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璇,陳佳欣,劉 欣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4)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繼續把國家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深入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提供基礎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鄉村醫生是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農村基層百姓的“全科醫生”,也是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的“網底”[1]。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需要鄉村醫生的參與,鄉村醫生的工作崗位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居民享有的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據問卷調查與實際調研結果顯示,鄉村醫生的工作仍面臨人員老化、工作強度大、醫療設備不完善、醫療服務不完整等問題。因此,本文深入剖析蘇北地區鄉村醫生的工作崗位現狀及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為今后的發展建言獻策。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2019年7月的調研。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樣本選取,以江蘇省蘇北地區為主線,選取徐州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165個村衛生室共350名鄉村醫生為研究對象。
1.2.1 實際調研 根據信息飽和原則,設計訪談提綱,選取江蘇省蘇北地區5個市進行實地調研,對94名鄉村醫生進行個人深度訪談,從而深入了解鄉村醫生的工作現狀與問題。
1.2.2 問卷調查 通過檢閱文獻,課題組自行編制鄉村醫生調查問卷和鄉村老年人醫療需求問卷,采用德爾菲法征求專家與教師的意見并進行預調查,形成最終條目。共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1.7%。采用SPSS 22.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321名鄉村醫生從性別上看,男性占59.50%,女性占40.50%。從年齡上看,30歲及以下年齡段占10.59%,40歲以上年齡段占66.04%,存在人員老化的問題。從醫療工作時間上看,醫療工作時間少于10年的只有61人,僅占19.00%,說明近10年來進入鄉村醫生隊伍的人員較少,后繼力量不足;工作時間21~30年的占28.35%,>30年的占21.49%,進一步說明鄉村醫生隊伍老化。具體見表1。

表1 鄉村醫生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321名鄉村醫生中,日均工作時間≤4小時者占3.12%,5~7小時者占19.63%,77.26%的鄉村醫生日均工作時間≥8小時。其中日均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的占33.02%,提示鄉村醫生工作時間較長。日均接診量≥10人的占72.89%,其中超過20人的占27.10%,進一步說明鄉村醫生目前工作量較大。鄉村醫生中完全從醫者191人,占59.50%,醫主農輔者占24.30%,半農半醫者占15.58%,農主醫輔者僅有2人,占0.62%;而78.19%的鄉村醫生平均務農時間為0~2小時,顯示鄉村醫生以醫療衛生工作為主者占多數。其中,以西醫為主者有154人,占47.98%,公共衛生為主者占20.56%,中西醫結合者占27.41%,中醫為主者占4.05%,表明鄉村醫生行醫中公共衛生方面以及中醫診療欠缺。鄉村醫生目前主要診療工作為感冒發燒等常見病,其次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外傷、急性突發疾病以及其他疾病診療工作較少。見表2~3。

表2 鄉村醫生日常工作現狀

表3 鄉村醫生主要診療工作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321名鄉村醫生中,184人認為平時診療工作中人員完全足夠,占57.32%;80人認為偶爾出現人員短缺情況,占24.92%;57人表示經常感到人員不足,占17.76%。在最希望配備和資助的醫藥類型中,有224名鄉村醫生選擇慢性病管理藥物,220名鄉村醫生選擇感冒發燒等常見病藥物,表示鄉村衛生室對這兩類藥物需求相對較多;有156名鄉村醫生選擇常見疾病注射液,66名鄉村醫生選擇其他較少見疾病藥物。從鄉村醫生事業發展來看,255名鄉村醫生選擇了醫療補助,236名鄉村醫生選擇了醫療設備,192名鄉村醫生選擇了醫療團隊,176名鄉村醫生選擇了社會關注度,提示鄉村醫生各方面的發展仍需進一步關注和提高。見表4。

表4 鄉村醫生平時診療需求
鄉村醫生是在農村基層從事一般診療和相關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衛生人員,是農村衛生服務提供和農村衛生事業發展中一支無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通過調研結果可知,鄉村醫生隊伍老化,40歲以上年齡段的鄉村醫生占66.04%,且有31.77%的鄉村醫生年齡超過50歲。同時,鄉村醫生工作量較大,日均工作時間較長,在實際調研中也了解到有些鄉村醫生24小時待命,晚上接到急診的情況下也會上門救治。72.89%的鄉村醫生日均接診量≥10人,超過《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鄉鎮衛生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9.3人次,同時超過全國醫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7.0人次,說明鄉村醫生工作負荷較重,強度較大。從訪談中了解到,鄉村醫生工作任務重、收入低是年輕人不愿到基層工作的原因之一。調查數據也顯示,鄉村醫生中≤30歲者僅占10.59%,進一步說明鄉村醫生隊伍后繼力量不足。
國務院《“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中提到“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服務中的作用”的要求[2]。調查數據顯示,鄉村醫生采用中西醫結合行醫方式者占27.41%,中醫為主者占4.05%,說明鄉村醫生對中醫應用欠缺,這可能與鄉村醫生的認知以及所受培訓的內容等方面有關。調查表明,目前鄉村醫生的主要診療工作為感冒發燒等常見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行醫方式以公共衛生為主者僅占20.56%,在公共衛生方面、預防知識、康復保健等方面與群眾的需求有一定的距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村民對衛生需求也逐漸提高,他們需要鄉村醫生提供全科醫療服務,即提供常見病治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全方位的衛生服務,這就要求進一步重視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在鄉村醫生最希望配備和資助的醫藥類型中,對慢性病管理藥物以及感冒發燒等常見病藥物這兩類藥物的需求相對較高。同時,鄉村醫生對醫療補助、醫療設備、醫療團隊以及社會關注度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期望,這也間接反映這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到,鄉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不足、醫療團隊不健全,因此要改善鄉村醫生的執業環境,這不僅有利于基層衛生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引進醫學人才服務于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同時,鄉村醫生還希望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度,從而加強社會對鄉村醫生這一職業的重視度。
鄉村醫生面臨著任務重、待遇低的現狀,導致基層醫療機構后繼力量不足。因此要適當提高鄉村醫生工作保障水平,提高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首先,相關政府明確鄉村醫生的身份定位問題,明確規定在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服務人員的編制管理[3],多渠道保障鄉村醫生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收入,通過一系列措施保障鄉村醫生的合理補助,如對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的村衛生室給予適當補助[4]。其次,保障鄉村衛生室的醫療補助和公共衛生服務,提高和改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預算和使用,使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作為鄉村醫生收入的來源之一。
應堅持明確鄉村醫生的工作職責,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行醫。《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2011—2020年)》[5]中提到,加強鄉村醫生繼續教育培訓,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綜合培訓為重點,強化公共衛生專業技能、臨床實踐技能以及全科醫學知識和信息化技能培訓,加強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掌握適宜技術、基本藥物(包括增補藥品)和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知識。同時強化政府責任,加大監管力度,向鄉村衛生室增加中藥飲片采購、配送、使用環節的管理工作,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中藥服務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