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近年來,雖然我園幼兒的體能測試率均為98%以上,優秀率保持在40%以上,及格率90%以上,但我們發現,網球擲遠是幼兒的體能薄弱項,滿分率最低。這反映出幼兒的上臂力量、腰腹肌肉力量有待加強,還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一方面,由于幼兒園戶外活動面積狹小,投擲游戲占戶外游戲的比例最小,而且通過家長調查,我們了解到由于居住空間有限,幼兒家庭中幾乎沒有開展投擲游戲。另一方面,投擲游戲需要較大空間,幼兒投擲準確性又較低,出于安全考慮,教師、家長更傾向于帶領幼兒玩較多需要自控能力的游戲。
兒童期是運動發展的關鍵時期,投擲是一種同時運用小肌肉、大肌肉的復合型運動。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投擲技能的掌握很有必要,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掌握投擲動作需要身體的整體配合,看似簡單地將物體向前上方投出,卻包含揮臂、轉體、身體前傾等多種運動模式,是需要在反復練習中掌握的一項全身運動。而對于學齡前幼兒來說,長期練習同一種運動內容并不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也不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興趣。
通過社區調研,我們發現,幼兒園地處著名的南鑼鼓巷文化街,周邊社區保留了諸多民間文化資源,附近居民經常開展抖空竹、踢毽子等傳統民間體育游戲。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民間體育游戲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傳承而來,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簡單易懂的休閑運動,是一種“社會共同記憶的載體”,也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和意義。
于是,我們以幼兒實際需求,選擇合理適宜的游戲內容,并注重游戲的趣味性、安全性,將能夠提高幼兒投擲能力的民間體育游戲融入到日常的戶外活動,開發了體現文化傳承、具有地域特色的幼兒園投擲類民間游戲活動。
投擲活動目標制定
分析各年齡段幼兒的體能測試結果,我們發現:投遠及格率,男孩為40%,女孩為20%;投準及格率,男孩為40%,女孩為20%。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女孩總體上在這兩方面均弱于男孩。而且,各年齡段都存在一些比較共性的問題。因此,我們根據本園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年齡階段的投擲活動目標,即小班初步掌握單手肩上和肩側投擲動作;中班能較好控制出手角度和方向;大班掌握蹬地轉體動作,能做到全身協調發力,動作完整、連貫且有力。
1.小班幼兒動作發展情況:投擲時以上肢用力為主,下肢和軀干不能協調配合;投擲動作緊張,多余動作多,力量小;投擲方向和角度不穩定,投擲距離短。
針對問題,制定如下具體目標:初步掌握雙手腹前、雙手頭上、單手肩上和肩側投擲動作,發展上肢力量和手眼協調能力;初步形成用力意識;能根據投擲物體的形態(大小、輕重)以及投擲目標的高、低、遠、近,調節動作力度;體驗到投擲活動的樂趣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2.中班幼兒動作發展情況:能熟練使用單手肩上投擲,動作發力方式由上肢單獨發力為主逐漸向肩、髖關節轉動帶動全身發力過渡,需要注意進一步控制投擲方向和出手角度。
針對問題,制定如下目標:體驗并掌握完整的揮臂動作;能向指定的方向投擲物體,并能投過一定高度的障礙物,發展上肢力量和手眼協調能力;初步感受和控制全身協調用力的發力方式,能較好控制出手角度和方向;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3.大班幼兒動作發展情況:能熟練掌握單手肩上投擲、雙手胸前(腹前)投擲等多種投擲動作。投擲遠度與精準度有明顯提高。這一期間,大班幼兒能否將全身力量轉化為投擲的出手速度是尤為關鍵的,需要強化動作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一氣呵成。
針對問題,制定如下目標:體驗并掌握充分的蹬地轉體動作;能做到全身協調發力,動作完整、連貫、有力;嘗試投擲較小的目標物和移動中的目標,發展手眼協調能力;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投擲材料投放原則
教師在掌握幼兒年齡特點、動作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選擇和提供相應的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選擇的需要。
1.小班注重趣味性
小班幼兒年齡小,容易被事物外部特征吸引,應提供顏色鮮艷、造型新穎的游戲材料,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比如在游戲“送年貨”中,把沙包包裝上紅棉紙,在不改變它本身材質和重量的基礎上,變化外觀,讓幼兒更有興趣。
2.中班注重情境性
中班幼兒更喜歡帶有情境性的游戲。比如,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深受孩子們喜歡,教師根據故事情節設計了投擲游戲“一園青菜成了精”,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知單手肩上投擲動作。根據故事中藕王與蘿卜對戰時小蔥端起銀桿槍向前沖的情節,我們投放了大量的細長的自制小蔥造型投擲材料。形象的道具讓孩子愛不釋手,通過游戲他們發現這種細長的材料用擲的方式可以投得更遠。而投擲游戲“小鯉魚躍龍門”也是引入鯉魚跳過龍門的故事情境,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出手角度對投擲高度、距離的影響,鯉魚形的投擲物能讓他們迅速進入游戲情境。
3.大班注重競賽性
大班幼兒愿意積極參與競賽合作類游戲,樂于挑戰自身極限。比如,“攻城”是一個比較經典的傳統投擲類游戲。我們融入數學領域的核心經驗,設計了統計決定勝負的投擲物的數量的游戲規則;為雙方設置障礙,同組協商共進,發展了同伴合作;在城門和投擲物的設計上融入老北京傳統文化,滲透了美育;多回合的比賽也彰顯了競賽性、趣味性以及層次性。
投擲活動創編策略
傳統游戲流傳已久,從古時候的“投壺”“斗雞”,到現代的“跳房子”“老狼老狼幾點了”,承載了一代一代人心中的童年記憶。面對眾多的傳統游戲,哪些游戲是適合學前幼兒的、哪些游戲能夠幫助幼兒鍛煉投擲技能,我們從中篩選與創新,總結出若干創編策略。
策略一:不同技能的發展目標整合到同一游戲活動中
在研究中,教師發現,專門針對投擲的傳統游戲較少,于是進行了改編,重點是同一投擲活動中要涉及不同的投擲技能。
比如,投遠、投準的整體動作上大致相同,但在精細動作的運用上是不一樣的。在投準活動中,重點要把握將物體準確地投向另一物體,鍛煉幼兒手臂的揮動能力同時還要求幼兒有一定的瞄準能力。在投遠活動中,孩子們最難把握的是將投擲物快速投出并快速收手。針對幼兒的現有水平,教師在同一游戲中預設的發展不同投擲技能的活動目標,創編不同挑戰難度的游戲內容,增加游戲的層次性和挑戰性。像“打鴨子”是很有代表性的傳統投擲游戲。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是獵人,一組是鴨子。游戲中,幼兒需要集中注意力,或瞄準或快速躲避。對于投擲者來說,離自己近的小鴨子需要精確地瞄準,是投準動作的練習;而面對較遠的鴨子則需要將沙包用力地投出,則是投遠動作的練習。
再如,傳統游戲“投壺”,是一種人站在起點將手中物體投到離自己有一定距離的壺狀容器中。每人三次機會,投中數量較多者贏。教師從“投壺”游戲中得到靈感,但對于3~6歲幼兒來說如何將物體投進窄小的壺口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游戲中,教師發現,人與壺之間的距離是關鍵,于是將“投壺”變成階段性游戲——小班縮短投準距離,放大壺口的寬度,減輕投準的難度;中大班,逐漸加強瞄準的意識,適當調整壺的位置及壺口的寬度,或提升壺身的高度。這樣的挑戰更加吸引中大班幼兒的參與,而且自然加入了投遠能力的鍛煉,做到一個游戲練習多種技能的作用。
策略二:同一活動體現出不同年齡段的投擲技能發展要點
有些投擲活動受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普遍歡迎,于是教師融入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投擲技能發展要點。小班,重在激發參與投擲游戲活動的興趣,在游戲情境中自然感知向上揮動手臂的投擲動作,初步形成擊中目標的意識;中班,重點感知瞄準動作,引導幼兒努力擊中目標;大班,重在引導幼兒注重投擲動作的完整性,引導幼兒發現、體驗根據道具擺放的不同位置調整投擲動作的角度、力度,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和挑戰難度。
比如,“打年獸”是適合新年迎新的集體戶外活動。面對小班幼兒,教師重在激發其參與投擲活動的興趣;面對中班幼兒,教師設計了年獸四處逃竄的情節,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增加了更有難度的轉體投擲、瞄準投擲動作,指導重點放在將沙包投出后手臂要快速收回上;面對大班幼兒,投放年獸道具時隨機調整距離,要求幼兒隨時調整投擲的角度、力度等,增加了挑戰難度。
策略三:同一技能分解到同一年齡段的不同游戲中
隨著投擲技能的逐漸掌握,幼兒對投擲活動也產生了更大的興趣與挑戰更高難度的需求。教師要不斷更新活動形式,在滿足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加強對技能難度的把握。投擲動作的發展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熟練。針對同一技能,教師需要創編多種游戲活動作為練習的支撐點。當然,不同的游戲不能作為單一的動作練習進行訓練,要創設相應的場景和情景,還可以結合其他動作練習創設游戲,讓幼兒在玩中自然領悟。
比如,為了引導幼兒完整做出投擲動作,我們可以進行“甩鞭子”的游戲。“甩鞭子”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游戲,對幼兒體驗動作的連貫性很有幫助。教師用彩帶做成了鞭繩,兼顧了美觀與實用,將趕馬車變為驅趕烏云的游戲情景,鍛煉了幼兒跑與揮臂的動作,激發了他們“甩”的愿望。但是,部分大班幼兒開始會出現動作脫節的現象。于是,我們還帶著這些幼兒玩“連珠彈”的游戲,創設兩軍交戰的情景,激發了孩子們“連續投”的愿望,體驗連貫、快速地出手,鞏固動作的連貫性。
通過實踐與梳理,我們挖掘出二十多種源自民間體育游戲和傳統游戲、適合幼兒園開展的游戲化投擲活動,細化了小、中、大班的投擲活動目標,不斷創編或改編投擲游戲活動并總結引導策略,讓“民間游戲中發展幼兒投擲能力的實踐研究”助力園本化課程體系的完善,讓幼兒教師能夠更有目的、更有策略地實施課程。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民間游戲中發展幼兒投擲能力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BDA18094)。