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東 李婭 沈艷



摘 要:作為一種新的保護和發展模式,建立國家公園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該文以中國知網(CNKI)、WOS數據庫為檢索源,運用CiteSpaceV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從文獻報道數量、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展開分析。結果表明:由于各地區在文化、區位、經濟發展水平上的不同,學者對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差異;對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研究文獻逐年增加,研究領域多樣化,同時文獻具有階段性特征(起步階段、發展階段、繁榮發展階段);研究方法呈多樣化、綜合化趨勢,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更緊密,結論更具科學性;研究內容由旅游發展向國家公園與利益相關者、與農戶參與意愿、與生態環境承載力、與游客認知等方向延伸,研究領域廣且分散。基于此,未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研究應在“國家公園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周邊居民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意愿”“生態旅游評價方法”等方面逐漸深入,從而拓寬國家公園的研究視角,實現國家公園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雙贏,為進一步推進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建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國家公園;生態旅游;文獻計量;CiteSpace;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1-0151-05
Abstracts: As a new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ar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vilization and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beautiful China”. This paper uses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and WOS database as search sources and CiteSpaceV literature visualisation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se national park ecotourism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ports,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among regions, there a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park ecotourism by schol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esearch on ecotourism in national park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among regions, and the enthusiasm for research on ecotourism in national parks continues to rise, with the total amount of research literatu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research fields diversifying, while the litera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s (initial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stage). The research content extends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to national parks and stakeholders, to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o tourists′ perceptions, etc. The research areas are extensive and scattered. Based on this,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ilot areas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area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ark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illingness of surrounding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national park ecotourism”, “ecotourism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will enric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parks,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national park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ark ecotourism construction.
Key Word: National park; Eco-tourism; Literature measurement; CiteSpace; Research progress
國家公園作為兼顧保護與發展的新型保護地模式,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美麗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1]。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逐步建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生態旅游發展已成為協調國家公園周邊地區資源保護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據報道,全國已有563個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游,平均每個保護區年接待游客超過22萬人次,每年總收入超過228億元[2]。目前,已建立了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涵蓋全國12個省份,總面積超過22萬km2,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3%,包括普達措、大熊貓、神農架、三江源、東北虎豹、錢江源等國家公園。國家公園作為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類型之一,擁有全國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風景,具有開展旅游活動的天然條件。然而,如何開展生態旅游是充滿爭議的話題,有關國家公園的生態利用與生態保護之間采取何種旅游模式,以及對旅游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仍存在不同的觀點。Yu,P.Zhang等認為,衡量旅游開發背景下國家公園周邊社區農戶生計資本的變化,是識別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狀況的重要預測指標[3];王仕源[4]認為國家公園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適當地提供旅游活動,利于多方主體參與我國國家公園生態的保護,對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袁淏等認為國家公園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自然保護全新理念,將有助于推動旅游從“門票經濟”向全民公益性轉變,粗放型旅游活動向生態旅游轉變[5]。
綜合來看,在國家公園內開展生態旅游是可行的,是必要的,但旅游活動的空間范圍要受到嚴格的控制,以確保旅游活動對國家公園自然環境無損害,是綠色可持續的,能夠產生一定的效益,并且為當地村民帶來一定的收益。因此,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學者關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文獻,結合國內外相關理論和觀點,從文獻報道數量、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旅游進行統計分析,為體現國家公園的公益屬性、妥善處理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與生態利用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理論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國外WOS(Web of Science)為文獻數量統計源。基于此,在中國知網(CNKI)中進行文獻檢索,檢索條件為主題和題名,均以“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為標題進行檢索,經過篩選檢索出748篇文獻;在WOS(Web of Science)以核心合集數據庫為檢索源,以“National park&ecotourism”為標題進行檢索,由于檢索出的文獻較少;又以“National park&tourism”為標題進行檢索,檢索出2186篇文獻。本文以兩大數據庫2934篇文獻作為樣本,利用CiteSpaceV可視化分析軟件并結合相關資料,對國內外學者開展“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領域文獻國家分布、關鍵詞、研究方法的共現性,以此分析國內外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熱點,推動國家公園的建設實踐。
2 結果與分析
從19世紀70年代全球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世界上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家公園,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各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各個國家的國家公園發展重點逐漸從“以視覺、美學價值保護”過渡到“在保護的前提下提供游憩機會”。因此,國內外關于國家公園開生態旅游的文獻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也從側面反映出各個國家對于國家公園保護與開發的關注度提高。在對國家公園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處理上,美國、英國、日本的保護與發展模式比較典型。美國作為國家公園的先行者,較早地研究了國家公園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形成了完全保護、適度開發,實施特許經營的模式;英國的國家公園發展提倡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對資源進行適度開發,其發展模式遵循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日本作為亞洲第一個建立國家公園的國家,對國家公園實行的是保護至上的限制開發模式。從2015年開始我國對國家公園的建設進行積極的探索,緊接著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得國家公園的建設成為近年來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
2.1 論文發表情況 各地區的國家公園自建立之初,旅游活動、游憩活動、科教活動等也隨之進行,但各國在處理國家公園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問題上存在不同。從WOS數據庫中檢索的文獻可知,國外有關國家公園開展旅游的文獻量為2186篇,研究文獻總體呈波浪式上升(圖1),分析表明,國外對國家公園旅游開展研究的國家和地區較多,美國作為國家公園的先行者,對國家公園旅游的研究最多,報道文獻有464篇,占總量的21.23%,而其他國家(地區)的研究文獻占比較少。從國外學者對國家公園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各國在處理國家公園旅游與保護的關系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保護優先仍然是各國的理念和出發點。比如,Acquah E等認為以自然為基礎的旅游可以為保護提供重要的誘因,同時為可持續的自然旅游提供環境,使當地社區受益[6]。
從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檢索的748篇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對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的研究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基本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1)起步階段(2000—2007年)。學者開始對國家公園生態資源保護、國家公園旅游的管理制度、發展生態旅游對環境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簡要介紹和分析,此階段研究文獻量總體數量較少,這與國家的重視程度以及生態環境發展有一定的關系。(2)發展階段(2008—2015年)。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學者深入分析了試點國家公園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分析普達措國家公園的案例為我國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7,8]。文獻量較起步階段有所上升,研究角度呈多樣化,但研究深度不足、廣度不夠、針對性不強。(3)繁榮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伴隨著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有關政策的不斷實施,學者們對其研究不斷深入,文獻的數量不斷增加,諸多學者分別對國家公園試點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機制、農戶、參與生態旅游經營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9],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10]。此后,國內國家公園的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研究內容逐漸豐富,學科分布逐漸多樣化,研究層次逐漸多元化。
2.2 研究方法分析 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的748篇文獻中,對于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約占88.63%,實證研究較少,約占11.36%。由于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較晚,在缺乏國內案例的情況下,馬勇等[11]從旅游發展定位、旅游管理體制等方面對美國、英國和日本國家公園的建設經驗進行了分類總結。通過對國外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分析研究及成功經驗借鑒,尋找適合我國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的模式,促進其發展。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國家公園與旅游發展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涉及結構方程模型[2]、STIRPAT模型[12]、雙重差分模型[13]等。有學者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探討國家公園利益相關者進行價值共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4],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將利益相關者對國家公園的核心訴求分為經濟效益、民族文化保護、環境與資源保護、旅游開發[15]。在WOS檢索的2186篇文獻中,對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中定性研究主要用于國家公園的發展模式、規劃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結構化訪談[16]、田野調查方法[17]等。而定量研究運用的研究方法較多,其中問卷調查法、GIS/RS技術方法、計量經濟建模分析、條件價值評估方法等在檢索結果的文獻中使用較多,如Arnberger A等探討了奧地利格索伊瑟國家公園(Gesaeuse national park)的游客群體對游客和環境管理的態度,通過問卷調查,表明親和力低的受訪者對自然保護、游客管理和國家公園的區域經濟影響持負面態度[18]。Martin C等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利益相關者對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開展旅游業的意見和態度,結果表明識別受訪者的態度差異可能有效地用于規劃環境管理和該地區的可持續旅游發展[19]。
通過對國內外關于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發現,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研究借鑒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國家公園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使其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綜合化的趨勢,定性與定量研究的結合更加緊密,結論更具科學性;但對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的未來發展研究較少,因此通過構建模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同時,要獲得新的理論與發現,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和借鑒多學科研究方法進行綜合評價。
2.3 文獻研究熱點 文獻關鍵詞能鮮明而直觀地表達文獻的論點和主題,同時也是文獻核心內容的濃縮與提煉。在CitespaceV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對國外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分析,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旅游(tourism)、保護區(protected area)、保護(conservation)、管理(management)、生態旅游(ecotourism),關注的重點主要是自然旅游、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熱點開始向生態旅游(ecotourism)、影響(impact)、感知(perception)、社區(community)、行為(behaior)等內容擴展。從關鍵詞共現分析可以看出,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內容從自然保護開始轉向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利益相關者、社區參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外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開始向多領域擴散。
利用CiteSpaceV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檢索的748篇文獻進行分析,篩選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主要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社區參與”“生態旅游資源”等,其他關鍵詞都代表了試點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研究的熱點。從宏觀的角度,理順試點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的研究發展變化,從2008年后,研究熱點開始向發展模式、保護與開發、利益相關者、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及環境承載力等內容擴展。綜合國內外關于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研究熱點,都反映出對國家公園的開發由最開始的注重經濟效益,逐漸向國家公園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轉變,這與各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相呼應,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推動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
從現有文獻研究的熱點內容來看,國外的研究關注點主要是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利益相關者、社區參與等;國內學者的研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國家公園的生態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社區參與、生態旅游資源等層面,通過對比,國內學者與國外的研究熱點基本保持一致。形成了“以保護為基礎,可持續利用帶動周邊發展為主題”的國家公園旅游研究內容框架,可為今后該領域研究提供基礎參考。
3 結論與建議
總體而言,對于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游的理論及其實踐,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數量上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相比之下,國外對國家公園的研究理論體系較為完整,研究更加成熟,對國家公園旅游發展模式、影響周邊社區參與的因素與機制、游客關注度、可持續發展、法律體系建設等關注更多。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較早的由定性研究轉變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由于我國國家公園建立的時間較晚,前期研究主要是借鑒國外國家公園建設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國國家公園的發展。隨著我國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對于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調機制、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經營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的關注逐漸增多,如何科學處理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仍是核心的問題。同時,如何體現國家公園的公益性、旅游模式的科學性以及社區的參與等內容也是重中之重。為充分發揮國家公園區域內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促進國家公園生態旅游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作為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先行試點區,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游能將國家公園的“綠水青山”可持續、增值化的轉為“金山銀山”,實現經濟、生態、社會等多領域的協調發展。國家公園在開展生態旅游時,應加強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互動響應機制研究,從生態管理、評估體系建設、發展模式等方面評測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分析人類游憩活動、科教活動對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的影響,施行嚴格的分區管理,重點解決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資源與環境承載力評測、利益相關者及特許經營機制等熱點問題。實現開發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全面提升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3.2 鼓勵國家公園周邊居民參與生態旅游 根據我國國家公園的管理目標和內涵,國家公園應堅持全民公益性,具體體現在讓全體民眾共同享有國家公園生態系統服務帶來的福祉。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周邊居民作為重要的利益群體之一,對其參與支持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意愿是國家公園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農戶對于發展生態旅游帶來的收益和成本的權衡也是影響其支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明確旅游開發過程中社區的基本權益,重視農戶的利益訴求,加強原住居民的參與互動,建立社區參與機制、全民分配的收益監督制度,讓農戶從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中得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其對生態旅游的支持度,增加農戶參與意愿。其次,生態旅游發展應與鄉村振興理念融合,集聚資源、資金、人力、文化等要素,可以通過鼓勵農戶參與旅游區的管理、對特許經營的投資和經營進行科學引導和管理、加強社區本土文化保護等方式,實現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與周邊社區、農戶發展的雙贏局面,同時,也實現了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雙贏局面。
3.3 完善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的評價方法 在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評價方面,應結合多層次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遙感、GIS等空間分析工具對試點區生態旅游的可行性進行空間分析和可視化分析;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通過構建模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較少,應結合先進的、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突破現有的時空觀念,利用大數據、情景模擬、構建預測模型等方法對國家公園發展趨勢進行模擬與評估,評測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實現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可預測性,構建環境影響分析框架。同時,要獲得新的理論與發現,應打破陳規,突破現有的時空格局,充分利用大數據和借鑒多學科研究方法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竇亞權,李婭.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現狀及發展理念探析[J].世界林業研究,2018,31(01):75-80.
[2]雷碩,甘慧敏,鄭杰,等.農戶對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認知、參與及支持行為分析——以秦嶺地區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2):16-25.
[3]Yu P,Zhang JH,Wang YR,et al. Can tourism development enhance livelihood capitals of rural households? Evidence from Huangshan National Park adjacent communities,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48:141099.
[4]王仕源.國家公園如何提供旅游機會?[J].中國林業產業,2018(05):46-50.
[5]袁淏,彭福偉. 國家公園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戰略選擇[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1):22-25.
[6]Acquah E,Dearden P,Rollins R. Nature-based tourism in Mole National Park,Ghana[J]. African Geographical Review,2016,35(1):53-69.
[7]林祿盛,董雅,樊國盛.中國國家公園規劃實踐——以普達措國家公園規劃建設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5,(04):135-136.
[8]孫海彥,林建才.關于建立三江源國家環保生態公園的總體構想[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9):151-152.
[9]邱守明,張婉堯,李小龍.農戶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及影響因素[J].學術探索,2017(05):61-66.
[10]倪玖斌,周小娟.生態保護與建設體制機制創新與經驗借鑒——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J].農村經濟,2016(05):107-111.
[11]馬勇,李麗霞.國家公園旅游發展: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旅游科學,2017,31(03):33-50.
[12]雷碩,趙正,楊潔,等.農戶參與生態旅游的能源碳排放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調查數據[J].生態經濟,2020,36(05):122-127.
[13]邱守明,聶銘,朱永杰.生態旅游發展如何影響農戶收入——云南省國家公園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7(07):57-63.
[14]畢瑩竹,李麗娟,張玉鈞.中國國家公園利益相關者價值共創DART模型構建[J].中國園林,2019,35(07):97-101.
[15]徐寧蔚,李玉臻.民族地區國家公園利益主體訴求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普達措國家公園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154-161.
[16]Mitchell R,Wooliscroft B,Higham JES. Applying sustainability in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balancing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 using a sustainable market orientation mode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3,21(5):695-715.
[17]Karki ST. Do protected areas and conservation incentives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 case study of Bardia National Park,Nepa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28:988-999.
[18]Arnberger A,Eder R,Allex B,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al-park affinity and attitudes towards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of visitors to the Gesaeuse National Park,Austri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2,19:48-55.
[19]Martin C,Jindriska S. Attitudes of stakeholders towards the Podyji/Thaya River Basin National Park in the Czech Republic[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81(3):273-28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