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月云,楊 帆,王冰娜,王錫波,黃鵬展,吳孟雄
(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0)
健康促進縣(區)的創建可促進“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落實,并最終實現人民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的提高[1-2],目前已成為全面加強健康促進和教育、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力抓手[3-4]。2015年,廣東省在實施全國試點項目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健康促進示范單位”創建活動[5],逐步在全省21個地級市178個縣(區)[6]鋪開健康促進縣(區)建設。加強縣(區)工作人員的能力建設,對提升創建質量具有積極意義。為全面了解廣東省健康促進縣(區)工作人員的培訓現狀和需求,制定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培訓計劃,開展本次研究。
廣東省在建健康促進縣(區)工作人員1 096名。
1.2.1 抽樣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法,將21個地級市按所在區域劃分為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區,每個地區至少抽取20個在建健康促進縣(區),納入所有符合條件的工作人員。納入標準:(1)專業網絡或工作網絡參與健康促進縣(區)創建的在職工作人員;(2)自愿參與調查。
1.2.2 調查方法 參考相關書籍文獻[7-9],自行編制問卷,采用線上自填的形式開展調查。內容包括:(1)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所學專業、工作年限、工作崗位等基本情況;(2)接受培訓的次數及級別、對培訓的滿意度及建議等培訓現狀,其中滿意度評價按照“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賦值1~10分;(3)培訓內容、形式、時長、頻率與考核方式等需求情況,其中培訓內容包括理論知識(16個條目)、實踐技能(14個條目)和其他方面(11個條目)3個部分。
1.2.3 質量控制 調查前發函件至相關單位,闡明調查目的、內容和意義,以提高配合度。調查遵循自愿參與、無記名原則,由調查對象掃描二維碼或登錄網頁自行填寫。問卷內容均設置為必答題,以保證完整性?;厥盏膯柧碛呻p人核查,填寫模糊或存在邏輯錯誤的問卷判定為無效問卷,予以剔除。
1.2.4 統計分析 導出數據庫并用Excel整理,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或 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共調查1 201人,收回有效問卷1 09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26%。平均年齡為(36.56±8.69)歲;女性占比居多(60.7%);文化程度以本科/大專為主(83.9%),其余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高中/職高/中專(12.4%)、初中及以下(1.9%)、碩士及以上(1.7%);所學專業以非醫學專業居多(62.6%),其中以管理學、教育學和其他為主,醫學專業則以護理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為主;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區工作人員占比分別為51.8%和48.2%;62.4%的調查對象的工作單位屬非專業網絡,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學校(19.9%)、村居(社區)(15.6%)、機關事業單位(12.9%)、政府(6.1%)、街道(鎮)(4.4%)、企業(3.6%);37.6%的調查對象的工作單位屬專業網絡,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基層醫療機構(21.9%)、醫院(9.6%)、衛生健康局(委)(3.5%)、公共衛生機構(2.6%);工作年限為(13.06±9.33)年;以專業技術崗位居多(38.8%),其余占比分別為管理崗位22.9%、工勤技能崗位2.6%、聘用人員24.8%、其他10.9%。
2.2.1 既往培訓情況 82.9%的調查對象表示參加過相關培訓。參加3次及以上者占43.2%,參加2次者占25.4%,參加1次者占31.4%。84.4%表示參加過縣區級及以下組織的培訓;參加過國家、省、市級培訓者的比例分別為0.8%、9.5%、34.0%。
專業網絡和非專業網絡工作人員培訓參與率分別為84.0%(346/412)和82.3%(563/684),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07,P=0.476),均以縣區級及以下級別培訓為主。相比專業網絡人員,非專業網絡人員參與縣區級及以下級別培訓更多(P<0.001),參與市級及以上級別的培訓較少(P<0.05),見表1。

表1 專業網絡和非專業網絡工作人員參與培訓情況[n(%)]
2.2.2 培訓滿意度及建議 參與者對既往培訓的總體滿意度為9(8,10)分,認為培訓方式太單調、缺乏培訓教材、課程內容不實用、時間安排不合適的比例分別為52.4%、44.6%、40.2%、37.1%;認為課程設置、培訓時間安排、培訓前與學員溝通、培訓地點選擇等方面需要改進的比例分別為55.7%、50.4%、37.5%、33.6%。
89.1%(976人)的調查對象表示需要培訓。除了工作年限在40年以上和從未參加相關培訓者,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專業、地區、專業網絡、工作年限、工作崗位、參與過培訓的工作人員培訓需求率均高于80.0%。曾經參與培訓者需求率比從未參加者高(P<0.001);其他各類特征的工作人員培訓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創建健康促進縣(區)工作人員培訓需求情況[n(%)]
2.3.1 培訓內容需求 理論知識方面,總體需求排在前5位的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49.2%)、心理健康教育(47.5%)、急救和疾病預防知識(47.1%)、健康傳播(41.3%)以及場所健康教育(38.9%)。其中,專業網絡人員需求前5位內容為場所健康教育(44.4%)、健康傳播(43.7%)、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概述(37.6%)、控煙健康教育(37.4%)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37.1%);非專業網絡人員需求前5位內容為急救和疾病預防知識(57.9%)、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56.4%)、心理健康教育(55.4%)、健康傳播(39.9%)以及重大健康問題的健康教育(37.1%)。實踐技能方面,開展健康傳播(61.4%,58.0%,63.5%)、組織培訓活動(58.9%,53.6%,62.0%)、建設健康場所(51.5%,44.9%,55.4%)和人群健康調查(45.7%,44.2%,46.6%)均位列總體需求、專業網絡人員與非專業網絡人員需求的前4位。但位列第5的需求略有不同,總體需求和非專業網絡人員需求的第5位均為整理檔案資料(36.2%,34.9%),專業網絡人員第5位需求為實施行為干預(41.7%)。其他內容方面,總體需求及非專業網絡人員需求排在前5的均為溝通技巧(62.4%,61.4%)、授課技巧(48.4%,45.0%)、課件設計制作(46.7%,41.8%)、新媒體平臺運營(41.1%,38.7%)和公文寫作(40.3%,37.7%)。專業網絡人員最需要的同樣是這5項內容,但排序略有不同,依次為溝通技巧(64.1%)、課件設計制作(54.9%)、授課技巧(54.1%)、新媒體平臺運營(45.1%)和公文寫作(44.7%)。見表 3。
2.3.2 培訓形式、頻率、時長、教材及考核結業需求 97.8%的調查對象認為需要多種培訓方式靈活結合,首選的4種培訓形式為實地教學(67.0%)、操作示范(66.2%)、案例分析(62.0%)與講座(50.5%)。43.1%的調查對象認為每季度培訓一次較為合適,46.5%認為每次培訓時長以2~3天為宜,89.7%不希望每節課持續時間超過1小時,84.8%表示需要書面教材。56.9%的調查對象支持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首選的3種考核形式為培訓效果追蹤評估(56.1%)、開卷考試(50.0%)和課堂作業(44.4%)。66.4%的調查對象希望頒發結業證書,48.8%希望授予學分。
創建健康促進縣(區)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如沒有開展系統培訓,工作人員可能缺乏對創建目標、策略、措施等的共同認識,欠缺相關知識與技能,其綜合能力難以滿足工作需要,很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創建效果欠佳[7,9]。2019年版全國健康促進縣(區)綜合評分表也提示我們,專業網絡和工作網絡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工作專(兼)職人員培訓覆蓋率需達100%。本次調查顯示,17.1%(187/1 096)的調查對象從未參加過相關培訓,且過半工作人員無醫學專業背景,提示應大力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這也與近九成調查對象表示需要培訓的結果相符。此外,參加過培訓者的需求率比從未參加者高(P<0.001),推斷可能與未接受培訓者尚不能體會通過培訓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可有效指導建設實踐有關。此外,相比專業網絡人員,非專業網絡人員較少參與市級及以上級別的培訓(P<0.05),可能因為既往此類培訓大多以專業網絡人員為授課對象,忽略了非專業網絡人員的需求。但在基層實際工作中,非專業網絡人員目前仍為各類衛生健康單位創建的中堅力量,同樣要掌握建設健康促進縣(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在確保培訓全員覆蓋的基礎上,應適當加強對非專業網絡人員的培訓和指導。

表3 培訓內容需求情況[n(%)]
盡管參與培訓者對既往培訓的滿意度較高,但仍有40.2%表示課程內容不實用,55.7%認為課程設置需要改進,提示培訓質量仍有待提升。不同工作人員對培訓內容的需求不盡相同,如非專業網絡人員更需要急救和疾病預防等實用型知識,而專業網絡工作人員更需要場所健康教育等專業型知識,提示設計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培訓對象的特點和需求,不能“一刀切”。此外,選擇何種培訓方法也是培訓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8]。調查顯示,52.4%參加過培訓者認為培訓方式太單調,97.8%的調查對象希望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提示當前以講座為主的培訓形式未能滿足其需求。既往研究[9-10]也指出,健康教育實踐性較強,純理論培訓班效果不明顯,學員希望授課能將理論和實踐技能結合。因此,在今后的培訓中要結合實際,靈活選擇培訓方式,將傳統培訓逐步轉變為參與式培訓[10],以任務導向式課程培養健康教育應用技能型人才[11]。
調查發現,44.6%曾參與培訓者認為缺乏培訓教材,84.8%的調查對象認為需要書面教材,提示既往只提供授課課件并不足以幫助學員在培訓結束后順利開展工作,可考慮開發相應工作技術規范與指南,以確保工作指向清晰、有例可循。另外,曾參與培訓者中37.1%認為培訓時間安排不合適,50.4%認為需要改進培訓時間安排。調查顯示,合適的培訓頻率和時長分別為每季一次(43.1%),每次2~3天(46.5%),每節課不超過1小時(89.7%)。相關研究也曾指出,單次培訓時間太長容易使學員產生倦怠感,時間太短又不利于內容的消化理解[8],提示合理安排時間對于保證培訓效果至關重要。此外,56.9%的調查對象支持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不僅能反映培訓效果,還可及時發現培訓存在的問題,以促進培訓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制定培訓計劃時不僅要考慮培訓內容和形式,還要在教材選擇、時間安排等方面滿足培訓對象需求,并納入效果評估,以保證培訓成果長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