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軍 高敏
【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各級學校強調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勞動教育,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本文從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入手,分析了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勞動教育;價值意蘊;路徑
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而長期以來各級學校強調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勞動教育,出現了勞動教育目標模糊、勞動價值觀淡化,勞動教育內涵片面、內容單一,勞動教育載體匱乏、途徑虛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舉措,更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經之路。
一、勞動及勞動教育
(一)勞動
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是財富和幸福創造的源泉,是人們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和創造價值的實踐活動,同時勞動還是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決定性因素,人們在勞動中追求美好生活,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因此,勞動是以直接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實踐活動。
(二)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與勞動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類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勞動素養培養。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重要意義,7月7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針對為何以及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做出了相應的指導。
1.勞動觀念教育。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綜合性認知是勞動意識和勞動態度的體現,也就是勞動觀念。作為正確認識勞動創造價值的關鍵,勞動意識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和勞動行為時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而勞動態度反映了學生對待勞動活動的心理和傾向,具體表現為學生的行為,積極的勞動態度是積極勞動的前提。因此,必須加強學生勞動觀念教育,消除因家庭勞動教育淡化所引發的一系列不良現象,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形成勞動光榮及勞動平等的觀念。
2.勞動能力教育。勞動能力包括勞動的技能、知識、創新三個部分,是勞動觀念、精神、品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堅實保障。勞動技能教育要求學生對待簡單的勞動項目能夠合作或者單獨完成,并且能夠通過使用工具來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勞動知識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對勞動起源、發展、現實作用及意義等一系列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體系化和專業化學習,形成學生的勞動知識素養;而勞動創新教育則是在勞動技能、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于實踐中形成創新思維及創造能力。因此,必須通過勞動能力教育,使得學生掌握勞動技能、豐富勞動知識,繼而培養其勞動的創新性,為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形成奠定基礎。
3.勞動精神教育。作為學生勞動素養核心內容的勞動精神,是個體外在勞動行為的指導,表現為個體在勞動中展現的精神狀態、精神風貌及精神品質。通過對學生勞動奮斗、奉獻等基本勞動精神的培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指引學生在勞動中自立自強,在生活中樂于奉獻,同時形成良好的社會勞動風尚。因此,學校要加強學生勞動精神教育,指導規范學生的勞動行為,實現學生勞動心理認知的升華。
4.勞動品質教育。勞動品質作為一種人格品質,是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表現為自覺的勞動思考及勞動實踐,體現在學生的思維與行為之中,是學生內在思想轉化為外在行為的素養體現,是學生勞動素養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加強學生的勞動品質教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質。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鮮明的思想性
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強調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借助網絡快速傳播,社會上消費主義、享樂主義之風盛行,好逸惡勞、驕奢淫逸之弊層出不窮,對崇尚勞動光榮的社會主旋律造成一定沖擊。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人把勞動職業劃分等級,輕視體力勞動,蔑視普通勞動者;學校教育以分數、升學為重,將勞動教育邊緣化、簡單化甚至曲解化,混淆勞動教育與勞動的內涵,導致有勞動無教育;家庭中,出于對孩子的溺愛或者唯學習論,家長拒絕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將錯誤的勞動觀念傳遞給孩子。這些現象制約了勞動教育的開展,影響了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強調要鼓勵勞動、尊重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風尚。
(二)突出的社會性
勞動教育具有突出的社會性,要求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強化責任擔當意識,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只有不斷更新思想,與時俱進,引導他們認識社會,對社會中不同的勞動提前形成一定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才能為以后進入社會做好準備,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的要求。
(三)顯著的實踐性
勞動教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只有在實踐中以親身勞動體驗感知勞動、感知世界,在塑造自我的過程中,通過勞動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三、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教育目標模糊,勞動價值觀淡化
勞動教育的目標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但由于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及目標模糊等問題,高校未能明確勞動教育的框架,在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方面未能完全落實,將勞動教育等同于學科課程,導致了勞動教育目標的模糊,從而掩蓋了勞動教育的真正意義。對于勞動教育,許多學校存在形式主義及功利主義問題,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難以發揮。許多學校口頭上重視勞動教育,實際上只重視學生的分數,強調升學率,對于勞動教育未能做到真抓實干,或者搞形式主義,通過擺拍照片應付檢查;或者為了應付檢查搞出兩張課表,表面上有勞動課程,實際上并未實施等。這些輕視勞動教育的做法導致了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淡化及勞動觀念的偏差,學生會認為那些能夠獲得高額薪水的工作是光榮的,而輕視、誤解維護城市面貌的清潔工作等普通勞動,形成錯誤的勞動觀念。
(二)勞動教育內涵片面、內容單一
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三個方面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三個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但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有的學校對勞動教育的內涵理解片面化,將勞動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服務性勞動,并不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勞動,對待生產勞動更是從未涉及,部分學校將勞動教育理解為家庭勞動,把勞動教育的工作推給家長。大多數學校不具備安排學生進行生產勞動教育的條件,生產勞動教育僅僅通過課堂宣講來進行。勞動教育的三重內涵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僅僅通過簡單的社會服務型勞動,如通過社區衛生清潔、關愛敬老院老人等活動進行勞動教育,將勞動與勞動教育的概念混淆,把勞動資源等同于勞動教育資源,將三者的關系割裂開來,導致了勞動教育的碎片化與零散化,教育內容比較單一。
(三)勞動教育載體匱乏、途徑虛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國在社會生活方面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但在實際的勞動教育過程中,許多學校將勞動教育局限于課堂上勞動知識的講授,勞動教育陷入了觀摩化的錯誤境地,未能充分利用國家、社會提供的豐富資源。同時,未能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他學科之中,勞動教育難以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
四、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
(一)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框架,具體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方面。當前,大學生勞動價值觀功利化傾向明顯,對待體力勞動存在輕視態度,渴望不勞而獲等不良思想抬頭。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勞動教育的疏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勞動教育的合力,在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此外,應借助新媒體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豐富教育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勞動品質與勞動習慣,使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把握勞動教育的三重內涵,科學設計勞動教育內容
要充分認識勞動的三重內涵,明確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三個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要讓學生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如,讓學生制定個人的家庭勞動計劃,使其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生產勞動教育要讓學生體驗工農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學校可以與家庭積極配合,讓學生參與、體驗生產勞動,使學生在生產勞動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及樂趣,體會到社會建設成果的來之不易。服務性勞動教育要注重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勞動技能,不僅有利于學生勞動自信的建立,更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緊扣勞動教育的四大載體,著力拓展勞動教育途徑
通過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四大載體,明確勞動教育的途徑。勞動教育不能局限于學科化的勞動課程,在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的同時,還應該將勞動教育有機滲透到各個專業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實現勞動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在加強課程教育的同時,讓勞動教育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讓學生既能利用勞動技能回報社會,又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氛圍。另外,還應將勞動文化建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去,高校校園文化具有自主教育、教育導向和開發創造功能,因此,在勞動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通過校風建設帶動勞動建設,發揮學生勞動榜樣的帶動作用,搞好勞動教育工作,開展校園勞動文化建設,才能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撐與保護。高校要利用好勞動教育的四大載體,拓展勞動教育途徑,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效泉,曾蓓蕾,白炳貴.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4):43-44.
[2]朱鳳麗.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新時代審視[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01):74-76.
[3]劉崢.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J].船舶職業教育,2021,9(02):68-70+74.
[4]劉經緯,崔箐琳.大學生勞動精神教育論析[J].長春大學學報,2021,31(02):37-40.
[5]班建武.新時代勞動教育社會支持的現實挑戰及應對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1(11):1-8+38.
[6]曾妮.論勞動教育中的“體驗”及其關鍵環節[J].中國電化教育,2021(11):9-15.
[7]王曉琳.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內涵與實現路徑摭探[J].成才之路,2021(31):53-55.
[8]程呈.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與現實考量[J].西部學刊,2021(20):97-100.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