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毛
【摘要】當代中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日益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運用文獻法、描述法、歷史分析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從使用的教材、課程內容、課程模式三個方面對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了比較分析。另外,還對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美國教學經驗指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研究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基本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熱潮的影響下,國外涌現了大批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以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研究,這些研究使一些國外學者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更為清晰明確,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和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體系。從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在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首次提出“心理素質”一詞,標志著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到21世紀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全力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健康中國的重要社會基石。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我國在改革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與我國中小學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但是目前我國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從深層次探究與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建設。
綜上所述,本文從使用教材、主要內容以及課程模式三方面對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比較,以期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從中找到可借鑒的國外教學經驗。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進一步科學地指導和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認真總結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版)》(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美國在20世紀末期開始設立《全國健康教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是美國全國范圍的指導性的標準,不同的州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出臺相應的更為詳細的課程標準,并且可以在課程標準中制定更為詳細的課時或課程設置模式相關內容。《標準》的內容廣泛并且豐富,不僅包括生理、飲食、營養和保健等知識,同時也包含了心理、精神、情感和社會層面的內容,全面的內容保證了青年學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另外,針對美國社會日趨增多和嚴重的青少年酗酒、吸毒、不健康性行為等現象,《標準》還要求大量開設有關毒品、煙草、酒精和性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強調通過學校健康教育課程來解決青少年所面臨的實際社會問題,充分體現了《標準》在課程設置領域里的務實性特點。
二、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比較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材
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材是《Health & Wellness》,《Health & Wellness》主要包含的兩大內容是心理和情緒、家庭和社交健康單元,還包含心理和情緒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兩大章節,不同年級的教材包含的章節是相同的,高年級的知識內容是在低年級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從學生的發展階段角度來看,知識內容逐步深化的設置方式,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趨勢,有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新的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對舊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以往學過的知識內容。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材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整套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一方面為了方便教師授課,課題以單獨形式呈現,另一方面為了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不同年級的知識點內容是一步一步深化的。《心理健康》教材中雖然呈現的知識點較為豐富,但卻沒有將知識點進行分類,這樣可能導致知識內容之間聯系較弱,知識點較為零散,沒有辦法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通過對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使用教材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都是以適應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設置相關課程內容,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但不同的是,《心理健康》知識點繁多且零散,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單個知識點的強化與學習,卻不利于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Health & Wellness》的知識體系較為健全,知識點按照一定的邏輯來分類呈現,對知識的介紹更為全面,但過多的知識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疲勞,失去學習興趣。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一是矯正各種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診斷出有學習困難情感或行為障礙和其他有健康缺陷的學生,并為他們提供特殊教育、危機干預,為學生提供心理治療與咨詢等。二是預防可能發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預防是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包括兩種類型: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和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三是提高學生適應客觀現實的能力和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從情感教育、健康與安全教育、職業和技能培訓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主要目的是希望建立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政策、指導性實踐以及支持性環境,促使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欣賞他人、設定積極的目標,做好決定、處理人際關系和沖突,培養他們對自己、他人、工作和社區服務負責的、尊重的態度和價值觀。
2.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一是學生心理健康維護。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包含智能訓練、學習心理指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性心理指導教育。二是學生心理問題矯正。以面向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包含學習適應問題、情緒問題、常見行為問題、身心疾患、性行為問題。三是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因此心理潛能開發和創造力培養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過對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制定與學生身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內容。但是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主要以矯正和預防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我國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開發學生潛能為主,引導學生向好發展,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模式
1.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一是系統教育課程模式。美國中小學非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發展以及適應能力的問題,系統教育課程模式一方面注重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適應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重視心理健康課程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提倡家長作為學校的教育伙伴能夠參與到學校教育當中。二是積極教育課程模式。積極教育課程模式的教學理念源于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課程模式著眼于積極的發展層面,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消極的心理干預轉移到對積極品質的研究上來,通過積極的手段引導學生從積極的方面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個體最大程度發揮自我潛能。三是校本人格課程模式。由于美國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美國尤其重視青少年人格健康發展教育,因此從實際出發學校專門開設了人格教育課程,著重強調人格教育課程對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2.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模式。一是教育輔導式。該模式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遵循人本主義思想,關注學生生存的環境,給學生潛能的發揮創造條件。具體如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滲透性;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在適當傳授相關知識的同時注重創設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環境;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時堅持整體原則。二是四結合式。該模式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與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行為問題矯正、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結合。其目標不僅在于治療,也注重預防和發展。具體如下:心理測量主要是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務,它側重于描述學生心理發展的現有狀況;學校面向學生、家長開展心理咨詢的形式有個別咨詢和集體咨詢兩種;心理行為問題矯正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輔導、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到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三是五結合式。該模式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心理咨詢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咨詢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咨詢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修身養性相結合。該模式認為,應構建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關注學生生存的環境,給學生潛能發揮創造條件。四是六結合式。該模式是比較全面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一,它堅持心理咨詢與心理測量相結合;心理輔導教學與行為矯正訓練相結合;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相結合;班主任工作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學習策略指導與心理素質優化訓練相結合;立足本校大膽創新和對外交流協作相結合。
通過對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系統的課程模式,美國是系統地強調家校之間的合作,而我國更多從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科化傾向。一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有的學校甚至還將其作為期末考核課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不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心理學知識,而是要通過多種途徑強化與各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二是醫學化傾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和醫學上的心理問題混為一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是心理發展與適應的問題。三是片面化問題。表現在過度關注各種心理測驗后所得到的分數、偏重心理團體輔導而忽視了個體心理問題。四是形式化傾向。表現為只建立了相關的心理輔導咨詢室而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五是孤立化傾向。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也要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問題。
借鑒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在認識到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現狀及不足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改善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以學生心理需求為中心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真正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辦好學生滿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忌流于表面。二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師聘用標準和要求。以專業化的標準進行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三是建立家校溝通渠道。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還要關注家長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學校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美國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早,經驗較豐富,能夠給予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一定啟示,我國可以借鑒其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建立健全一套適應我國發展現狀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劉艷.關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03):46-48.
[2]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2001(04):481-480.
[3]葉一舵.論心理健康及其實質[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87-90.
[4]柳夕浪.個性培養與學校心理輔導[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04):48-50.
[5]張海鐘.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的爭鳴綜述及其進一步的思辨[J].心理學探新,2001(03):42-46.
[6]崔影,李瑞芬,魏宇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北方文學,2019(14):147-148.
[7]唐超為.中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9.
[8]俞國良,陳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冊)[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