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云蘭,顧曉雯,侯君蓮,何碧云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12)
目前,我國患者住院期間家屬或其他人員陪護的現象常見,使醫院呈現陪護多且人員混雜的現狀,增加了醫院感染風險[1]。感染科主要收治傳染性疾病患者,包括能夠經呼吸、接觸、輸血等方式將疾病傳播給其他人的多種疾病,如艾滋病、肺結核、水痘、流感等,同樣存在陪護不規范現象,是院感發生的高風險科室,也是院感防控的重要環節之一。由于感染科患者具有其特殊性,陪護多,這更會增加院內感染風險,不僅增加了院內感染率,而且會加重患者及家屬經濟負擔,還會浪費醫療資源。因此,國家衛生部門極其關注感染科住院患者的院內陪護問題。調查感染科住院患者及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識現狀,有助于指導臨床合理制定應對對策[2]。盡管目前已有相關研究,但不同地區、醫院均存在自身特點,狀況不盡相同。本研究對我院住院患者及陪護的感染風險認知情況展開調查,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將2020年7月—2021年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三科住院治療的92例患者及對應的92例陪護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陪護的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納入標準:患者、陪護年齡18~65歲;有正常認知、理解及溝通能力,可以自主完成調查;陪護身體健康;自愿參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精神障礙或認知失常;陪護有傳染性疾病;無法完成整個調查問卷者。

表1 患者及陪護一般資料[n(%)]
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制問卷,經專家咨詢、預調查,修改形成最終版感染科患者及陪護感染風險認知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及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包含5個維度:(1)自身傳染病相關知識;(2)洗手的重要性及方法、頻次;(3)患者皮膚破潰的科學處理方式;(4)個人、家庭防護知識;(5)感染風險及患者所患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每個維度5個條目,共計25個條目。答對5個條目以下為完全不知曉,答對5~9個條目為小部分知曉,答對10~15個條目為部分知曉,答對16~20個條目為大部分知曉,答對21~25個條目為完全知曉。認知情況設定:完全知曉和大部分知曉為對本調查問卷知曉,部分知曉和小部分知曉為對本調查問卷部分知曉,完全不知曉為對本調查問卷不知曉。知曉率=(知曉人數+部分知曉人數)/總人數×100%。調查問卷經相關專家測定,本問卷效度合理,信度可靠,問卷的 CVI=0.87,Cronbach’s α=0.82。分別向患者、家屬發放調查問卷,并指導患者、家屬科學填寫。共發放184份問卷(患者92份、陪護92份),均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比較不同性別、年齡、文化水平及職業的患者/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知曉率。
采用SPSS 26.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2例患者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中,19例知曉,45例部分知曉,28例不知曉,知曉率為69.57%。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職業患者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感染科住院患者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
92例患者陪護人員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中,17例知曉,30例部分知曉,45例不知曉,知曉率為51.09%。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職業患者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感染科患者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
感染科住院患者由于自身生理及心理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內心恐懼,因此許多患者需要家屬的陪護。然而,感染科患者的疾病均具有一定的傳播途徑和感染風險,導致感染病房具有較高感染隱患,而且有較高死亡風險[3]。感染科疾病種類繁多,而陪護人員復雜,更增加了感染隱患,有交叉感染及傳染擴散風險。調查感染科住院患者及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情況,針對不同文化水平、職業狀況等因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制定并實施感染科住院患者及陪護的院感防控對策,可以降低感染傳播風險,保護患者及陪護人員的生命健康。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感染科患者、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知程度均較低,感染風險知曉率分別為69.57%、51.09%。研究表明,感染科患者及陪護對于感染風險還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感染科住院患者均是直接傳染源,能夠經飛沫、接觸等方式傳染給陪護及醫護,陪護存在高危感染風險[4]。如患者及其陪護不能正確認識感染風險,不采取防控措施,極易發生院內感染,并通過院內活動造成交叉感染、擴散。因此,必須對感染科患者及陪護進行健康教育,提升對于感染風險的認識,并積極采取預防感染的相應措施。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狀況的患者及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識存在差異(P<0.05)。年齡≥60歲、初中及以下、工人及農民和商人對于感染風險的知曉度更低,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老年患者各項生理機能、心理機能均發生退化,認識能力下降,會影響疾病知識及科普信息的接受程度[5]。(2)文化水平往往與理解能力密切相關,患者及陪護在入院前很少接觸相關書籍及醫學術語,而且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群無法正確理解,甚至誤解,從而影響其認知程度。(3)職業狀況決定其生活環境、生活狀態,商人、工人及農民每天忙于經商或生計,導致其缺乏充足精力了解相關知識;而事業單位、無職業及學生等人群往往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從而提升對于感染風險的認識。因此,在采取健康教育及感染防控措施時,應關注不同人群之間的認知差異,合理制定對策。
感染科因為疾病的傳染性和特殊性,在臨床中容易出現交叉感染,如在陪護過程中管理不當,可能引發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令護理難度增加[6]。基于本次調查結果,本研究認為應采取以下對策:(1)在入院后應提升教育宣傳力度,尤其需要關注60歲及以上老人、初中及以下低文化水平、工人及農民和商人等患者和陪護,針對性為每位感染科住院患者及陪護進行不同層次的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感染風險相關知識、陪護潛在的感染風險及陪護造成的不良影響、傳染病的預防及治療[7]。在宣教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認知理解能力,分層講解,并靈活應用多種宣教模式(如辦板報、一對一講解、播放宣傳錄音或視頻、發放宣傳畫冊、微信群等),以全面提升患者、陪護對于感染風險的認識程度,提升防護意識[8]。進行全面、科學、有效的宣教,通過提升患者及陪護的認知水平,減少不必要的陪護,并讓必要陪護掌握科學的防護對策,還能讓患者本人規范自身行為習慣,減少感染傳播風險。由高年資護師培訓患者及陪護手衛生知識、七步洗手法、正確佩戴口罩、吐痰的正確處理方式等防護措施。(2)應全面提升護理質量,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無家屬陪護理念。感染科陪護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患者必要的生活及心理需求,在護理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讓患者獲得良好的護理體驗,能降低其對于家屬護理的依賴,幫助患者建立無陪護理念。同時告知患者家屬,陪護因自身缺乏護理專業性,無法全面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而且還會增加感染風險,影響自身正常生活,陪護一旦感染會加重家庭負擔[9]。(3)應在護理管理中實施規章制度,減少對患者的探視次數及陪護人數,減少陪護、患者流動,并向患者及陪護講解這樣做的原因、對患者治療和康復的積極作用,會讓患者及其陪護逐漸樹立無陪護理念[10]。(4)要努力構建無陪護病區,近年來,醫療體制改革進程加快,政府對于醫療的投入力度加大,醫院可通過政府支持構建無陪護病區,以醫療補助、護理報銷等形式鼓勵患者及家屬參與[11]。此外,醫院應針對感染科患者制定專門診療程序,如單獨設立就診通道,提供支持服務,陪患者進行檢查,并為患者代取報告,以避免或降低感染科患者院內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