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朗,于曉松,王 爽,齊殿君,吳 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1)
為貫徹落實《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和《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發改社會[2010]561號),切實加強基層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逐步解決基層(鄉鎮)全科醫生人才緊缺和執業醫師較少的問題,2013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醫改辦5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試點工作的暫行辦法(辦法)》[1](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指出,全科醫生特設崗位是針對基層(鄉鎮)全科醫生和執業醫生緊缺的問題,在縣級公立醫療機構專門設置,并將所聘全科醫生派駐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非常設崗位。引導和鼓勵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全科醫療工作,優先解決艱苦邊遠地區全科醫生緊缺及鄉鎮衛生院無執業醫師的問題。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特崗)計劃是加強我國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改善基層醫療服務機構人才短缺、人力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的新舉措。特崗全科醫生的能力參差不齊,對其開展培訓非常必要。目前,國內關于全科特崗培訓的報道很少[2-5]。特崗全科醫生培訓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確定培訓內容和教學方法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以某省首屆特崗全科醫生為研究對象,在開展培訓前進行了問卷調查,為制定培訓計劃提供了參考。
將某省首屆71名特崗全科醫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39人,女生32人,來自省內14個市的31個縣、區(市)。
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特崗全科醫生的培訓需求,問卷包括4個部分:一般情況、教育狀況、對特崗培訓效果的期待、全科醫學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和培訓需求。(1)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學歷、職稱、臨床工作年限、聘用類型、是否擁有全科醫師資格(上崗)證、是否了解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既往從事專業。(2)教育狀況包括:對全科醫學及全科醫生的了解程度、是否接受過系統的全科醫學教育、是否參加過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是否愿意參加全科醫師特崗培訓、參加全科醫師特崗培訓的主要原因。(3)對特崗培訓效果的期待包括:提升自己勝任基層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務對象對我所提供服務的滿意程度、所學的醫療知識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更多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提升薪酬待遇、提前取得職務晉升機會。(4)全科醫學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和培訓需求調查包括以下4個方面:全科醫學定義、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常見健康問題的全科醫學處理;全科醫學臨床操作;其他社區衛生服務相關知識。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4±0.5)歲,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科學歷為主,職稱以醫師和主治醫師為主,多數臨床工作年限大于3年,既往從事專業以內科居多,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n(%)]
多數學員愿意參加全科醫師特崗培訓,主要培訓需求是因為基層工作需要,具體見表2。在接受過系統全科醫學教育的特崗全科醫生中(20人,28.17%),3人(15.00%)是在校學習期間接受的教育,1人(5.00%)是畢業后繼續教育期間接受的教育,16人(80.00%)是工作后崗位培訓期間接受的教育;51人(71.83%)未接受過系統全科醫學教育。在參加過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特崗全科醫生中(16人,22.54%),接受理論培訓的3人(18.75%),接受理論+實踐培訓的13人(81.25%);接受500/600學時培訓的5人(31.25%),接受1年培訓的6人(37.50%),接受其他培訓的5人(31.25%);對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效果評價非常好的3人(18.75%),好的5人(31.25%),一般的5人(31.25%),流于形式的3人(18.75%)。未參加過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特崗全科醫生55人(77.46%)。認為有必要對全科醫師進行崗位培訓的71人(100.00%),原因是:開展基層衛生服務工作需要掌握全科醫學相關知識(70人,98.59%);有利于更新醫學知識(65人,91.55%);學習新技能,彌補工作上的不足(66人,92.96%);提高自身素質及服務水平(68人,95.77%)。

表2 研究對象以往參加全科培訓情況[n(%)]
80%以上的研究對象期待培訓后能夠提升自己勝任基層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所學的醫療知識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擁有更多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提前取得職務晉升機會,見表3。

表3 研究對象對特崗培訓效果的期待[n(%)]

表4 研究對象對全科醫學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n(%)]

表5 研究對象對全科醫學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的培訓需求[n(%)]
研究對象掌握程度較差的內容(不掌握率>20%)包括:以家庭為單位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以社區為基礎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原則、全科醫療中的用藥原則、疾病三級預防理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規范化管理、傳染病的監測與報告、健康管理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全科醫學教學方法和評價、成長檔案袋的使用;而對全科醫學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的培訓需求強烈,均達到90%以上。
研究對象掌握程度較差的內容(不掌握率>20%)包括:慢性共病的全科診療思維、甲狀腺結節的全科診療思維、不能明確診斷癥狀的全科診療、兒童疾病綜合管理。學員培訓需求較低的內容(不需要率>20%)是糖尿病的全科醫學處理。見表6~7。

表6 研究對象對常見健康問題的全科醫學處理的掌握情況[n(%)]

表7 研究對象對常見健康問題的全科醫學處理的培訓需求[n(%)]
研究對象掌握程度較差的內容(不掌握率>20%)包括:導尿、洗胃、灌腸等技術操作和社區康復技術。研究對象培訓需求較低的內容(不需要率>20%)是心電圖、X線的圖像及結果解讀。見表8~9。

表8 研究對象對全科醫學操作的掌握情況[n(%)]

表9 研究對象對全科醫學操作的培訓需求[n(%)]
研究對象掌握程度較差的內容(不掌握率>20%)包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與實務、健康檔案的建立和使用及動態管理、家庭訪視與家庭病床的管理、抑郁癥的基層處理與雙向轉診、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常用中醫適宜技術及常用中成藥適應證。90%以上的研究對象對社區衛生服務各條目均有需求。見表10~11。

表10 研究對象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掌握情況[n(%)]

表11 研究對象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培訓需求[n(%)]
特崗學員是由各縣(市)衛生局自行選擇的,雖然有一定的選拔標準,但各地衛生局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再加上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各地分別組織入學考試),造成特崗學員構成復雜,個體差異很大,這就給特崗培訓的教學安排帶來了很大困難。本研究中的71名特崗學員工作年限從半年到15年,聘用類型包括合同制、正式聘用和其他,部分有全科醫師資格(上崗)證,既往從事專業包括內科、外科、耳鼻喉科、影像科、麻醉科、高壓氧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等,學員對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和全科醫學及全科醫生的了解程度不盡相同,既往受教育經歷和接受全科培訓經歷差異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憑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者師資培訓的經驗進行教學設計,很難滿足學員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開展課前調查,了解學員的基本情況和培訓需求,設計能夠滿足大多數學員需求的教學方案。
特崗學員普遍年齡較大,學歷較低,來自比較偏僻的地區,到大城市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因此,他們特別珍惜特崗培訓的機會,對培訓的期望值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80%以上的學員期待能夠學到有用的醫療知識,提升自己的基層醫療崗位勝任力,讓群眾更滿意自己的服務,并得到提前晉升的機會。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這次培訓建立與大城市醫療機構的聯系,將來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這種較高的培訓期待對特崗培訓的教學組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提供有針對性、高質量的培訓。
特崗學員長期在條件艱苦的地區工作,其醫療環境與大醫院全科醫學科和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很大區別,再考慮到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和學員個性上的差異,教學設計不宜簡單套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師資培訓的經驗。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課前調查充分了解學員的基本情況和培訓需求,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特崗學員對于臨床基本操作(體格檢查、常用化驗檢查及結果解讀、心電圖和X線的圖像及結果解讀、心肺復蘇、無菌術操作)的掌握情況普遍較好,往往缺乏教學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的培訓,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師資培訓有較大差異[6]。因此,課前進行問卷調查對特崗培訓的課程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外,根據特崗學員對教學能力培養的需求,特崗教學設計應有意識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也可以讓特崗學員在提高臨床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學能力[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