容的調查中,不同專業學生用選項表明了自身流行病學知識的難點與改革訴求。3個專業的學生均認為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內容需要改革,但具體課程選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臨床醫學與衛生檢驗與檢疫學專業需要加強“病例對照研究”的學習,而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更注重“偏倚及其控制”,加強研究方法應用的嚴謹性。提示在今后教學中,不同專業授課案例一定要依據授課對象加強針對性和差異性,而此次問卷調查為教師如何做好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各醫學專業的優先級順序。
根據學生需求,將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方法應用于流行病學教學中,在理論課上采用傳統教學結合多元化教學元素,在實踐課中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對慕課內容進行編輯,提高學習效率;依據不同專業授課對象的差異和需求,開展針對性課程教學改革;同時增進師生交流,及時調整改進方式方法,優化課程設計,提高流行病學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